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 #10738

10738.在说这些

10738.在说这些事之前,他们以为我们的团队也是由那些想以关于神的三位观念来混淆他们的人组成的。因此,听完这些话,他们说,神(他们现在称神为主)所差来的使者也来教导他们关于祂的事;但他们不愿让干扰他们的访客进来,尤其那些在神性上持三位格观念的人。因为他们知道,神是一,因此神性是一体,不是三者的一致,除非那些如此坚持的访客准备像思想一位天使那样思想神。也就是说,在这一位天使里面有一个不可见的生命至内在的层面,他在这个至内在层面上思考并变得智慧;他里面还有一个在一个人形式里面的生命外在层面,他在这个外在层面上观看和行动;他里面又有一个来自他自己的生命发出,也就是一个围绕他的爱和信的气场。因为凭从每个灵人或天使那里发出的生命气场,其爱和信的品质从远处就能被察觉出来。就主而言,他们说,来自祂的生命发出就是充满并构成天堂的神性本身,因为在爱和信的生命里面的本质存在来自祂。
  听完这些话,我被引导说,关于三位同时又一位的这样一种观念与天使对主的观念是一致的,它来自主对于祂自己的亲自教导。因为祂教导说,父与祂为一;父在祂里面,祂在父里面;凡看见祂的,就看见了父;凡信祂的,也信父,并认识祂;还教导说,保惠师(祂称之为真理的灵,以及圣灵)从祂发出,并且不是出于祂自己,而是出于主说话,因此,祂表示神性发出。
  我继续说,对三位同时又一位的这种观念与主在世时的生命存在和显现是一致的。祂生命的存在是神性本身,因为祂从耶和华成孕;每个人生命的存在都是他从中成孕的那一位。源于这存在的生命的显现是身体形式上的人身。每个人从他的父亲那里所获得的生命的存在被称为灵魂;源于这存在的生命的显现被称为身体;灵魂和身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一项努力和由此产生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因为行为是付诸实施的努力,因此这二者为一。存在于一个人里面的努力被称为意愿,付诸实施的努力被称为行为。身体是使用它的意愿行动所用的工具;工具和它的使用者在行动中合二为一。灵魂和身体也是如此。
  天上的天使对灵魂和身体就持有这样一种观念;他们从这种观念知道,主凭在祂里面的神性,也就是祂源于父的灵魂的能力将祂的人身变成神性。此外,在基督教界处处被接受的信仰与此无异,因为这信仰教导说:“正如身体与灵魂为一人,神与人在主里面也为一基督。”由于这就是主里面的合一或一体,所以祂不仅灵魂复活,而且与任何人不同的是,就祂在世时所荣耀的身体而言,祂也复活了。祂也教导了门徒这一点,当时祂说:
  摸我看看!灵无肉无骨,你们看,我是有的。(路加福音24:39)
  这解释了为何教会承认祂的人性全在于圣餐的圣礼中,这种承认是不可能的,除非祂的人身也是神性。这些灵人对这些事理解得很好,因为这些事在天使灵的理解范畴之内。他们还说,唯独主拥有天堂里的权柄,因为天堂是祂的。对此,我被引导回答说,教会也从主自己的口中知道这一点,祂在升天前说:
  天上地上一切的权柄都赐给我了。(马太福音28:18)
  

属天的奥秘 #1921

1921.“在你眼里

1921.“在你眼里怎样好,你就怎样待她吧”表示绝对掌控。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就内义而言,这句话代表和表示主凭自己的能力战胜、征服并逐出潜入这第一理性的遗传之恶。因为如我所说的(1893, 1895节),主的理性心智从作为父亲的内在人,也就是耶和华成孕,从作为母亲的外在人出生。凡从外在人出生的东西都拥有遗传元素在里面,因而也带有邪恶。这种东西就是主凭自己的能力战胜、征服并逐出,最后变成神性的东西。祂凭自己的能力如此行,这一点从本节经文的每一个细节清楚看出来,如经上说“你的婢女在你手中”,这表示祂将这理性置于祂的掌控权之下;现在说“在你眼里怎样好,你就怎样待她吧”,这表示对它的绝对掌控;接下来又说“撒莱羞辱她”,这表示征服。
这些话是对代表直觉真理的撒莱说的,主自己拥有直觉真理,并基于直觉真理思考,如前所述(1904, 1914节)。这真理赋予祂对理性心智,以及对作为外在人一部分的属世心智的绝对掌控。一个基于直觉真理思考,并从神性良善感知(这良善也是祂的,因为它是父的,祂没有其它灵魂)的人,必然凭自己的能力行事。祂因凭自己的能力征服并逐出祂的遗传之恶,故也凭自己的能力将人身或人性本质与神性本质合一,因为一个是另一个的结果。
从耶和华成孕的那一位除了耶和华之外,没有其它内在,也就是没有其它灵魂;因此,就其真正的生命而言,主就是耶和华自己。耶和华,或神性本质无法像使后代成孕的人父的灵魂那样被分割。这后代越远离父亲的形像,就越远离父亲,并随着年龄增长而越来越远离。这就是为何父亲对孩子的爱会随着孩子长大而减弱。但主不是这种情况。随着祂长大,就人身或人性本质而言,祂不是远离,而是不断接近,直到实现完美的合一。由此清楚可知,祂与耶和华父是一样的,如祂自己所清楚教导的(约翰福音14:6, 8-11)。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