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0011.“把它倒在他头上膏他”表主里面的神性良善充满祂的整个人身的一个代表。这从“把油倒在亚伦头上”和“膏”的含义清楚可知:“把油倒在亚伦头上”是指神性良善充满主的整个人身,因为“油”表示神性良善(参看4582, 9474节),“亚伦”代表神性良善方面的主(9806节),“头”表示整个人身;“膏”是指这事的一个代表(9474, 9954节)。“头”之所以表示整个人身,或整个人,是因为人的一切事物都是从头降下来的;因为身体是头的一个延伸。因此,一个人所思考和意愿的,就是在头里所发生的活动,在身体中作为一个结果呈现出来。头就像天堂里的至高或至内在之物,它降下来并流入下面的各天堂,产生它们,使它们从自己延伸出来。因此,人的头也对应于至内层天堂,身体及至腰对应于中间天堂,脚对应于最低层天堂。简言之,至内在之物是作为延伸的事物或衍生物里面唯一本质上拥有生命的事物。由此明显可知,由于神是一切事物的至内在,或也可说,是一切事物的至高处,所以一切事物所拥有的生命唯独来自祂。因此,一个人接受属于神的事物到何等程度,就在何等程度上拥有生命在自己里面。
此外,膏抹祭司的油从头顶一直流到他的身体,这一点可见于下列经文:
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的头上,流到亚伦的胡须,又流到他衣裳的领口。(诗篇133:2)
马太福音:
有一个女人将一玉瓶香膏,趁耶稣躺下的时候,浇在祂的头上。耶稣说,她将这香膏浇在我身上,是为安葬。(马太福音26:7, 12)
马可福音:
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至贵的真哪哒香膏来,打破玉瓶,把膏浇在耶稣的头上。耶稣说,这女人来是为安葬的事预先膏我的身体。(马可福音14:3, 8)
由此也明显可知,“膏头”就是膏全身。
“头”表示整个人,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也明显看出来,如下列经文:
耶和华救赎的人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永远的喜乐必归到他们的头上。(以赛亚书35:10)
申命记:
愿太阳所产的宝物,东山上的月亮所养成的初熟之物,地上的宝物都归于约瑟的头上,归于他弟兄当中拿细耳人的头顶上。(申命记33:14-16)
耶利米书:
耶和华的暴风必转到恶人的头上。(耶利米书30:23)
以西结书:
我必照他们所行的报应在他们头上。(以西结书11:21; 16:43; 22:31; 约珥书3:4, 7; 俄巴底亚书15)
同一先知书:
为给各样身材的人作头巾,为要猎取灵魂的有祸了!(以西结书13:18)
诗篇:
神要击破祂仇敌的头,就是发顶。(诗篇68:21)
由此明显可知,“头”表示整个人,因此“把油倒在亚伦头上”表示主里面的神性良善充满祂的整个人身。当主在世时,祂将自己变成神性真理;当祂离世时,将自己变成神性良善(可参看9315e, 9199e节所提到的地方)。
3688.“尼拜约的妹子,在他两个女人之外为女人”表示对属天真理的更内层的情感。这从“妹子”、“女人”或“赫的女儿”和“(娶)为女人”的含义,以及“尼拜约”的代表清楚可知:“妹子”是指直觉真理或理性真理(参看1495, 2508, 2524, 2556, 3386节);“尼拜约”是指构成属灵教会的良善(3268节),因此“尼拜约的妹子”表示对属天真理的情感,或也可说,对属灵良善的情感;“女人”或“赫的女儿”是指对来自非纯正源头的真理的情感(3470, 3620-3622, 3686节); “(娶)为女人”是指联系或结合。由此明显可知,这些话,加上在它们之前的话,表示“以扫”所代表的良善与来自一个神性源头的真理,因而与对属天真理的更内层情感的结合。
前面的确阐述了这些问题的实际情况,但它们具有这种性质:只要这个主题最笼统的特征或最宽泛的轮廓是未知的,它们就几乎无法理解。此外,当今世界对这类事物没有任何兴趣,因为它关心的对象是地上的事物,而不是天上的事物;如世人自己所声称的,他们看见并知道地上的事物,但看不见、也不知道天上的事物。但由于包含在圣言内义中的事物不仅要被揭开,还要被解释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以扫所代表的良善之真理和雅各所代表的真理之良善是什么情况;同时说明以下事实是什么情况,即:在一个人重生之前,真理之良善是良善之真理的反面;而在他重生之后,它们就结合在一起。这个例子将因此说明目前所说的这一切是什么情况。
我们以能重生的那种人为例,因为主预见他能重生,并且祂因预见到这一点,故也为此作准备。一开始,他就像一个小孩子,尚不知道什么叫对邻之仁的行为,因为他还不知道什么叫仁爱,也不知道什么叫邻舍。结果,他因从圣言知道应该接济穷人,凡接济穷人的,在天上都有赏赐,于是就向乞丐行善,胜过向其他人行善,因为他以为他们就是圣言所说的穷人。他没有考虑到,在街上行乞的人绝大部分过着无神、甚至罪恶的生活,蔑视与神性敬拜有关的一切,完全屈服于懒惰和安逸。尽管如此,处在重生第一个阶段的人会发自内心向这些人行善;这些善行就是外在真理的良善,重生就是从这些良善开始的;更内层的良善之真理因此流入这些行为,照着作为孩子所知道的知识或认知而作工。
但后来,当更蒙光照时,他就想向所有他认为穷乏困苦的人行善,但仍然几乎不区分虔诚的穷乏困苦人和不虔诚的穷乏困苦人,因为他以为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地作为邻舍来看待。不过,当在这些问题上进一步被光照时,他就会加以区分,只向那些诚实善良的人提供帮助,因为他知道,帮助恶人会伤害许多人,恶人会藉着他的帮助和支持而得着机会去伤害其他人。最后,当正在重生时,他只向善良而虔诚的人行善,因为这时,感动他的,不是他行善的对象,而是这个对象里面的良善。由于主存在于一切良善和虔诚里面,所以他通过他对良善的情感见证了他对主的爱。当此人从心里处于这种仁爱时,他就重生了。
由此明显可知,相对于这种状态,他以前的状态是颠倒的;也就是说,他将不是良善的东西视为良善,但这就是他在重生之初仍旧必须行的“良善”,因为那时,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止步于此;还因为更内层的仁之良善只能流入他实际知道的真理。由此也明显可知,内层良善始终存在并塑造它,并且这良善无法显现,直到这个人通过知识或认知在良善和真理的真正性质上逐渐被光照。由此在某种程度上清楚可知此处“雅各”所代表的真理之良善是什么,“以扫”所代表的良善之真理又是什么;并且一开始,这些是彼此相反的,但后来结合在一起。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