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 #4111

4111.“拉结偷了

4111.“拉结偷了她父亲家中的神像”表就真理而言,“拉班”所表状态的改变。这从“偷”、“家中的神像”和“父亲”的含义清楚可知:“偷”在此是指夺走被珍视和神圣之物,因而是指改变状态;“家中的神像”是指真理,如下文所述;“父亲”,此处即拉班,是指他所表示的良善,如前所述,“父亲”也表示良善(3703节)。由此明显可知,“拉结偷了她父亲家中的神像”表示就真理而言,“拉班”所表状态的改变。
所有这一切的含义从正在被分离的灵人的状态可以看出来。就良善与真理而言,灵人的状态与他们所在的社群是一致的;因为就前所示,一切思维皆通过其他人流入,最直接地就是通过他们当时所在的社群流入。因此,当他们从一个社群被移走,被转到另一个社群时,其思维和情感的状态,因而其在真理与良善上的状态,就会发生改变。然而,他们若被转到不一致的社群,就会感到不适,因而有束缚感;于是,他们就与这些社群分离,并被带到一致的社群。这解释了为何恶人无法出现并呆在善良人的社群当中;善人也无法出现并呆在恶人的社群当中;又为何所有灵人和天使都照着属于爱的情感而被分成独立的社群。但一切属于爱的情感皆包含许多不同的特征(3078, 3189, 4005节),然而有一个特征占主导地位。因此,每个灵人都能处于许多社群,但他会努力去往其主导情感占统治地位的那个社群,最终被带到那里。
至于“拉班”所表示的良善,及其状态的改变,只要与“雅各”所代表的良善在一起,它就更接近神性;“雅各”表示属世层里面的良善,更接近神性,所以那时它也处于真理与良善的更完美的状态。但当与该良善分离时,它便在真理与良善上进入另一种状态。因为一般来说,在来世,状态的改变无非是靠近神性或远离神性。由此明显可知,当“拉班”所表示的良善正被分离时,状态的改变是什么意思。
“拉结偷了她父亲家中的神像”之所以表示真理上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家中的神像”是指他的神明。这一点从下文明显看出来,因为拉班对雅各说:
你为什么偷了我的神明呢?雅各回答说,至于你的神明,你在谁那里搜出来,谁就在我们弟兄面前不得存活。(创世记31:30, 32)
就内义而言,“神明”表示真理,这也是为何在圣言中,当所论述的主题为真理时,经上就提到“神”之名的原因(参看2586, 2769, 2807, 2822节)。
家中的神像就是人们求教神或向神求某种东西时所用的偶像,因为他们所收到的答复对他们来说就是神性真理;故真理由“家中的神像”(teraphim,或译为家里的神像、家神)来表示,如何西阿书:
以色列人也必多日无君王、无首领、无祭祀、无以弗得、无家中的神像。(何西阿书3:4)
“以弗得和家中的神像”表示他们通过所给予的答复所接受的神性真理,因为他们求问神时,就会穿上以弗得(撒母耳记上23:9-12)。撒迦利亚书:
家神所言的是虚空,卜士所见的是虚谎,做梦者所说的是虚妄。(撒迦利亚书10:2)
此处“家神”也表示答复,但在这种状态下是指虚空的答复。
由于“家中的神像”具有这种含义,故有些人家里就有家中的神像,即便这是被禁止的。米迦就是这样的人,如士师记:
这米迦有了神堂,又制造以弗得和家中的神像,给他的一个儿子授与圣职做他的祭司。几个但人对他们的弟兄说,这宅子里有以弗得和家中的神像,并雕刻的像与铸成的像,你们知道吗?这些人就进入米迦的住宅,拿出雕刻的像、以弗得、家中的神像并铸成的像。祭司心里喜悦,便拿着以弗得和家中的神像并雕刻的像。米迦追赶但人,说,你们将我所做的神像和祭司都带了去,我还有什么呢?(士师记17:5; 18:14, 18, 20, 24)
米甲,就是大卫的妻子,也有家中的神像,如撒母耳记所描述的那样:
米甲把家中的神像放在床上,用衣服盖着。扫罗的使者进去,看见床上有神像。(撒母耳记上19:13, 16)
然而,它们不过是被禁止的偶像。这一事实从别处提及它们的经文(撒母耳记上15:23;列王纪下23:24;以西结书21:26)明显看出来。

属天的奥秘 #1568

1568.“那地容不

1568.“那地容不下他们住在一起”表示属于内在属天事物的事物无法与以前的事物,也就是此处“罗得”所表示的事物在一起。这从以下考虑清楚可知:如前所述,“亚伯兰”代表主,在此代表祂的内在人;而“罗得”代表祂的外在人,在此代表将要与外在人分离的事物,内在事物无法与这些事物住在一起。外在人有许多事物是能与内在人住在一起的,如对良善的情感,以及由此而来的快乐和愉悦,因为这些快乐和愉悦是内在人的良善及其喜乐和幸福的结果;当这些是结果时,它们就完全对应起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属于内在人,并不属于外在人。众所周知,结果不是结果的产物,而是有效原因的产物。以仁爱为例:从脸上散发出来的仁爱不是由脸产生的,而是由里面的仁爱产生的,是仁爱如此控制或形成脸,并产生这种效果的。或以纯真为例,小孩子的纯真表现在他们的表情、举止和彼此的玩耍上;但这纯真本质上并不属于他们的表情或举止,而是属于通过他们的灵魂从主流入的纯真;因此,纯真的表现是结果;其它一切情形也是如此。
由此明显可知,外在人有许多事物是能与内在人同住和一致的。但它也有许多事物是不能与内在人同住或一致的;源于爱自己和爱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这种情况,因为由这些爱产生的一切事物都视自我和世界为目的。而属于爱主和爱邻的属天事物无法与这些事物一致,因为属天事物视主为目的,也视祂的国度,以及属于祂及其国度的一切为目的。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目的向外或向下看,而爱主和爱邻的目的向内或向上看。由此明显可知,它们如此不一致,以至于无法在一起。
要知道是什么产生了外在人与内在人的对应和一致,又是什么造成了不一致,只需反思占主导的目的,或也可说,占主导的爱;因为爱就是目的;凡被爱之物都被视为目的。这种反思将表明一个人的生命或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死后又是什么样,因为它来自目的,或也可说,来自他的主导爱;他的主导爱塑造了他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不是别的。与永生,也就是属灵和属天的生命(这就是永生)不一致的东西若在肉身生活期间没有被移除,在来世必须被移除。如果它们无法被移除,那么这人注定永远不幸福。
现在提及这些事,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外在人有与内在人一致的事物,也有不一致的事物;并且一致的事物无法与不一致的事物在一起;此外,外在人中一致的事物来自内在人,也就是通过内在人来自主;如洋溢着仁爱的脸,或仁爱的脸,又如小孩子的表情和举止中的纯真,如前所述。而不一致的事物则属于人和他的自我。由此可知这句话,即“那地容不下他们住在一起”表示什么。从内义上说,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主;既然主是主题,那么祂的一切样式和形像也是主题,即祂的国度、教会,以及祂的国度和教会里的每个人;正因如此,此处阐述了人里面的事物。在主凭自己的能力战胜邪恶,也就是魔鬼和地狱,从而在祂的人性或人身本质方面也变得属天,成为神性、耶和华之前,属于祂的这些事物就被视为与祂那时的状态有关。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