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585.“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表示外在人中的良善和真理,这从“平原”和“约旦河”的含义清楚可知。从内义上说,“约旦河的平原”表示在其一切良善和真理方面的外在人。约旦河的平原之所以具有这种含义,是因为约旦河是迦南地的边界。如前面所阐述和说明的(1, 566-567, 585, 620, 662, 1413, 1437, 1441节),“迦南地”表示主的国度和教会,事实上表示其属天和属灵事物;这也解释了为何它被称为圣地和天上的迦南。它因表示主的国度和教会,故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自己,主是祂的国度和教会全部中的全部。
因此,迦南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代表性。在那地正中间,或最中心的部分代表主的内在人,如锡安山和耶路撒冷,前者代表属天事物,后者代表属灵事物。离中心较远的地区代表离内在事物较远的事物。最远的地区,也就是边界,代表外在人。迦南有许多边界;总的来说,它们是两条河,即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译注:约旦河形成迦南地的东部边界,幼发拉底河形成北部边界),和一个海(译注:即地中海,它形成迦南地的西部边界)。因此,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代表外在事物。所以,此处“约旦河的平原”如它所代表的,表示外在人中的一切事物。当论及主在天上的国度,或主在地上的教会,又或这个国度或教会的成员,抑或抽象地论及爱的属天事物等等时,迦南地的含义也一样。
这就是为何迦南地的几乎所有城市,甚至所有大山、小山、山谷、河流和其它事物都具有代表性。幼发拉底河因是边界,故代表属于外在人的感官印象和知识或事实,如前所示(120节)。约旦河和约旦河平原也是如此,这一点从以下经文可以看出来。诗篇:
我的神啊,我的灵魂在我里面俯伏;所以我从约旦地、从黑门岭、从米萨山记念你。(诗篇42:6)
此处“约旦地”表示某种卑微的东西,因而表示某种远离属天品质,如同人的外在远离他的内在那样的东西。
当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时,他们穿过约旦河,过河的时候,河就分开了。这也代表通过外在人进入内在人,以及一个人进入主的国度,等等(参看约书亚记3:13-17; 4:1-9)。由于外在人不断与内在人争战,并试图掌控它,所以约旦河的夸耀,傲慢或膨胀的骄傲成了先知们的标准用语。如耶利米书:
你怎能与马赛跑呢?你在平安之地,虽然自信满满,在约旦河膨胀的骄傲中要怎样行呢?(耶利米书12:5)
“约旦河膨胀的骄傲”表示属于外在人的事物,它们上涨,想要支配内在人,如推理(推理就是此处的“马”)和来自它们的自信满满所行的。
同一先知书:
以东必成为一片荒凉;看哪,他必像狮子从约旦河的傲慢中上来攻击伊坦(Ethan)的居所。(耶利米书49:17, 19)
“约旦河的傲慢”表示反对内在人的良善和真理的外在人上涨的骄傲。撒迦利亚书:
杉树啊,哀号吧,因为香柏树已经倒下,壮丽的树已经荒废。巴珊的橡树啊,哀号吧,因为防护的森林倒下来了。有牧人哀号的声音,因他们的壮丽荒废了;有少壮狮子咆哮的声音,因约旦河的骄傲荒废了。(撒迦利亚书11:2-3)
约旦河是迦南地的边界,这一事实从民数记(34:12)清楚看出来;它还是犹大地的东部边界(参看约书亚记15:5)。
9213.“必在日落以先还给他”表必须在外在之爱的快乐所诱发的一种阴影状态到来之前恢复它。这从“日落”的含义清楚可知,“日落”是指外在之爱的快乐所诱发的一种阴影状态。此处的情形是这样的:在天堂,构成爱之良善的事物具有热的交替变化,构成信之真理的事物具有光的交替变化;因此,天堂有爱与信的交替变化。地狱也有交替变化,不过,它们是天堂里的交替变化的对立面,因为它们是对邪恶之爱和对虚假之信的交替变化。这些交替变化对应于地上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即春、夏、秋、冬,又春,依此类推。不过,在灵界,状态取代了季节;因为那里没有热和光的变化,但有爱和信的变化。