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 #3368

3368.“不要下埃

3368.“不要下埃及去;要住在我告诉你的地”表示不要求助于记忆知识或事实,而是求助于理性概念或事物,当神性光照它们时,它们就是真理的表象。这从“埃及”和“地”的含义清楚可知:“埃及”是指记忆知识或事实(1164-1165, 1186, 1462节);“地”在此是指当被神性光照时,系真理表象的理性概念或事物。事实上,“地”在此是指“基拉耳”,就是非利士人的王亚比米勒所在之地,而“基拉耳”表示信;“亚比米勒”表示关注理性概念或事物的信之教义;“非利士人的王”表示教义事物(3363, 3365节);因此,“地”,即亚比米勒所在的基拉耳在内义上没有其它含义。
“地”(land or earth)具有各种含义(620, 636, 1066节),其含义取决于它所论及的民族的品质(1262节)。严格来说,“地”表示教会(3355节);并且它因表示教会,故也表示属于教会的事物,或构成人里面的教会的事物,因而表示仁与信的教义事物,从而也表示当被神性光照时,系真理表象的理性概念或事物;因为这些表象是教会的真理,因而是教会的教义事物(参看3364, 3365节)。无论你说被神性光照的理性概念或事物,还是说真理的表象,抑或说诸如存在于主在天上的国度,或天堂中,和诸如存在于主在地上的国度,或教会中的那类属天和属灵真理,都是一样的。这些观念也被称为教义事物,但这是由于它们所包含的真理。天使和人类的理性因被神性光照的真理表象而拥有其存在,并被称为理性。没有这些表象,就没有理性;因此,理性概念或事物就是真理的这些表象。
此处之所以说“不要下埃及去”,也就是不要求助于记忆知识或事实,是因为记忆知识或事实早就论述过了,因为亚伯拉罕在埃及寄居就代表童年时期,主在记忆知识或事实上所接受的教导(参看1502节)。至于祂不要下埃及去,而是要寄居在基拉耳地,也就是说,不要关注记忆知识或事实,而是要关注理性概念或事物这个命令背后的奥秘,情况是这样:含有神性在里面的真理的一切表象都属于理性,以至于理性真理和真理的表象是一样的;而记忆知识或事实属于属世层,以至于属世真理和记忆真理或事实真理是一样的。理性真理或真理的表象,只能从神性进入理性,并通过理性概念或事物进入属于属世层的记忆知识或事实的流注存在和显现。那时,在理性层产生的活动就出现在属世层,就像许多事物的一个形像同时出现在一面镜子中。这就是它们如何呈现在世人,以及天使面前;然而,理性概念或事物在属世层中的呈现对天使,不像对灵人界中的人和属灵-属世领域中的人那样明显;因此,后两组人拥有真理的代表。
世人都是这样,因为如前所述(参看644, 684, 911, 978, 1733, 1900, 1928, 2634, 2997节),凡处于良善的人都是微型天堂,或也可说,都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大天堂的形像。由于神性真理无法直接流入存在于属世人中的记忆知识或事实,只能经由理性概念或事物流入,如前所述,所以此处说以撒不要下埃及去,而是要住在基拉耳地。但对于这些事,我们无法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除非我们知道流注的性质,以及观念的性质;所以蒙主的神性怜悯,我将在几章的末尾,就是讲述我的一些经历的地方(6053-6058, 6189-6215, 6307-6327, 6466-6496, 6598-6626节),论述这两个主题。

属天的奥秘 #4419

4419.我身边有一

4419.我身边有一个灵人,他在世时知识渊博,由此以为他比谁都聪明。这种信念使他粘染上这样的邪恶:无论到哪里,他都想掌控一切。他从某个社群被派到我这里,以充当他们的使臣,也就是为了交流(4403节);还为了他们能赶走他,因为他很招人烦,总是想凭自己的聪明指挥他们。当他和我在一起时,我蒙允许与他谈论源于自我的聪明。我说,在基督教界,这种聪明如此盛行,以致人们以为一切聪明都源于自我,无一出自神。尽管人们在凭教义信仰谈论时,声称一切良善与真理从天上而来,因而从神性而来,包括一切聪明,因为这聪明涉及理解何为真理与良善。但这个灵人对这些问题无动于衷,于是我说,他最好离开,因为他自己的聪明气场使我感觉很不舒服。但他确信自己比谁都聪明,所以不愿走开。
这时,天使指示他源于自我聪明的性质,和源于神性的聪明的性质,并且用各种不同的光来指示,因为在来世,这种事会通过光的变化以奇妙的方式呈为可见。源于自我的聪明通过一种劣质的光来演示,这光类似虚无缥缈的鬼火,周围以黑暗为边界,只从中心传出一点点光来。他又进一步被指示,当某个天使社群观看这光时,它会立刻熄灭,就像虚无缥缈的鬼火在阳光或日光一到来就熄灭一样。之后,他被指示源于神性的聪明的性质,并且也是用光来演示的。这光比正午的阳光还要光辉、明亮,并且传得又远又广,像阳光传到太空那样结束。他还被告知,聪明和智慧从四面八方进入这光的气场,使得真理和良善被几乎没有限制的内视所感知。不过,这一切取决于源自良善的真理的性质。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