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4922.“染过两次的线拴在他手上”表她在它,即在能力上面作了一个记号,“染过两次的线”表良善。这从“拴在手上”和“染过两次”的含义清楚可知:“拴在手上”是指在能力上面作一个记号,因为“手”表示能力(4920节);“染过两次”是指良善,尤指属灵良善。“染过两次”之所以表示属灵良善,是因为它是朱红色的;在来世,每当有人看见朱红色时,它都表示属灵的良善,也就是对邻之仁的良善。事实上,来世可见的一切颜色都表示与良善并真理相关的某种事物,因为它们是天堂之光的产物,而天堂之光本身是来自主之神性的智慧和聪明。这光的变化或修饰就是随之智慧和聪明,因而良善与真理的变化,也可说修饰。在天堂,光是从主的神性智慧和聪明流出的,而主在那里显为一轮太阳(参看1053, 1521-1533, 1619-1632, 2776, 3138, 3167, 3190, 3195, 3222, 3223, 3225, 3337, 3339, 3340, 3485, 3636, 3643, 3862, 3993, 4180, 4214, 4302, 4405, 4408, 4413, 4415, 4523-4533节)。颜色来自这个源头,它们是那光、因而是那聪明和智慧的变化和修饰。对此,可参看前文(1042, 1043, 1053, 1624, 3993, 4530, 4677, 4742节)。
至于“染过两次(经上或译为朱红)”表示属灵良善,这从圣言中提及它的经文明显看出来,如耶利米书:
你凄凉的时候要怎样行呢?你虽穿上朱红衣服,佩戴黄金装饰,这样标致是枉然的!恋爱你的藐视你。(耶利米书4:30)
这论及犹大。“穿上朱红衣服”表示属灵良善;“佩戴黄金装饰”表示属天良善。撒母耳记下:
大卫作哀歌,吊扫罗和约拿单,且吩咐将这弓歌教导犹大人。以色列的女子啊,当为扫罗哭号!他曾使你们穿朱红色的美衣,使你们衣服有黄金的妆饰。(撒母耳记下1:17-18,24)
此处“将这弓歌教导”表示教导爱与仁的教义,因为“弓”表示这教义;“穿朱红色的美衣”和前面一样,表示良善;“使衣服有黄金的妆饰”表示属天良善。
由于这是“染过两次或朱红色”的含义,所以经上吩咐朱红色线要用到帐幕的幔子,幔子,帐幕的门帘,院子的门帘,将要被摆上的陈设饼的桌子,亚伦的圣衣,如以弗得、决断的胸牌、以弗得袍子的底边,这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你要用十幅幔子作帐幕。这些幔子要用捻的细麻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制造。(出埃及记26:1)
你要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捻的细麻织幔子。(出埃及记26:31)
你要拿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捻的细麻,织帐幕的门帘。(出埃及记26:36)
院子的门当有帘子,要拿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捻的细麻,用绣花的手工织成。(出埃及记27:16)
起营的时候,他们要在陈设饼的桌子上蒙朱红色的毯子,再蒙上海狗皮。(民数记4:5,7,8)
你们要拿金线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并捻的细麻,用巧匠的手工作以弗得。在带子上也一样。(出埃及记28:6,8)
你要用巧匠的手工,做一个决断的胸牌。要和以弗得一样的作法,用金线和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并捻的细麻作成。(出埃及记28:15)
以弗得袍子周围底边上,要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作石榴。(出埃及记28:33)
由于会幕与约柜代表天堂,故经上吩咐用上述颜色,它们依次表示那里的属天和属灵事物,其中:“蓝色、紫色”表示属天良善与真理,“朱红色线,并捻的细麻”表示属灵的良善与真理。凡相信圣言是神圣的人都能认识到,圣言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某种含义;凡相信圣言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是主通过天堂降下来的人都能认识到所表示的是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事物。经上同样吩咐长大麻风得洁净的时候,要用香柏木、朱红色线,并牛膝草(利未记14:4,6,52);香柏木、牛膝草、朱红色线都要丢在烧红母牛的火中,由此预备除污秽的水(民数记19:6,9)。
在启示录,同样的词描述了对良善与真理的亵渎:
我就看见一个女人骑在朱红色的兽上。那兽有七头十角,满了亵渎的名号。那女人穿着紫色和朱红色、嵌有金子宝石珍珠的衣服,,手拿金杯,杯中盛满了可憎之物,和她淫乱的污秽。(启示录17:3-4)
祸哉,祸哉,这大城阿,素常穿着细麻,紫色,朱红色,嵌有金子,宝石,和珍珠的衣服。(启示录18:16)
这论及“巴比伦”,“巴比伦”表示对良善的亵渎(1182, 1283, 1295, 1304, 1306-1308, 1321, 1322, 1326节),在此表示对良善与真理的亵渎,这就是“巴比伦”。在旧约的先知书中,“巴比伦”描述了对良善的亵渎,“迦勒底”描述了对真理的亵渎。
“朱红色”在反面意义上表示与属灵良善对立的邪恶,如以赛亚书: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以赛亚书1:18)
“朱红”之所以表示这邪恶,是因为“血”因其红色而在正面意义上表示属灵良善,或对邻之仁,在反面意义上表示向仁所施的暴力。
