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 #8625

8625.“又说,因

8625.“又说,因为亚玛力的手攻击耶的宝座”表因为他们想对主的属灵国度施暴。这从“手攻击某人”和“耶的宝座”的含义清楚可知:“手攻击某人”是指施暴;“耶的宝座”是指主的属灵国度。“耶的宝座”之所以表示主的属灵国度,是因为“宝座”论及主的王权;而主的属灵国度就对应于祂的王权。有两种职分论及主,就是祭司和君王或王权。属天国度对应于祂的祭司职分,属灵国度对应于祂的王权;因为主凭神性良善而被称为“祭司”,凭神性真理而被称为“君王”。这后者,即神性真理就包含在“基督”这个名中,而神性良善则包含在“耶稣”这个名中(参看1728, 2015, 3004, 3009, 6148节)。“宝座”论及主的王权,因而论及祂的属灵国度,这同样适用于“耶”(至于“宝座”表示什么,可参看5313节;“耶”表示什么,可参看8267节)。
至于此处所表示的具体主题,即:“亚玛力”所代表的那些人,就是沉浸于内层邪恶所产生的虚假的地狱恶魔,想要对主的属灵国度施暴,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解释了(8593, 8622节)。那些沉浸于这种邪恶的虚假之人无法与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保持分离,直到主降世,并在自己里面将人身变成神性。当祂如此行时,他们就被关在地狱里,永远无法从那里上来;此外,通过流注所实现的与该教会的联系也被完全夺走了。因为属灵教会成员在信之真理上处于模糊状态;他将它视为真理,是因为教会就是这么说的,而不是因为他发觉它是真理。与这些人同在的这真理变成良善,从而构成他们的良知。如果恶毒的恶魔真的流入他们的模糊,他们就会以上千种方式摧毁这种良知;因为他们不会作用于那里的信之真理,而是作用于情感本身。他们无论在哪里发现对良善的情感的任何东西,都会立刻扭曲它,并且做得如此隐密,以至于根本察觉不出来。他们攻击这个人的根本目的。简言之,他们的恶毒无法形容;可以将它比作一种看不见的致命毒药,这毒药直接渗透到骨髓。关于这些恶魔,蒙主的神性怜悯,我将在几个章节末尾通过经历予以详细说明。

宇宙星球 #40

40.有些灵人从天堂

40.有些灵人从天堂被告知,水星灵曾被应许他们会看到主。于是,我周围的灵人就问他们,他们是否记得这应许。他们说,他们的确回想起来了,但他们不知道这应许是不是以不容置疑的方式作出的。就在他们彼此议论这一点的时候,天堂的太阳向他们显现了。只有那些至内在或第三层天堂的人才能看到天堂的太阳,也就是主;其他人只能看到由此而来的光。一看到这太阳,他们说,这不是主神,因为他们没有看见祂的脸。与此同时,灵人继续彼此交谈,但我没有听见他们说的话。这时,太阳忽然又出现了,主就在它中间,被太阳的光环围绕。一看到这一幕,水星灵深深谦卑下来,并沉了下去。这时,主也从那太阳向这个星球的灵人显现,这些灵人为人时,曾在世上看到过祂。他们所有人,一个接一个,因而许多人依次承认,这是主自己;他们当着所有会众的面承认这一点。然后,主还从那太阳出来,向木星灵显现;他们大声宣称,这是主自己;当宇宙之神向他们显现时,他们曾在自己的星球看见过祂。主是天堂的太阳,是那里一切光的源头(AC 1053, 3636, 4060)。主向那些在其属天国度的人如此显现,在那里,对主的爱居于主导地位(AC 1521, 1529-1531, 1837, 4696)。祂出现在右眼层面上方的中等高度处(AC 4321, 7078)。因此,在圣言中,“太阳”表示神性之爱方面的主(AC 2495, 4060, 7083)。灵人和天使看不见尘世太阳,取而代之的是一团黑暗,这黑暗不是在前面,而是在后面,与天堂太阳,也就是主相对立(AC 9755)

属天的奥秘 #3865

3865.“如今我的

3865.“如今我的男人必爱我”表真理的良善就出自该状态。这从“爱”和“男人”的含义清楚可知,爱是指出自该状态的良善,因为一切良善都是爱的产物,因而在此由“爱”来表示;“男人”是指真理(3134节)。至于何为真理的良善,这在前面已反复解释过了,即:它是为了生活而对真理的情感;因为生活就是在真理里面被那些后来重生的人所看到的良善。没有照着真理的生活,真理与良善就不会联结起来,因而良善就无法变成人自己的。
只要注意一下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和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谁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检查一下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尽管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教会的教义上接受过教导,却根本不相信关于主的任何事,也不信祂和教会的真理;而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则人人都信他们视为真理的那些真理。然而,那些像教会领袖那样教导真理,然而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的确声称他们相信,其实他们发自内心不信。
其中有些人具有一种说服之信,这种信是正信的仿品,只不过是所确认的纯记忆知识。他们确认这种知识不是因为它是真理,乃因声称忠于它会提升他们的地位、荣耀和利益。这种知识也就从耳朵进入记忆,再从记忆传到嘴上,而不会进入内心,并由此进入对它的承认。由此明显可知,只有生活才能表明对真理的这种承认的性质,也就是信的性质。他们还表明,脱离生活良善的信声称,一个人无论生活如何,都能凭恩典得救;并且这种信还反对这一教导:每个人的生命死后仍旧存留。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