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4205.“我必不越过这石堆到你那里去;你也不可越过这石堆和柱子到我这里来害我”表决定能从良善流入多少的限度。这从“越过”、“石堆”和“柱子”的含义清楚可知:“越过”在此是指流入;“石堆”是指良善(4192节);“柱子”是指真理(3727, 3728, 4090节);还因为石堆和柱子用作记号或证据;但在此处用作限度的记号。由于此处所论述的主题是结合,所以从整个思路自然会流入这样的观念:就内义而言,意思是指决定能从良善流入多少的限度。前面说过,结合通过良善实现,良善的流入取决于它被接受的方式。而对良善的接受完全取决于真理,真理是良善所流入的对象。因为良善是主动力或原动力,而真理是接受者;因此一切真理都是接受的器皿(4166节)。由于真理是良善所流入的器皿,所以真理为良善的流入设定限度。这就是此处决定能从良善流入多少的限度所表示的。
其中情形简要阐述如下:人所认识的真理,无论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皆通过情感,也就是通过爱所具有的某种快乐进入他的记忆。没有情感,或没有爱所具有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能进入人里面,因为他的生命就在于这些。当类似快乐,连同与它们相联的许多其它事物返回时,所进入的事物会被重新引入;同样,当这个真理被人自己或某个其他人重新引入时,情感或他的爱所具有的快乐在它进入时以同样的方式再次被激发;它们因结合而彼此粘附。由此可见对真理的情感是何情形。连同对良善的情感一起进入的真理,在有类似情感返回时,就会被重新引入;情感在类似真理返回时,也会被重新引入。由此明显可知,真理连同纯正的情感绝无可能被植入并扎根,除非此人处于良善。因为对真理的纯正情感来源于良善,良善则来源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良善从主流入,但只固定在真理里面;事实上,真理欣然接纳良善,如同欢迎贵宾,因为这二者情投意合。由此还明显可知,真理的性质决定了良善被接受的方式。彼此过着仁爱生活的外邦人所认识的真理具有这样的性质:从主所流入的良善也能在它们里面如同贵宾那样被欣然接纳。但只要他们活在这世上,他们的情况就和从圣言拥有真理,并基于这些真理过着属灵仁爱生活的基督徒不一样(2589-2604节)。
6207.天使的流注主要进入人的良知,良知里面有一个他们能进入其中进行运作的层面。该层面就存在于人的内层里面。良知是双重的,即内在和外在的。内在良知涉及属灵的良善与真理;外在良知涉及公义与公平。如今,这后一种良知存在于许多人中间;但内在良知只存在于极少数人中间。即便如此,那些具有外在良知的人在来世仍会得救;因为他们是这种人:他们若违背良善与真理,或公义与公平行事,就会感到内心的痛苦和折磨。他们有这种感受,不是因为这样做丧失了地位、利益或名声,而是因为违背了良善与真理,或公义与公平。不过,哪里没有这两种良知存在,哪里就有某种低劣的其它东西有时假装良知。也就是说,假装良知会使得人们去行真理与良善、公义与公平,但不是出于对它们的爱,而是为了自我、为了地位和个人利益。当不利的事临到这些人身上时,他们也会感到痛苦和折磨。但这种良知根本不是良知,因为它属于对自我和世界的爱,里面没有任何爱神爱邻之物。因此在来世,它便看不到了。
像这样的人也能履行重要职责,和那些具有真正良知的人一样;因为就外在形式而言,他们做的事都是一样的;但他们做这些事是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因此,他们越是害怕丧失这些东西,就越能更好地履行有利于邻舍和国家的公共职责。而那些不害怕丧失这些东西的人则是国家中完全可有可无的成员。那些具有虚假良知的人甚至不知道何为良知,当从别人那里听说何为良知时,他们还会嘲笑它,认为它是简单或精神错乱的产物。说这些话是为了叫人们知道这种流注的性质,也就是说,良知是天使能流入其中的层面,天使甚至能流入那里对良善与真理、公义与公平的情感;他们以这种方式在不拿走此人自由的情况下来约束他。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