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919.“亚伯兰对撒莱说”表示感知,这从前面的阐述(1898节)清楚可知。“亚伯兰对撒莱说”这句话代表并表示主的感知;而“撒莱对亚伯兰说”这句话代表源于这感知的思维,或说受这些感知启发的思维;思维来自感知,或说感知启发主的思维。那些拥有感知的人所具有的思维并非来自其它源头,或说感知是他们思维的唯一源头。然而,感知是一回事,思维是另一回事。为了看到它们是不同的,以良心为例来说明。
良心是对从主通过天堂流入之物的一种总体、因而模糊的指示。所流入的那些事物在内层理性人中显现,在那里可以说笼罩在云雾中;这云雾是由关于信之真理和良善的表象和谬误产生的。思维虽不同于良心,却是从良心流出的,因为那些有良心的人照着良心思考和说话。思考几乎就是解释良心告诉我们的东西,或说解释构成良心的各种事物,并把它们分解转化为思维或观念,然后转化为词语。正因如此,主将那些有良心的人保守在对邻舍的良善思维中,并阻止他们对邻舍思想邪恶。因此,良心只能存在于那些爱邻如己,并对信之真理拥有良善思维的人里面。这个例子说明了良心如何不同于思维,顺带也说明了感知如何不同于思维。
主的感知直接来自耶和华,因而来自神性良善;而祂的思维则来自直觉真理和对它的情感,如前所述(1904, 1914节)。主的神性感知无法以任何概念,甚至无法以天使的概念来理解,所以它是无法描述的。与主的感知相比,天使的感知(在1384等,1394, 1395节中有描述)几乎没有。主的感知因是神性,故是对天上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因而也是对地上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因为秩序、联系和流注是这样:凡对天上的事物拥有感知的人,也对地上的事物拥有感知。
但主的人身或人性本质与祂的神性本质合一,同时变成耶和华之后,主就超越了所谓的感知,因为祂高于存在于天上,并从那里存在于地上的秩序。耶和华就是秩序的源头,所以可以说,耶和华是秩序本身。祂独自或从自己掌管秩序,不仅像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从总体上掌管,甚至还从最小细节上掌管,因为总体来自这些细节,或说最小细节构成总体。谈论一个总体,却又把细节从它那里拿走,无异于在谈论一个没有部分在里面的整体,因而无异于在谈论不包含任何东西的某种事物。因此,声称主的规定是普遍的,总体上的,而不是具体细节上的,这完全是错误的,纯粹是所谓的没有对象的空虚概念,或凭空想象。因为从总体上,而不从最小细节上规定和掌管,就是完全不规定和掌管任何东西。这是一个哲学真理;然而,说来奇怪,哲学家们自己,包括最著名的,却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个问题,并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548.我有几次与刚从世上来的灵人谈论永生的状态,告诉他们,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知道谁是那个国度的主人,它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形式是什么样;就像世人去往另一个国家时,都希望提前了解国王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政府是何性质,以及关于这个国家的其它信息。可以进入的喜乐,不管他们生活如何,甚至连那些对邻舍心怀仇恨,在通奸中度过一生的人也可以。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天堂乃是相互和贞洁的爱,而天堂的喜乐则是由此产生的幸福。
那么在这个他们将要生活到永远的国度,不更应该这样做吗?我告诉他们,唯独主既统治天堂,也统治整个宇宙,因为统治这一个的,也必统治那一个;而且他们现在所在的国是主的国,它的律法就是永恒的真理,所有真理都基于这一伟大律法:人要爱主高于一切,且爱邻如己。事实上,不仅如此,他们若想变得像天使,必须爱邻胜己。
听到这些话,他们无言以对,因为活在肉身时,他们听过类似的话,却不相信。尽管他们听说要爱邻如己,但他们惊讶地发现,天堂竟真的存在这种爱,并且谁都有可能爱邻胜己。然而,他们被告知,在来世,一切良善都会无限增长,而肉体中的生命是这样,他们无法越过爱邻如己这个点,因为他们专注于肉体事物。不过,一旦肉体事物被除去,爱就会变得更纯粹,最终似天使一般。这就是爱邻胜己。
这种爱的可能性从某些人的婚姻之爱明显看出来,他们宁愿死也不愿让配偶受伤害;还可从父母对孩子的爱看出来,母亲宁愿忍受饥饿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挨饿,甚至连鸟类和动物也是这样。这种爱的可能性同样从真正的友谊明显看出来,拥有这种友谊的人会为自己的朋友而甘冒任何风险;甚至从礼貌和伪装的友谊也能看出来,这种友谊为效仿真正的友谊,也会为他们所祝愿的人提供更好的东西,即便不是发自内心,也会口头上表达善意。最后,爱邻胜己的可能性从爱的真实性质明显看出来;爱的喜乐就在于为了爱,而不是为了自己服务他人。但那些爱自己胜过他人的人不会明白这些话,那些活在肉身时贪恋钱财的人,尤其贪婪者也不明白。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