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327.“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了全地的语言”表示这个古教会的状态,即:内在敬拜开始消失。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此处经上说的是“全地的语言”,而不像前面(11:7)那样说的是那些开始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之人的语言。“全地面”表示教会的状态,因为“地”是指教会,如前所示(662, 1066节)。关于大洪水后的教会,情况是这样:圣言特别提到了三个教会,即:以挪亚命名的第一个古教会;以希伯命名的第二个古教会;以雅各命名,后来以犹大和以色列命名的第三个古教会。
被称为挪亚的第一个古教会是这样:该教会可以说是随后的教会之母;和通常众教会起初的情况一样,它比继它之后的教会更无瑕疵、清白无邪,这一点也可从本章第1节(11:1)清楚看出来,那里说它有一种语言,即有一种教义;也就是说,所有教会成员都视仁爱为本质。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其它教会一样,这第一个古教会也开始衰落,主要是因为许多人开始将敬拜转到自己身上,以便他们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这一点从第4节(11:4)明显看出来,因为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我们要为自己立名”。在教会中,这种人不可避免地就像某种发酵剂,或引发火灾的火把。当亵渎神圣之物的危险因此一触即发(参看571, 582节)时,按照主的旨意,该教会的状态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它的内在敬拜消失了,而它的外在敬拜保留下来,这在此由“耶和华变乱了全地的语言”来表示。由此也清楚可知,被称为“巴别”的这种敬拜在第一个古教会中并不盛行,而是盛行于随后的教会,那时,人们开始被拜为神,尤其在他们死后。这就是如此多的异教神明的起源。
之所以允许内在敬拜消失,外在敬拜保留,是为了防止神圣之物遭到亵渎。因为亵渎神圣之物伴随着永恒的诅咒。除了拥有信之知识或认知,也承认它们的人外,没有人能亵渎神圣之物。凡没有信之知识或认知的人都不能承认它们,更不能亵渎它们。能被亵渎的是内在事物,因为神圣之物居于内在事物,而非外在事物。这种情况类似于一个人虽作了恶,却没有恶意。他所作的恶不能归咎于他,就像不能归咎于一个并非故意作恶的人或缺乏理性的人一样。因此,凡不相信死后生命的存在,却仍有外在敬拜的人,都不能亵渎属于永生的事物,因为他不相信永生的存在。而那些既知道又承认它的人就不同了。
这也是为何宁可允许一个人沉浸在欲望和快乐中,从而与内在事物隔离开来,也不允许他进入对内在事物的认识和承认,从而亵渎它们。由于这个原因,今天的犹太人被允许沉浸在贪婪中,以这种方式防止他们承认内在事物,因为他们就是那种若承认它们,必会亵渎之的人。没有什么比贪婪更能将一个人与内在事物隔离开来的了,因为贪婪是最低级的世俗欲望。这同样适用于教会之内的许多人,也适用于教会之外的外邦人,尽管后者,即外邦人是所有人中最不能亵渎的。这就是为何此处说“耶和华变乱了全地的语言”,这也是为何这句话表示教会的状态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它的敬拜变得外在,没有任何内在敬拜在里面。
以色列人和后来的犹太人被掳,囚禁在巴比伦就代表并表示这种情形。对此,耶利米书上是这样写的:
无论哪一族哪一国,不服侍这巴比伦王,也不把颈项放在巴比伦王的轭下,我必用剑、饥荒、瘟疫刑罚这民族,直到我藉他的手将他们完全消灭。(耶利米书27:8)
“服侍巴比伦王,把颈项放在他的轭下”是指被完全剥夺对信之良善和真理的认识和承认,由此被剥夺内在敬拜。
这一点在耶利米书的其它地方更为明显:
耶和华对住在这城里的一切百姓,就是未曾与你们一同被掳的弟兄如此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必打发剑、饥荒、瘟疫临到他们,使他们像令人作呕的无花果。(耶利米书29:16-17)
“住在这城里,不去巴比伦王那里”代表和表示那些拥有内在事物或信之真理的知识,却亵渎它们的人。论到这种人,经上说祂必打发“剑、饥荒、瘟疫”,也就是对亵渎的各种惩罚,使他们“像令人作呕的无花果”。
“巴别或巴比伦”表示那些剥夺他人认识并承认真理的一切能力的人。这一点也由耶利米书中的这些话来代表和表示:
我必将犹大人全都交在巴比伦王的手中,他要将他们掳到巴比伦去,用剑击杀他们。并且我要将这城中的一切财富和劳碌得来的,并一切宝物,以及犹大列王所有的珍宝,都交在他们仇敌的手中,仇敌要掠夺它们,带走它们。(耶利米书20:4-5)
此处“一切财富和劳碌得来的,并一切宝物,以及犹大列王所有的珍宝”在内义上表示信的知识或认知。
又:
我必召巴比伦王与北方的众宗族来攻击这地和这地的居民,并四围一切的民族。我要将他们尽行灭绝,使他们成为一片废墟,一阵嘘声和永久的荒地。这全地必成为一片荒地。(耶利米书25:9, 11)
此处“巴比伦(即巴别)”用来描述信的内层事物,或内在敬拜的荒废。事实上,如前所示(1321, 1326:6节),凡崇拜自我的人都没有信之真理。这种人摧毁、荒废和囚禁一切真实事物。这就是为何巴比伦也被称为“行毁灭的山”(耶利米书51:25)。关于巴比伦的详情,可参看前文(1182节)。
4326.有一次,我听见一道隆隆的雷声,是从后脑勺上方相当高的地方传来的,并持续传遍整个区域。我想知道他们是谁,被告知,他们就是那些与非自主的总体感官活动有关的人。我还被告知,他们能清楚感知一个人的思想,却不愿意透露并说出它们,就像小脑能感知大脑所行的一切,却不泄露它一样。当他们公开进入后脑勺的整个区域的活动结束后,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显现出来了。首先它伸向整个脸部;然后退到左脸,最后退到耳朵那一侧。这一系列活动表示自最早期以来存在于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当中非自主的总体感官活动的性质,以及这种活动是如何发展的。
来自小脑的流注主要注入脸部,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可知:人的意向就写在他的脸上,他的情感也呈现在脸上。这一切绝大部分是在人有意识的意愿之外发生的,如当恐惧、敬畏、羞耻、各种快乐和悲伤,以及许多其它情绪出现时的情形;它们以这样的方式为别人所知:他从这个人的脸就能知道此人里面有哪些情感,意向和心智在他里面发生哪些改变。当没有伪装在里面时,这些感觉就从小脑经由其纤维传递。我以刚才所提到的方式得到指示:在最早的时代,也就是上古之人当中,总体感官活动在整个脸部进行,但在这些时代之后,就逐渐被限制在脸的左侧,在后来时代之后,最终离开了脸部,以至于如今脸上几乎没有任何非自主的一般感官活动留下。右脸连同右眼与对良善的情感相对应,左脸连同左眼与对真理的情感相对应。耳朵所属的区域对应于没有情感的纯粹顺服。
对于其时代被称为黄金时代的上古之人来说,由于他们处于完美或完整的状态,并如天使那样活在对主之爱和相爱中,所以小脑的非自主努力在脸上表现得很明显,那时除了照着天堂流入其非自主努力,进而流入意愿的方式外,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在脸上表现出任何东西。而对于其时代被称为白银时代的古人来说,由于他们处于真理的状态,并由此处于对邻之仁,所以小脑的非自主努力在右脸并不明显,只在左脸明显。但对于他们的后代,也就是其时代被称为黑铁时代的人来说,由于他们没有对真理的情感,只有对真理的顺服,所以非自主努力在脸上不再明显,而是挪到左耳的周边区域。我被告知,小脑纤维就这样改变了它们向外进入脸部的流注,来自大脑的纤维取而代之,转到那里,现在控制来自小脑的纤维。对它们的这一切控制皆源于一种努力,即照着来自大脑的人自己意愿的指令在脸上形成表情。这些事在人看来并不明显,但凭着天堂的流注和对应关系,它们对天使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