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 #5651

5651.“把我们当

5651.“把我们当奴仆,抢夺我们的驴”表直到凡存在于属世层的任一部分中的东西都变得一文不值,如同无有。这从雅各的十个儿子的代表,以及“奴仆”和“驴”的含义清楚可知:指着自己说这话的雅各的十个儿子是指属世层中的真理(参看5403, 5419, 5427, 5458, 5512节);“奴仆”或“仆人”是指无足轻重的事物(2541节),在此是指一文不值如同无有的东西,如下文所述;“驴”是指属世层中的事物,即记忆知识(5492节),在此是指外层属世层中的记忆知识,因为“雅各的儿子们”所表示的真理在内层属世层中。
  至于凡存在于属世层的任一部分中的东西都变得一文不值,如同无有,情况是这样:为叫人能变得属灵,他的属世层必须变得一文不值,如同无有;也就是说,它必须不再有它自己的任何能力;因为属世层拥有自己的任何能力到什么程度,属灵层就缺乏能力到什么程度。自孩提起,属世层就没有获得别的野心,只获得了源于自我和世界的欲望的野心,因而充满违背仁爱的野心。这些邪恶的野心阻止了经由内在人从主而来的良善的流注,因为凡流入之物在属世层里面都被转变为邪恶,而属世层是所流入之物止于其中的最后层面。因此,若非属世层,即形成属世层的邪恶与虚假变得一文不值,如同无有,良善绝无可能经由天堂从主流入。它在那里找不到居所,而是会消散;因为它不可能留在邪恶与虚假中。正因如此,只要属世层不变得一文不值,如同无有,内在就依旧关闭。在教会,这也是从以下教义为人所知的事,即:必须脱去旧人,好披上新人。
  重生无非是属世层变得顺服,属灵层掌权,成为它的主人;当属世层变得与属灵层相对应时,它就变得顺服了。当属世层变得相对应时,它就不再进行反作用,而是照所吩咐它的行动,服从属灵层,几乎就像身体行为服从意愿的命令和呼召,或如同言语和面部表情顺应流入它们的思维。由此明显可知,为了人变得属灵,就其意愿能力而言,他的属世层必须变得一文不值,如同无有。
  但要知道,必须变得一文不值,如同无有的,是旧的属世层,因为这旧的属世层是由邪恶和虚假形成的。一旦它变得一文不值,如同无有,此人就会被赋予一个新的属世层,该属世层被称为属灵的属世层;被称为属灵是因为这一事实:属灵层就是那通过它行动,并通过它显现的,如同原因通过结果行动和显现。众所周知,原因是结果的全部。因此,就思维活动、意愿和产生结果而言,新的属世层无非是属灵层的代表。当这新的属世层形成时,人就会从主接受良善;当接受良善时,他就被赋予真理;当被赋予真理时,他就在聪明和智慧上得以完善;当在聪明和智慧上得以完善时,他就享有永远的幸福。
  

宇宙星球 #36

36.他们有这样的习

36.他们有这样的习惯,他们所知道的,不会告诉任何人,却又想从每个人那里获知他所知道的。不过,他们会与自己的社群分享他们的一切知识,以致所有人都知道一个人所知道的,每个人也都知道所有人所知道的。在天堂,各种良善都得以共享,因为天堂之爱将自己的一切与其他人共享;这就是天使智慧和幸福的源头(AC 549-550, 1390-1391, 1399, 10130, 10723)。

