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701.“又见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表示无限和永恒的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结合,可以说是从最低之物那里开始的一种上升,以及此后当秩序翻转过来时向最低之物的一种下降。这从“使者”的含义清楚可知,“使者(或天使)”是指主的某种神性事物或主之神性的某个方面,当圣言提到使者或天使时,他们就表示主的某种神性事物,或其神性的某个方面(参看1925, 2319, 2821, 3039节)。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们表示神性真理,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他们被称为“神”的使者,因为当内义上论述的主题是真理时,经上就用“神”这个名,而当主题是良善时,经上就提“耶和华”(2586, 2769, 2807, 2822节)。这就是为何他们在此被称为“神”的使者,尽管紧接着“耶和华”的名就出现在“看哪,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这句话中;因为主题是良善所来自的真理,这真理在此由雅各来代表,如前面频繁所述。“在梯子上,上去下来”在至高意义上表示无限和永恒的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结合,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进一步解释。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结合不能论及主的神性本身和祂的神性人身,除非同时这些属性被视为无限和永恒的,因为主里面的一切都是无限和永恒的,就存在而言是无限的,就显现而言是永恒的。至此的讨论表明,一言以蔽之,“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又见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表示可以说从最低之物那里开始的一种上升,以及此后当顺序翻转过来时向最低之物的一种下降。
这种上升和下降的性质从前面的阐述和说明可以看出来(3539, 3548, 3556, 3563, 3570, 3576, 3603, 3607, 3610, 3665, 3690节)。本节和接下来的几节经文描述了这种顺序,就是人重生的顺序;但由于教会对这种顺序一无所知,所以就让我来进一步描述它的性质。众所周知,人出生在他父母、祖父母,以及追溯到数个世纪的祖辈的性质中,因而出生在他们逐渐累积的遗传之恶中,以至于就来自他自己的东西而言,他无非是恶。结果,他的理解力和意愿已经被彻底破坏了;他凭自己根本不意愿任何良善,因而根本不理解任何真理。因此,他称之为良善,甚至信以为良善的,实际上是邪恶;他称之为真理,甚至信以为真理的,实际上是虚假。例如:爱自己胜过他人;渴望自己比别人好;贪恋别人的东西;只为自己着想,不为他人着想,除非为了自己的缘故。人凭自己只渴望这些事,所以就把它们称为良善,也称为真理。更有甚者,若有人伤害,或试图伤害被他称为良善和真理的这些东西,他就会仇恨此人,还充满报复的想法。他渴望,甚至寻求毁灭这个人,并以之为乐;他越在自己里面实际强化这类意图,也就是越经常将这些意图付诸实践,就越沉浸于这种行为。
当这样一个人进入来世时,他仍有同样的渴望。他在世上通过实际生活所获得的实际性质继续存在,刚才所提到的那种快乐会被其他人明显感觉到。因此,这样一个人无法留在任何天堂社群,因为那里的每个人都渴望别人比自己好;相反,他不得不留在某个地狱社群,因为那里的快乐与他自己的相似。这种性质在他活在世上时必须根除;但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除非被主通过重生根除,也就是通过接受全新的意愿和由此衍生的全新理解力,换句话说,在这两种官能上变成新的。不过,为使这一切可以实现,他必须首先像小孩子一样重新出生,必须学习何为邪恶和虚假,以及何为良善和真理,因为没有这些知识,他就不能充满或发展任何良善。事实上,他凭自己只承认邪恶是良善,虚假是真理。
为达到这个目的,即把人变成新的,诸如与他以前所拥有的知识或认知并不完全相反的那种知识或认知会被灌输给他,如:一切爱都是从自己开始的;要先考虑自己,然后考虑他人;要向那些表面上贫乏、困苦的人行善,无论他们内心是什么样;同样,要向孤儿寡妇行善,仅仅因为他们被如此称呼;最后向总体上的仇敌行善,无论他们是谁;并且一个人这样做就可以赢得天堂。这些和其它类似概念就是适合他新生命的幼儿期的知识或认知,它们具有这种性质:它们因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他以前的生命,或他以前生命的性质,所以也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他正在以这种方式被引入的新生命。因此,它们是诸如允许凡有助于形成一个新意愿和一个新理解力的事物进入他们的那种概念。它们是最低的良善和真理,那些正在重生的人就是从这些良善和真理开始的。由于这些最低良善和真理允许更内层或更接近神性真理的真理进入它们自己里面,所以人以前信以为真理的虚假也就被根除了。
然而,那些正在重生的人不仅将这类真理当作记忆知识来学习,还当作生活的事来学习,因为他们实践这些真理。不过,他们对真理的实践始于主在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所灌输的新意愿。他们越是乐意接受这新意愿,就越乐意接受这些知识或认知,将其付诸实践并相信它们。相反,他们越不接受这新意愿,他们固然能学习这类真理,却越不将它们付诸行动,因为他们只关心记忆知识,却不关心生活,或说只关心学习它,不关心活出它。
