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4415.新来的灵魂,或见习期的灵人,也就是说,肉身死后几天进入来世的人,发现来世竟然有光,都万分惊讶,因为他们带有无知的观念,即:除了太阳和物质火焰外,光再无其它源头。他们更不知道还有给理解力带来光明的光,因为他们活在肉身时并没有发现这一点;甚至不知道这光赋予思考的能力,并通过流入凭尘世之光存在的形式而展现理解力所看到的一切事物。这些见习期的灵人若为善人,就被提入天上的社群,以接受教导,并从一个社群转到另一个社群,以便他们能通过亲身经历认识到来世是有光的,并且这光比世上所能发出的还要强烈;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发现,他们在那里所居之光的量决定了聪明的程度。有些人被提入天堂之光,从那里与我说话,坦承他们从来不相信竟有这种事,相比之下,尘世之光就是黑暗。他们还从那光透过我的眼睛观看尘世之光,发现尘世之光无非是乌云,并心怀怜悯地说,这就是世人所在的光或黑暗。由此可见为何在圣言中,天上的天使被称为“光明天使”;以及对世人来说,主就是光,因而是生命(约翰福音1:1-9;8:12)。
5132.“施怜悯与我”表对仁爱的接受。这从“怜悯”的含义清楚可知,“怜悯”是指爱(参看3063,3073,3120,5042节),在此是指对邻之爱,或仁爱,因为前面论及对信仰的接受(5130节);因为当感官层重生时,信与仁必在感官层面构成一体。“怜悯”之所以表示仁爱,是因为凡拥有仁爱的人都拥有怜悯,换句话说,凡爱自己邻舍的人都施怜悯与他。这也解释了为何圣言将仁爱行为描述为怜悯行为,如马太福音:
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马太福音25:35-36)
在其它地方,仁爱行为也被描述为向穷人、困苦人、寡妇和孤儿所行的怜悯行为。
就其本质而言,仁爱就在于渴望邻舍的福祉,对良善拥有一种情感,在承认良善就是邻舍,因而那些处于良善的人就是邻舍,只是这些邻舍照着他们良善的程度而各不相同。因此,仁爱因在于对良善拥有一种情感,故也在于对那些陷入苦难的人心生怜悯。仁之良善就含有这种怜悯感在里面,因为它是从主对全人类的爱那里降下来的;这爱就是“怜悯”,因为整个人类都陷入苦难。怜悯有时也存在于没有仁爱的恶人中间;不过,这是由于他们自己受苦而引起的悲伤,因为它在于对与他们构成一体的朋友的关切,当这些朋友受苦时,他们也受苦。这种怜悯不是仁爱的怜悯,而是基于自我的朋友式的怜悯,就其本身而言,是怜悯的反面。因为这种人蔑视或仇恨除了自己,因而除了与他自己构成一体的朋友之外的其他所有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