属天的奥秘 #10129

10129.“坛就成

10129.“坛就成为至圣”表属天国度,就是主在爱之良善中同在的地方。这从“坛”和“至圣”的含义清楚可知:“坛”是指神性良善方面的主的一个代表(参看9388, 9389, 9714, 9964节),在此是指天堂和教会里的神性良善方面的(10123节);“至圣”是指属天良善,或来自主的爱之良善。之所以此处“坛”表示属天国度,“至圣”表示那里的良善,是因为在属天国度所接受的良善是来自主并回献给主的爱之良善,也就是属天良善。天堂分为两个国度,即属天国度和属灵国度。属天国度接受来自主并回献给主的爱之良善,而属灵国度从主接受对邻之仁的良善(参看9277节所提到的地方,以及9680, 10068节的阐述)。
  “祭坛”代表属天国度,或也可说,代表主在爱之良善中同在的地方;“帷帐外的会幕”代表属灵国度,或也可说,代表主在对邻之仁的良善中同在的地方。属灵国度的良善,或属灵良善被称为“圣”;但属天国度,或属天良善被称为“至圣”。属天良善,也就是从主获得并回献给主的爱之良善之所以被称为“至圣”,是因为该良善是主直接流入众天堂所经由的渠道;但属灵良善,也就是对邻之仁的良善则是主通过属天良善间接流入所经由的渠道(9473, 9683, 9873, 9992, 10005节)。之所以说“流入”,是因为主在众天堂之上,从那里流入(10106节);然而,祂仍作为一而存在于众天堂里面。
  “至圣”表示属天良善,就是从主获得并回献给主的爱之良善,这一点从圣言中提到“至圣”的经文明显看出来,如在摩西五经:
  这帷帐就给你们将圣所和至圣所隔开。又要把施恩座安在至圣所内的法柜上。(出埃及记26:33, 34)
  由此明显可知,“圣所”指的是帷帐之外的帐幕的一部分,“至圣所”指的是帷帐之内的一部分。帷帐之外的帐幕或居所代表主的属灵国度,或中间天堂;帷帐之内的帐幕或居所代表主的属天国度(参看9457, 9481, 9485, 10001, 10025节)。帷帐之内的帐幕的那部分被称为“至圣所”(利未记16:33)。由于含有法版在里面的柜子和它上面的施恩座代表至内层天堂,就是属天良善掌权的地方,所以帐幕的至内在部分,就是约柜所在之地,也被称为“至圣所”(列王纪上6:16; 8:6)。
  饼和素祭因表示从主获得并回献给主的爱之良善,也就是属天良善,故在摩西五经中也被称为“至圣的”:
  这脸饼(或陈设饼)是要给亚伦和他子孙在圣处吃的,因为在献给耶和华的火祭中,这是至圣的。(利未记24:9)
  “脸饼(或陈设饼)”表示属天良善(参看9545节)。又:
  素祭所剩的要归给亚伦和他的子孙;这是献与耶和华的火祭中为至圣的。(利未记2:3, 10)
  由无酵饼、无酵糕饼,以及调油的无酵薄饼构成的“素祭”表示属天良善,或爱之良善(参看4581, 9992, 10079节);“献与耶和华的火祭”表示神性之爱(参看10055节)。
  民数记:
  一切的素祭、赎罪祭、赎愆祭,都为献与耶和华的至圣之物,要归给亚伦和他的子孙。(民数记18:9)
  这类素祭之所以被称为“至圣之物”,是因为这些祭物表示从邪恶中洁净,从邪恶中的一切洁净都在纯真之良善的状态下实现的;这良善也是属天良善。这解释了为何赎罪祭和罪愆祭献上的是母羔羊或公羔羊,或公绵羊,或小公牛,或斑鸠,这从利未记第4章和第5章清楚看出来;这些动物表示这种良善。这种良善由“羔羊”(参看3519, 3994, 7840节),“公绵羊”(参看10042节),“小公牛”(参看9391节)来表示;它由“斑鸠”来表示,这从圣言中提到这种鸟的地方明显看出来。从邪恶中洁净和重生在纯真的状态下实现(参看10021节)。因此,这些祭物在利未记(6:17; 7:6; 10:17; 14:13)中也被称为“至圣的”。
  利未记:
  素祭要在坛旁吃,因为这是至圣的。(利未记10:12)
  前面说明,燔祭坛代表爱之良善方面的主,以及天使和世人的接受。因此,论到燔祭坛,摩西五经如此记着说:
  你要用这膏油抹燔祭坛和坛的一切器具,洗濯盆和盆座。要使它们成圣,使它们成为至圣,凡触着它们的都成为圣。(出埃及记30:29)
  香,其中一点要放在会幕内法柜前,也被称为“至圣”(出埃及记30:36),因为它表示在末后和最低事物中的属天良善,还表示从这良善发出的事物(9475节)。以西结书:
  这是殿的律法:在山顶上,殿四围的界限都是至圣的。(以西结书43:12)
  殿与它周围的界限之所以都被称为“至圣”,是因为“神的殿或家”表示属天国度,在至高意义上表示爱之良善方面的主(3720节)。这就是为何经上还说“在山顶上”,因为“山顶”具有同样的含义(6435, 9422, 9434节)。
  但以理书:
  为人民和圣城,已经定了七十个七,要封住异象和预言,并膏至圣者。(但以理书9:24)
  这论及主的降临,唯独主是耶和华的受膏者,唯独祂是圣者,就其人身而言,祂也是神性之爱的神性良善,因而是“至圣者”。就其神性人身而言,唯独主是耶和华的受膏者(参看9954节);唯独祂是圣者(9229节);祂是神性之爱的神性良善(参看9199e节所提到的地方)。
  之所以属天良善是“至圣的”,而属灵良善是“圣的”,是因为属天良善是至内在的良善,因而也是至内层天堂的良善;而属灵良善是从这属天良善发出的良善,因而是中间天堂的良善。这良善在它含有属天良善在里面的程度内而为良善,从而是圣的;因为属天良善流入属灵良善,孕育它,生出它,如同父亲生出自己的孩子。“属天良善”是指从主获得并回献给主的爱之良善,“属灵良善”是指从主获得的对邻之仁的良善。
  从主获得的对主之爱的良善是“至圣的”,因为主通过它将自己直接与其他人结合。但对邻之仁的良善是“圣的”,因为主通过它将自己间接相结合;祂在这良善含有从主获得的爱之良善在里面的程度内将自己相结合。
  从主获得的对主之爱的良善存在于一切真正的仁之良善里面,也存在于一切真正的信之良善里面;因为这种良善从主流入。没有人能凭自己的力量爱邻舍,并出于爱而向他行善,只能靠主;没有人能凭自己的力量信神,只能靠主。因此,当承认主并爱邻时,主就存在于对邻之爱里面,无论此人如何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也是主在马太福音中的这些话所表示的:
  义人就回答祂说,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王要回答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37-40)
  由此明显可知,主在仁之良善里面,事实上就是这良善,即便那些处于这良善的人并没有意识这一点。“弟兄”在最近似的意义(内在历史意义)上表示那些处于仁之良善的人;就从人抽象出来的意义而言,主的“弟兄”是指在其一切形式中的仁之良善本身(参看5063-5071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