40.有些灵人从天堂被告知,水星灵曾被应许他们会看到主。于是,我周围的灵人就问他们,他们是否记得这应许。他们说,他们的确回想起来了,但他们不知道这应许是不是以不容置疑的方式作出的。就在他们彼此议论这一点的时候,天堂的太阳向他们显现了。只有那些至内在或第三层天堂的人才能看到天堂的太阳,也就是主;其他人只能看到由此而来的光。一看到这太阳,他们说,这不是主神,因为他们没有看见祂的脸。与此同时,灵人继续彼此交谈,但我没有听见他们说的话。这时,太阳忽然又出现了,主就在它中间,被太阳的光环围绕。一看到这一幕,水星灵深深谦卑下来,并沉了下去。这时,主也从那太阳向这个星球的灵人显现,这些灵人为人时,曾在世上看到过祂。他们所有人,一个接一个,因而许多人依次承认,这是主自己;他们当着所有会众的面承认这一点。然后,主还从那太阳出来,向木星灵显现;他们大声宣称,这是主自己;当宇宙之神向他们显现时,他们曾在自己的星球看见过祂。主是天堂的太阳,是那里一切光的源头(AC 1053, 3636, 4060)。主向那些在其属天国度的人如此显现,在那里,对主的爱居于主导地位(AC 1521, 1529-1531, 1837, 4696)。祂出现在右眼层面上方的中等高度处(AC 4321, 7078)。因此,在圣言中,“太阳”表示神性之爱方面的主(AC 2495, 4060, 7083)。灵人和天使看不见尘世太阳,取而代之的是一团黑暗,这黑暗不是在前面,而是在后面,与天堂太阳,也就是主相对立(AC 9755)。
1616.“亚伯兰就挪移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居住”表示主到达一种更内在的感知。这从“挪移帐棚”和“橡树林”的含义清楚可知:“挪移帐棚”,就是挪动并固定帐棚,是指结合的过程,因为“帐棚”是指敬拜的神圣,如前所示(414, 1452节),外在人通过这外在的神圣与内在人结合;“橡树林”是指感知,如前所述(1442, 1443节),那里出现了“摩利橡树林”这个短语,意思是第一种感知,而此处以复数形式提到的“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表示更充分,也就是更内在的感知。这种感知被称为“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别处也提到“幔利”(如创世记14:13; 18:1; 23:17-19; 35:27);还提到希伯仑(如创世记35:27; 37:14; 约书亚记10:36, 39; 14:13-15; 15:13, 54; 20:7; 21:11, 13; 士师记1:10, 20,以及其它地方)。至于幔利和希伯仑表示什么,蒙主的神性怜悯,可参看解释这些经文的地方。
关于“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表示一种更内在的感知,情况如下:属于外在人的事物越与属于内在人的属天事物结合,感知就越增长,并变得更内在。与属天事物的结合会赋予感知,因为内在人的生命本身就住在属于对耶和华之爱的属天事物里面;或也可说,耶和华存在于属于爱的属天事物里面,也就是存在于属天之爱里面;这种存在在外在人中是感知不到的,除非实现结合;一切感知都来自结合。
从此处的内义清楚可知主的情形如何,即:随着知识或认知的增多、繁殖,祂的外在人,即人性或人身本质逐步与神性本质结合。若不通过知识或认知,任何人,只要他是人,都永远不能与耶和华或主结合,因为一个人正是通过知识或认知而成为人。这也适用于主,因为主和其他人一样出生,也和其他人一样接受教导。然而,属天事物不断被灌输到祂作为器皿的知识或认知中;结果,祂的知识或认知不断变成接受属天事物的器皿;这些器皿本身也变成属天的。
主以这种方式不断朝婴孩的属天事物前进,因为如前所述(430, 561, 1438, 1450-1451, 1453:1, 1472, 1495-1496, 1548, 1555:2, 1557节),属于爱的属天事物从最早的婴儿期直到童年时期,再到青春期就被灌输给一个人。他因是一个人,所以那时和以后就被赋予知识和认知(无论世俗的还是宗教的)。如果一个人是那种能重生的人,那么这些知识或认知就会充满属于爱和仁的属天事物,并因此被植入他自婴儿直到童年和青春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事物;他的外在人就这样与他的内在人结合。它们首先被植入他青春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事物,然后被植入他童年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事物,最后被植入他婴儿时期被赋予的属天事物;这时,他就是一个“小孩子”;论到小孩子,主说“神的国是属于这样的人的”(马可福音10:14; 路加福音18:16)。唯独主实现这种植入;因此,属天之物若非来自并属于主,就不会,也不能存在于人身上。
然而,主凭自己的能力将祂的外在人与内在人结合起来,并以属天事物充满祂的知识或认知,按照神性秩序把它们植入属天事物。首先,主将它们植入祂童年时期(译注:新世纪版本为青春期)的属天事物,接着植入童年时期与婴儿时期(译注:新世纪版本为青春期与童年时期)之间的那个年龄阶段的属天事物,最后植入婴儿时期(译注:新世纪版本为童年时期)的属天事物。同时祂以这种方式在人性或人身本质方面也变成纯真本身和爱本身;这纯真本身和爱本身是天上和地上的一切纯真和一切爱的源头。这种纯真是真正的婴孩(译注:新世纪版本为真正的童年),因为它同时也是智慧。而婴孩的纯真若不通过知识或认知变成智慧的纯真,就毫无用处;这就是为何在来世,小孩子都被赋予知识或认知。主因将知识或认知植入属天事物,故拥有感知,因为如前所述,一切感知都来自结合。当主植入童年时期获得的记忆知识或事实时,祂便拥有了祂的第一种感知,这种感知由“摩利橡树林”来表示;当祂植入知识或认知时,便拥有了祂的第二种感知,也就是此处论述的主题,它更为内在;这种感知由“希伯仑幔利的橡树林”来表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