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 #9093

9093.“平分它的

9093.“平分它的价银”表其真理将被驱散。这从“分”和“银”的含义清楚可知:“分”是指逐出并驱散(参看6360, 6361节);“银”是指真理(1551, 2048, 5658, 6112, 6914, 6917, 7999节)。“分”表示驱散的原因是,那些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若被分开了,也会被分散;如一个人若分裂自己的心智,也会毁了它。因为人的心智是联系在一起的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被称为理解力,一部分被称为意愿。人若将这两部分分开了,就把属于每个部分的事物都分散了;因为这一部分必须从那一部分获得自己的生命,因此当这一部分灭亡时,那一部分也就灭亡了。当有人将真理与良善,或也可说,将信与仁分开时,情况也一样。凡如此行的人就毁灭了这二者。简言之,本应成为一个整体的一切事物若被分开,就会灭亡。
主在路加福音中的话就表示这种分开:
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路加福音16:13)
也就是说,既通过信主而事奉主,同时又通过爱世界而事奉世界,因而既承认真理,同时又行恶,这是不可能的。凡如此行的人都有一个分裂的心智,它由此而被毁。由此明显可知为何“分”表示驱散;这同样从马太福音明显看出来:
在料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时辰,那仆人的主人要来,把他分割了,定他和假冒为善的人同分。(马太福音24:50, 51)
此处“分割”表示从良善与真理中分离并移除(4424节),从而驱散它们。
摩西五经:
他们的怒气暴烈可咒;他们的烈怒坚硬可诅;我要把他们分散在雅各中,使他们散居在以色列。(创世记49:7)
这些话出现在以色列关于西缅和利未的预言中。“西缅”和“利未”在此代表那些沉浸于与仁分离之信的人(6352节);“雅各”和“以色列”代表外在教会和内在教会,以及外在人和内在人(4286, 4598, 5973, 6360, 6361节)。“使他们分散在雅各中”表示将他们从外在教会中逐出,“散居在以色列”表示从内在教会中逐出,因而表示驱散与他们同在的教会的良善和真理。
“分”就具有这种含义,这一点也可从巴比伦王伯沙撒和他的大臣、皇后、妃嫔用从耶路撒冷殿中所掠的金银器皿饮酒时,写在墙上的字(但以理书 5:2-4, 25-28)明显看出来。所写的是:“数算,数算,称一称,分开”,“分开”在此表示与王国分离。这段经文表明那时,一切事物如何具有代表性。它们描述了对良善和真理的亵渎,这亵渎由“巴比伦”来表示。“巴比伦”表示亵渎(参看1182, 1283, 1295, 1304-1308, 1321, 1322, 1326节);“金银器皿”表示从主所获得的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1551, 1552, 5658, 6914, 6917节)。用这些器皿饮酒,同时却赞美金、银、铜、铁、木、石所造的神,表示亵渎(如但以理书5:4所说的),它们表示一系列邪恶和虚假(4402e, 4544, 7873, 8941节)。这些器皿所来自的“耶路撒冷殿”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在代表意义上表示祂的国度和教会(3720节)。被分裂的伯沙撒的王国表示对良善和真理的驱散,他本人“当夜被杀”表示真理和良善的生命的剥夺,也就是诅咒。因为“分裂”表示驱散;“王”表示良善之真理(1672, 2015, 2069, 3009, 3670, 4575, 4581, 4966, 5044, 5068, 6148节);“王国”所表相同(1672, 2547, 4691节);“被杀”表示剥夺真理和良善的生命(3607, 6767, 8902节);他被杀的“当夜”表示邪恶和虚假的一种状态(2353, 7776, 7851, 7870, 7947节)。由此明显可知那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代表性。
我们在以下经文中读到:
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诗篇22:18)
马太福音:
他们拈阄分祂的衣服;好应验先知所说的话。(马太福音27:35)
以及约翰福音:
兵丁拿祂的衣服分为四份;又拿里衣,这件里衣原来没有缝儿,是从上头整片织成的。所以,他们就说,我们不要分开它,只要拈阄,看是谁的;好使圣经应验。(约翰福音19:23,24)
人若读了这些话,对圣言的内义一无所知,不会意识到这些话里面藏有什么奥秘;而事实上,每一个细节都含有一个神性奥秘。这奥秘就是:神性真理已经被犹太人驱散了。因为主就是神性真理,这就是为何祂被称为“圣言”(约翰福音1:1等)。“圣言”就是神性真理;祂的衣服代表外在形式的真理;祂的里衣代表内在形式的真理;分衣服代表犹太人对信之真理的驱散。“衣服”表示外在形式的真理(参看2576, 5248, 5954, 6918节);“里衣”(tunic)表内在形式的真理(4677节)。外在形式的真理就是诸如存在于圣言字义中的那类真理;而内在形式的真理则是诸如存在于圣言灵义中的那类真理。“把衣服分成四份”表示完全驱散,撒迦利亚书(14:4)和其它经文中的分裂也一样。殿中的幔子裂为两半(如马太福音27:51; 马可福音15:38所说的)具有同样的含义。那时,磐石崩裂(马太福音27:51)也代表对信的一切事物的驱散;因为“磐石”表示在信方面的主,因而表示从主所领受的信(8581节)。

