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910.“亚伯拉罕来哀悼撒拉,为她哭泣”表示主的悲痛状态,也就是说,主因黑夜临到教会里的信之真理而悲痛。这从“亚伯拉罕”的代表清楚可知,“亚伯拉罕”是指主(参看1893, 1965, 1989, 2011, 2172, 2501, 2833, 2836节)。“哀悼”和“哭泣”表示一种悲痛的状态,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哀悼”涉及因黑夜临到教会里的良善而导致的悲痛,“哭泣”则涉及因黑夜临到真理而导致的悲痛。这两节经文论述了教会的结束;当仁爱荡然无存时,教会的结束就到来了。圣言在很多地方,尤其在先知书和约翰的启示录,论述了教会的结束。主也在福音书多次描述了教会的结束,在那里称其为“时代的完结”,以及“黑夜”。
对所有教会来说,情况都是这样:一开始,每个教会都视仁爱为根基;那时,每个人都爱别人如自己的兄弟,都寻求良善或被良善打动,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邻舍、公众福祉和主的国度,尤其为了主自己。但随着时间推移,仁爱开始变得冷淡,不复存在。后来,对彼此的仇恨进入;尽管这仇恨表面上并不明显,因为在文明社会,人们受制于法律和克制他们的外在约束,但它仍从里面被滋养。克制他们的外在约束来自对自我和世界的爱,也就是对地位和重要性的爱,对财富和财富所带来的权力的爱,因而对名声的爱。对邻舍的仇恨就潜藏在这些爱下面,它具有这种性质:人们渴望掌控所有人,占有别人的一切。当这些欲望遭到反对时,这些人就心怀对那邻舍的蔑视,渴望报复,以毁灭他为快乐,甚至只要胆量足够,就向他实施残忍行为。在教会结束的时候,其仁最终会堕入这类行径。那时,论到教会,可以说信荡然无存,因为哪里没有仁,哪里就没有信,如前面多次说明的。
我们从圣言得知,有很多教会以这种方式走到尽头。大洪水前后的上古教会就是这样逝去的;大洪水之后的古教会,被称为希伯来教会的第二个古教会,以及最后的犹太教会同样是这样逝去的。但犹太教会决不是一个基于仁爱的教会,只是一个教会的代表;它唯一的作用是通过代表与天堂保持联系,直到主降世。后来主兴起一个新教会,该教会被称为外邦人的教会,是一个内在教会,因为那时主揭开了内层真理。现在连这个教会也走到尽头,因为现在仁爱不仅不复存在,还被仇恨取代。这仇恨虽表面上并不明显,但却在里面,并且只要有可能,也就是说,每当外在约束阻止不了时,它就会爆发出来。
除了这些教会外,还有圣言没有详细描述的其它很多教会也是这样衰退并自我毁灭的。它们如此衰退并自我毁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父母累积邪恶,通过频繁实施这些邪恶,最终通过变成习惯而把它们植入自己的本性和性情,从而通过遗传将其传给自己的后代。因为父母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频繁使用所获得的东西,都会植根于他们的本性,并通过遗传传给他们的后代。除非这些后代被改造或重生,否则,传下来的东西会继续代代相传,并一直增长。结果,意愿变得更倾向于邪恶和虚假。不过,当教会完结和灭亡时,主总在其它某个地方兴起一个新教会。然而,即便有,主也很少从前教会成员中兴起新教会,而是从无知的外邦人当中兴起。接下来论述的主题就是这些外邦人。
3887.天堂或大人有两个国度,一个被称为属天的,一个被称为属灵的。属天国度由所谓的属天天使构成,这些天使具有对主之爱,因而具有一切智慧。因为与其他所有人相比,他们更居于主里面,从而更体验到平安和纯真的状态。在其他人看来,他们就像小孩子,因为平安和纯真的状态给予他们这种表象。那里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眼里可以说都是活的,因为直接出自主的事物都是活的。这就是属天国度。另一个国度被称为属灵的,该国度由所谓的属灵天使构成,这些天使具有对邻之仁的良善。他们将生命的快乐置于以下事实:他们能向他人行善而无需回报。对他们来说,能允许他们行善本身就是一种回报。他们越这样意愿和渴望,就越体验到聪明和幸福,因为在来世,主照着每个人出于意愿的情感而发挥的功用赐下聪明和幸福。这就是属灵国度。
主的属天国度的居民全都属于心脏区域,而其属灵国度的居民则全都属于肺脏区域。从属天国度进入属灵国度的流注类似于心脏进入肺脏的流注,也类似于属心脏的一切事物进入属肺脏的一切事物的流注。因为心脏通过血管在全身及其各个部位进行掌控,而肺脏则通过呼吸在全身各个部位进行掌控。所以,全身各处可以说都有一个心脏进入肺脏的流注,不过,这种流注取决于那里的形态,还取决于状态。由此产生适合身体的一切感觉,以及一切活动。这一点从胎儿和新生婴孩的情形可以得到证明。肺脏被打开,随之一种流注从心脏进入肺脏之前,它们没有任何身体感觉,也没有任何自发行为。灵界也有类似情形,不同之处在于,那里没有肉体和属世之物,只有属天和属灵之物,就是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因此,他们的心脏运动取决于爱的状态,呼吸运动则取决于信的状态。这一个进入那一个的流注使他们拥有属灵的感觉和属灵的行为。这些观念在世人看来似乎自相矛盾,因为他对爱之良善或信之真理没有其它概念,只以为它们是某种抽象事物,并没有产生任何事物的能力。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也就是说,一切感知和感觉并一切能量和活动,包括世人的,都源于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