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5132.“施怜悯与我”表对仁爱的接受。这从“怜悯”的含义清楚可知,“怜悯”是指爱(参看3063,3073,3120,5042节),在此是指对邻之爱,或仁爱,因为前面论及对信仰的接受(5130节);因为当感官层重生时,信与仁必在感官层面构成一体。“怜悯”之所以表示仁爱,是因为凡拥有仁爱的人都拥有怜悯,换句话说,凡爱自己邻舍的人都施怜悯与他。这也解释了为何圣言将仁爱行为描述为怜悯行为,如马太福音:
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马太福音25:35-36)
在其它地方,仁爱行为也被描述为向穷人、困苦人、寡妇和孤儿所行的怜悯行为。
就其本质而言,仁爱就在于渴望邻舍的福祉,对良善拥有一种情感,在承认良善就是邻舍,因而那些处于良善的人就是邻舍,只是这些邻舍照着他们良善的程度而各不相同。因此,仁爱因在于对良善拥有一种情感,故也在于对那些陷入苦难的人心生怜悯。仁之良善就含有这种怜悯感在里面,因为它是从主对全人类的爱那里降下来的;这爱就是“怜悯”,因为整个人类都陷入苦难。怜悯有时也存在于没有仁爱的恶人中间;不过,这是由于他们自己受苦而引起的悲伤,因为它在于对与他们构成一体的朋友的关切,当这些朋友受苦时,他们也受苦。这种怜悯不是仁爱的怜悯,而是基于自我的朋友式的怜悯,就其本身而言,是怜悯的反面。因为这种人蔑视或仇恨除了自己,因而除了与他自己构成一体的朋友之外的其他所有人。
6625.由此可见,那些生活邪恶,由此以邪恶的方式进行思考之人的观念是何性质,即:他们的观念里面就有仇恨、报复、嫉妒、欺骗、奸淫、傲慢、假装高尚的外表的得体礼貌,以及为了表现的贞洁,为了地位和物质利益、实际上并不涉及友情的友谊,此外还有污秽可憎、难以启齿的东西。除此之外,这些人的观念还包括某些支持恶欲的教义教导;除了这些以外,他们还持有怀疑和讥笑的态度。这些以及其它类似邪恶就存在于那些生活邪恶,并因此以邪恶的方式进行思考之人的观念里面。由于这类东西存在于他们的观念中,所以当这种人进入来世时,他们必须与天堂分离,被移得远远的;在天堂,这些类型的邪恶会激起恐惧。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