然而,要知道,这些交替变化在这个人身上和在那个人身上是不一样的;相反,它们照着各人在世上所获得的生命状态而因人而异。在天堂,日落对应于笼罩信之真理的一种阴影状态,和袭裹爱主爱邻之良善的一种寒冷状态。在这些状态下,那里的人进入外在之爱的快乐,这些快乐将信置于阴影之中。因为当一位天使或一个灵人处于外在事物时,他也处于阴影之中;但当处于内在事物时,他就会体验到天堂之爱的快乐和幸福,同时体验到信的愉悦,或处于真理之光。地上的春夏两季便对应于这些状态。由此可见为何“日落”表示外在之爱的快乐所诱发的一种阴影状态。关于这些交替变化,可参看前面的说明(5097, 5672, 5962, 6110, 7083, 8426, 8615, 8644, 8812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们当如何理解这一解释,即:必须在外在之爱的快乐所诱发的一种阴影状态到来之前恢复被感官印象产生的幻觉驱散的记忆真理,也就是“你若真拿同伴的衣服作抵押,必在日落以先还给他”这句话所表示的。人们要明白,被幻觉夺走的真理必须趁着此人仍处于真理之光而得以恢复;因为在这光中,他能重新获得它们,还能驱散幻觉所引入的虚假。但当他处于外在之爱的快乐所诱发的一种阴影状态时,就无法做到这一切了,因为这些快乐弃绝这些真理,阴影也不接受它们。幻觉就这样粘附在这个人身上,被他归为己有。外在快乐,或外在人的快乐之所以具有这种性质,是因为它们与世界紧密相联,还被它的热唤起,可以说被这热激活。内在的快乐幸福,或内在人的快乐幸福则不然。这些与天堂紧密相联,也被它的热唤起和激活,这热是来自主的爱。
在摩西五经另一处经文,这一典章或律法以下面的话来宣布:
不可拿石磨或磨石作抵押,因为他这是拿灵魂作抵押。(申命记24:6)
“石磨”表示诸如服务于获得信,之后获得仁的那类事物(7780节);“灵魂”表示源于仁的信之生命(9050节);由此明显可知,“不可拿石磨作抵押,因为他这是拿灵魂作抵押”表示什么。又:
你不可向寄居的和孤儿屈枉正直,也不可拿寡妇的衣裳作抵押。(申命记24:17)
“拿寡妇的衣裳作抵押”表示以任何方式夺走良善所渴望的真理;因为“衣裳”表示真理(参看9212节);“寡妇”是指一个处于良善并渴望 真理的人,或在抽象意义上表示渴望真理的良善(9198节);因为如果真理被夺走,良善连同它的渴望也一道消亡。
又:
不论你借给同伴什么,不可进他家拿抵押品。要站在外面,等那向你借贷的人把抵押品拿出来给你。他若是穷人,你不可躺卧在他的抵押品里;必在日落的时候把抵押品还给他,使他躺在自己的衣服里,他就为你祝福,这在你神面前算为义了。(申命记24:10-13)
债主“要站在外面,抵押品拿出来给他”表示回应所交流的真理的正确方式;因为“借”表示真理的交流,“拿抵押品”表示回应。没有人能知道所表示的是这些事,除非通过来世所发生的事,因而除非知道“进家”表示什么,“站在外面”,因而“拿到外面”又表示什么。
在来世,那些进别人的家,并在同一个房间一起交谈的人以这样的方式与那里的所有人交流自己的思想:他们完全确信他们自己是凭自己在思考这些思想。但是,如果他们站在外面,这些思想的确被感知到,却仿佛来自别人,而不是来自他们自己。这种情形在来世每天都发生。因此,那些持相同观点或具有相同感觉的人看上去在同一所房子里;如果他们看上去在这所房子的同一个房间里,这一切就更真实了。不过,当这些人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所有人都从与他们不同的人眼前消失。在来世,像这样的表象无处不在,并且常常发生。原因在于,思想的相似性将人们联结起来,并使他们与彼此同在;因为思维是内视,并且地方之间的距离在来世存在的方式和在世上不一样。
由此明显可知“不可进家,而是要站在外面拿抵押品”表示什么,即:人不可向别人施压,或耍弄他的情感,让他去证实自己所知道的真理,而是倾听并接受他在自己心里的回应。因为那些向别人施压,或耍弄他的情感,让他去证实他们自己所知道的真理之人,会使这个别人从他们,而不是从他自己去思考或说话。当有人从别人思考和说话时,与他同在的真理就会陷入混乱;他也不会因此而得以改善,除非他是那种仍对这些真理一无所知的人。这一切再次清楚表明,圣言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包含与诸如存在于灵界中的那类事物相对应的事物。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