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839.“耶和华在山上必看见”表示仁,主规定他们要通过仁得救。这从“山”的含义清楚可知,“山”是指爱和仁(参看795, 796, 1430节)。“耶和华必看见”表示主的规定,或主所规定的,如刚才所述(2837节)。此处论及仁,而非爱,因为仁与爱是有区别的(参看2023节)。至于属灵人通过仁,而非与仁分离之信得救,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关于仁和信,情况是这样:无信之仁不是真正的仁,无仁之信不是信。仁若要存在,信必须存在;信若要存在,仁必须存在。然而,绝对的本质要素是仁,因为信的种子不能种在其它任何土壤中。两者相互和互惠的结合产生天上的婚姻,也就是主的国度。信若不植入仁,就只是纯粹的记忆知识,仅止于记忆,因为内心没有接受它的情感。但当植入仁,也就是生活时,信就变成了聪明和智慧。无信之仁,就是诸如小孩子和正直的外邦人或非基督徒所拥有的那种仁,仅仅是等待信播种于其中的土壤,即便活在肉身时没有播种于其中,到了来世也要播种进去(参看1802, 2280, 2289-2309, 2417, 2589-2604节)。
6201.当我从感官事物中稍微退出,被略提升至感官层面之上时,灵人便以这种方式看见我的思维。但当我的思维处于感官层面时,这种波浪状的运动就看不见了;相反,某种完全物质化的东西会出现在那里,与肉眼所见的物体没什么两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此人在感官层面进行思考,或可称为感官层面的思考。但是,当思维处于更内在的层面时,可以说它从感官事物中退出,被提升至感官层面之上。古人十分熟悉一个人从感官事物中退出,被提升至感官层面之上这个概念;因此,其中有些人也写过这种状态。思维处于较低的感官层面的人被称为感官的,具有类似性质的灵人依附于他们。这些灵人从一个人身上所抓取或理解的东西,几乎不比进入这人自己的意识或感觉的东西多;因为他们比其他所有灵人都更粗俗。我还发现,当一个人处于感官层面,没有被提升至该层面之上时,他的思维就局限于具有肉体和世俗性质的事物。他不想知道属于永生的任何事,甚至不肯听关于它的任何事。
为叫我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我经常被降至感官层面;那时,所描述的这类事立刻发生。同时,处于这更粗俗气场的灵人就会流入卑鄙可耻、无礼肮脏的观念。不过,我一被提升至感官层面之上,这类观念就被驱散。沉溺于肉体快感的大多数人,其生命就处于感官层面;那些完全拒绝思想有超越他们所看见、听见之物的东西存在之人,尤其那些拒绝思想永生的人,也是如此。因此,这种人轻视所有这类事;一听见就厌烦。如今在来世,这类灵人数量庞大,因为他们一群群从世界进入来世。当他们流入一个人时,就会促使他放纵他的属世倾向,去过一种自私和世俗的生活,而不是过一种为他人着想的生活,除非他人支持他和他的私欲。为了被提升在这些灵人之上,一个人必须思想永生。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