这就是即将取代先前生命的新生命的幼儿期和童年期的状态;而新生命的青春期和青年期的状态是这样:不再关注任何人的外在表现,而是关注他在良善方面是什么样:首先关注他在文明生活中的良善方面是什么样,然后关注他在道德生活中的良善方面是什么样,最后关注他在属灵生活中的良善方面是什么样;这时,他开始拥有良善,并首先热爱良善,从良善去爱这个人。最后,当他进一步被完善时,就注重向那些处于良善的人行善,并照着他们里面良善的品质而提供帮助。最终他以向他们行善或帮助他们为乐,因为他在良善中感受到快乐,在支持它的观念或事物中感受到愉悦。他承认这些支持性的观念或事物为真理;它们也构成其新理解力的真理,而这新理解力是从属于其新意愿的良善中流出的。
他在这良善中感受到快乐,在这些真理中感受到愉悦到何等程度,就对他以前生活的邪恶感到厌恶,对其虚假感到不悦到何等程度。结果,属于以前意愿的事物与属于新意愿的事物分离,属于以前理解力的事物与属于新理解力的事物分离。在这种分离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对知道这些事物的情感,而是对实行它们的情感。因此,他现在明白其幼儿期的真理相对来说是颠倒的,这些真理一点一点地被带回到不同的顺序中,也就是说,它们的相互关系反过来了,以至于起初占据优先地位的,现在占据次要地位。他以这种方式明白,藉着他幼儿期和童年期的真理,神的使者可以说沿着一架从地到天的梯子上升;但后来藉着他成年期的真理,神的使者可以说沿着一架从天到地的梯子下降。
6125.“换了他们的马”表从理解力所提供的记忆知识。这从“马”的含义清楚可知,“马”是指形成理解力的观念(2760-2762, 3217, 5321节);由于它们论及埃及,而埃及表示记忆知识,故“马”在此表示从理解力所提供的记忆知识。此处有必要阐述一下何为从理解力所提供的记忆知识。人的心智中有一个理解力部分和一个意愿部分,这些不仅在他的内在人中,还在他的外在人中。人的理解力从幼年到成年都在发展和成长,它就在于洞察从经验和记忆知识中所获得的事物,还在于从结果洞察原因,以及从一系列原因洞察后果。因此,理解力部分在于领悟并觉知诸如属于文明道德生活的那类事物。来自天堂的光之流注带来它的存在;因此,每个人的理解力都能变得更完善。理解力照着各人努力利用他所知道的,以及他的生活和个性而被赐予各人;只要头脑健全,没有人缺乏它。它被赐予人,是为了叫他能拥有选择的自由,也就是能自由选择良善或邪恶。人若没有像刚才所描述的这样一种理解力,就没有自己的能力去作出这种选择,因而没有任何东西能变成人自己的。
要进一步知道,接受属灵之物的,正是人心智的理解力部分;因此,它就是属灵真理与良善的接受者。因为若人没有这理解力部分,良善,即仁,和真理,即信,根本不可能被灌输给他;相反,它们照着他的理解力而被灌输。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个人只有到了成年拥有理解力之后才被主重生。在此之前,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就像种子落在了极贫瘠的地里。不过,一旦一个人已经重生,他的理解力就发挥看见并明白何为良善,由此看见并明白何为真理的功能。因为理解力会将属于天堂之光的那些事物转换为属于自然界之光的事物;前者由此显现在后者里面,犹如人的内心情感在没有伪装的情况显现在他的脸上一样。正因理解力发挥这种功能,所以在圣言中,许多经文在论述教会的属灵一面时,也论述教会的理解力;蒙主的神性怜悯,我们将在别处论述这个问题。
由此明显可知从理解力所提供的记忆知识是什么意思,即:它们是用来支持人以其理解力所领悟并觉知之物的记忆知识,无论这些事物是恶的还是善的。在圣言中,“埃及的马”就表示这些记忆知识;如以赛亚书:
祸哉!那些下埃及求帮助的,是因仗赖马匹,倚靠甚多的车辆,并倚靠强壮的马兵,却不仰望以色列的圣者,也不求问耶和华。埃及不过是人,并不是神;他的马不过是血肉,并不是灵。(以赛亚书31:1, 3)
此处“埃及的马匹”表示从败坏的理解力所提供的记忆知识。
以西结书:
他却背叛巴比伦王,打发使者往埃及去,要他们给他马匹和多民。他岂能亨通呢?行这样事的人岂能逃脱呢?(以西结书17:15)
“埃及的马匹”也表示从败坏的理解力所提供的记忆知识,在信的事务上人们便求助于这些知识,若不凭这些知识,就不信圣言,也就是不信主。因此,信仰根本不存在,因为一种否定态度在败坏的理解力里面占据主导地位。
法老的马匹和战车被淹没在红海中就代表这类记忆知识被毁灭;由于“马匹”表示这些知识,“战车”表示虚假的教义事物,故“马匹和战车”经常在圣言中被提及(参看出埃及记14:17, 18, 23, 26, 28)。此后摩西和米利暗所唱的歌中也包含这些话:
法老的马匹、战车和马兵下到海中,耶和华使海水回流到他们身上。你们要歌颂耶和华,因祂大大战胜,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出埃及记15:19, 21)
在摩西五经中,为管理以色列的王所规定的事也表示类似的记忆知识:
如果他们想要一个王,要从弟兄中立一个王来管理你;只是王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为要使他加添马匹。(申命记17:15, 16)
“一个王”代表神性真理方面的主(1672, 1728, 2015, 2069, 3009, 3670, 4575, 4581, 4789, 4966, 5044, 5068节),因而代表聪明方面的主,因为这聪明若为纯正,就来自神性真理。要获得聪明必须通过圣言,也就是神性真理,而不能通过取自人自己的理解力的记忆知识,这一点由以下禁令来表示:王“不可为自己加添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为要使他加添马匹”。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