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 #1756

1756.上述内容就

1756.上述内容就是本章内义概述的信息;但当每一个事物都照这些词语的含义来解释时,整个思路及其优美就不能像它们整个以一个概念来理解那样清楚看出来。因为当它们都以一个概念来理解时,分散的东西看起来就很优美地被连贯并联结起来。这种情况就像一个人听别人说话,但却只注意他所用的词语。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像忽略这些词语及其具体含义时那样清楚理解说话者的想法。因为相对于圣言的外在意义或字义,圣言的内在意义或内义几乎就像这样的言语:我们几乎没听见它所用的实际词语,更不说关注它们了,如当我们的心思完全专注于说话者的词语所表示的事物的意义,或说专注于体现在说话者的词语中的观念时的情形。
上古的写作方式是用一些人和一些词语来代表真实事物或主题,他们用这些人或这些词语来表示完全不同于这些人或词语的事物。那些时代的世俗作家以这种方式编写他们的历史,甚至包括那些与文明道德的生活,或说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有关的事。事实上,他们以这种方式来编写:任何东西都和字面上所写的不一样,而是要理解为字面之下的其它某种东西,或说所写的每一个词都不是字面看上去的那样,每个词都代表另一种含义。他们甚至将各种情感都描绘为神和女神,后来异教徒便向这些神和女神献上神性敬拜,这一点是每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能知道的,因为这类古书仍然存在。他们从生活在大洪水之前的上古之人那里获得这种写作方式,上古之人就通过诸如地上和世间的可见物体来代表天上的神性事物,从而在观看宇宙物体,尤其因其形态和秩序而美丽的物体时,他们的心智和灵魂充满欢喜快乐。这就是为何在那些时代,教会所有的书都是以这种风格写成的。约伯记就是这样一本书,所罗门的雅歌也是对这些书的一个模仿。摩西在民数记(21:14, 27)提到的两本书都具有这种性质,此外还有许多没有幸存下来的书。
后来,这种写作风格因其古老而在外邦人和雅各的后代当中备受推崇,甚至到了这种程度:凡不以这种风格写成的东西,他们都不尊为神性。这就是为何他们被先知的灵感动时,就会以这种方式说话,这是出于许多隐藏的原因。雅各(创世记49:3-17)、摩西(出埃及记15:1-21;申命记33:2-29)、作为来自叙利亚(古教会仍存在于叙利亚)的一个东方人的巴兰(民数记23:7-10, 19-24; 24:5-9, 17-24)、底波拉和巴拉(士师记5:2-31)、哈拿(撒母耳记上2:2-10),以及其他许多人都是这种情形。尽管很少有人明白或知道他们的话表示主国度和教会的天上事物,但他们仍被震撼,充满敬畏和惊奇,并感觉这些话蕴含神性和神圣之物在里面。
不过,圣言的历史也具有类似性质;也就是说,它们里面的每一个名字和每一个词语都代表和表示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事物。学术界尚未认识到这一点,只知道圣言直至最小的点都是被启示的,并且每一个细节都包含天堂的奥秘。
灵人的说话方式及其多样性(续)

属天的奥秘 #2049

2049.“从不属你

2049.“从不属你种的一切外人”表示教会之外的人。这从“外人”的含义清楚可知,“外人”是指那些不是出生在教会,因而没有信之良善和真理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信之良善和真理。“外人”也表示那些处于外在敬拜的人(关于他们,可参看1097节);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论述的主题是教会之内的人。然而,此处论述的主题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主的教会,所以“外人”表示那些不是出生在教会的人,如外邦人或非基督徒。教会之外的外邦人或非基督徒可能拥有真理,但没有信之真理。他们的真理类似十诫,即: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奸淫,不可贪恋他人的东西,以及要敬拜神。然而,信之真理是涉及永生、主的国和主自己的一切教义教导。外邦人或非基督徒不可能知道这些教导,因为他们没有圣言。
这些人就是虽“不属你种”,但要一同受割礼,也就是洁净的“外人”所表示的人。由此明显可知,他们和教会之内的人一样能被洁净,这种洁净由他们受割礼来代表。当他们抛弃污秽的爱,彼此生活在仁爱中时,就被洁净;这时,他们活在真理中,因为一切真理都与仁爱有关;但这些真理属于上述两种类型中的第一种。那些活在这些真理中的人很容易吸收信之真理,即便活在肉身时没有吸收,在来世也会吸收,因为信之真理是仁爱的内在真理。事实上,这时,他们只喜欢被引入仁爱的内在真理。构成主国度的,就是仁爱的内在真理(参看932, 1032, 1059, 1327, 1328, 1366节)。
在来世,仅仅知道信仰的认知或知识不算什么,因为就连最坏的人,甚至地狱里的人也能拥有这些知识,有时知道的比其他人还多。重要的是照这些认知或知识去生活,因为一切认知或知识都以生活为目的。学习知识若不是为了生活,那么这些知识将毫无用处,仅仅使人们可以谈论它们,由此在世上被视为有学问的人,升到高位,赢得好名声,积聚财富。由此明显可知,信仰的认知或知识的生活无非是仁爱的生活。事实上,律法和先知,也就是信的整个教义,连同它的一切认知或知识,在于爱主和爱邻,谁都能从主的话(马太福音22:34-39;马可福音12:28-35)清楚看到这一点。
尽管如此,教义,也就是信仰的认知或知识对仁爱生活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们,仁爱的生活无法形成。死后拯救一个人的,就是这种生活,绝不是没有仁爱生活的信仰生活,因为没有仁爱,就不可能有任何信仰的生活。过着一种爱与仁之生活的人就拥有主的生命在里面,没有人能通过其它任何生活而与主结合。由此也清楚可知,信之真理若不植入仁爱,决不能被承认为真理;也就是说,承认被人们大量谈论的真理是不可能的,除非表面上或口头上,因为人们从内在,或从心里否认真理。如前所述,一切信之真理都以仁爱为目的,如果仁爱不存在于它们里面,那么它们就会从内在被弃绝。当外层被除去(如在来世的情形)时,内层的性质就显而易见了,即:它们与一切信之真理完全相反。如果人们活在肉身期间缺乏仁爱的生活,也就是缺乏相爱,那么在来世接受它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死后,等待他们的,是他们在世上所过的生活。事实上,他们厌恶并憎恨相爱。这些人仅仅靠近过着相爱生活的社群就会颤抖、战栗,感到痛苦。
这些人虽出生在教会,但仍被称为“身心未受割礼的外人”,他们不可进入圣所,也就是主的国度。以西结书所指的就是他们:
心没受割礼,肉身没受割礼的外人都不可入我的圣所。(以西结书44:7, 9)
同一先知书:
在这样荣耀昌大上,在伊甸诸树中,谁能与你相比呢?然而你要与伊甸的诸树一同下到地府,在未受割礼的人中间,与被剑刺死的人一同躺卧。(以西结书31:18)
这论及法老,法老表示总体上的记忆知识(1164, 1165, 1186, 1462节)。要与他们一同下到地府的“伊甸诸树”也表示记忆知识,不过是信仰认知的记忆知识。由此明显可知,“未受割礼的”在内义上表示什么,即:一个纵情于污秽的爱和伴随这些爱的生活之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