属天的奥秘 #2722

2722.“亚伯拉罕

2722.“亚伯拉罕在别是巴种植小树林”表示教义与构成它的知识或认知,并它的性质,这从“小树林”和“别是巴”的含义清楚可知。关于小树林(或园子):古教会在山上和小树林里举行神圣敬拜;之所以在山上,是因为山表示敬拜的属天事物;之所以在小树林里,是因为小树林表示敬拜的属灵事物。只要该教会,即古教会保持它的单纯,那时他们在山上和小树林里的敬拜就因代表而仍是神圣的。凡巍峨高耸之物,如大山小山,都代表与爱和仁有关的属天事物。凡结出果实、枝繁叶茂之物,如花园和小树林,都代表从属天事物中发展出来的属灵事物。但后来,这些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或说代表性和象征性的物体开始变成偶像崇拜,因为人们敬拜缺乏内在事物的外在事物。当他们如此行时,他们的神圣敬拜就成了亵渎。因此,他们被禁止在山上和小树林里敬拜。
古人在山上举行敬拜,这一点从创世记12章关于亚伯兰的论述清楚看出来:
从那里他又迁到伯特利东边的山,支搭帐棚;伯特利朝向大海(即在西边),艾在东边。他在那里又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创世记12:8;1449-1455节)
这一点也可从“山”的含义看出来,“山”是指爱的属天实体或品质(795, 796, 1430节)。古人也在小树林里举行神圣敬拜,这一点从本节经文,以及“园子”和“树”的含义清楚可知:本节经文即,“亚伯拉罕在别是巴种植小树林,在那里求告永恒神的名”;“园子”是指聪明(100, 108, 1588节);“树”是指感知(103, 2163节)。以下经文则表明,这种敬拜被禁止了。摩西五经:
你不可在耶和华你神的坛旁栽种什么树的小树林,也不可为自己竖立柱子,这是耶和华你神所恨恶的。(申命记16:21-22)
出埃及记:
你要拆毁列族的祭坛,打碎他们的柱子,砍掉他们的小树林。(出埃及记34:13)
他们还被吩咐用火焚烧列族的小树林(申命记12:3)。
被引入古教会的代表性仪式的犹太人和以色列人只沉浸于外在事物,心里无非是偶像崇拜者。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任何内在事物或死后的生活,或弥赛亚的国度是天国。因此,每当他们自由的时候,都在大山小山,以及小树林和森林里举行亵渎的敬拜。他们还为自己制造丘坛以代替大山小山,雕刻木偶像以代替小树林,这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如士师记:
以色列人去事奉诸巴力和亚舍拉(即木偶)。(士师记3:7)
列王纪:
以色列人作木偶(或亚舍拉),惹耶和华发怒。(列王纪上14:15)
另一处:
犹大人在各高冈上,各青翠树下为自己筑邱坛,立柱子和木偶(或亚舍拉)。(列王纪上14:23)
又:
以色列人在他们所有的城邑建筑邱坛,在各高冈上、各青翠树下立柱子和木偶(或亚舍拉)。(列王纪下17:9-10)
又:
犹大王玛拿西为巴力筑坛,作木偶(或亚舍拉),像以色列王亚哈所行的,又在神的家立雕刻的亚舍拉像。(列王纪下21:3, 7)
由此明显可知,他们也为自己制作雕刻的亚舍拉像或木偶像。约西亚王摧毁了这些像,这一点可见于列王纪:
约西亚将那为巴力和亚舍拉、日、月并天上万象所造的一切器皿,都从耶和华殿里搬出来,在耶路撒冷外烧了,又拆毁妇女为亚舍拉织帐子的屋子。他还砍下所罗门所造的亚舍拉(即木偶),以及耶罗波安在伯特利所造的亚舍拉。(列王纪下23:4-7, 13-15)
希西家王也拆毁这些东西,这一点可见于列王纪:
犹大王希西家废去邱坛,打碎柱子,砍下木偶(或亚舍拉),砸碎摩西所造的铜蛇。(列王纪下18:4)
显然,铜蛇在摩西那个时代是神圣的;但当敬拜外在事物时,铜蛇就成了亵渎,因而被砸碎;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山上和小树林里的敬拜也被禁止了。这些事在先知书中看得更清楚。以赛亚书:
你们在各青翠树下的神像中间欲火焚烧,在岩隙下的河里杀了儿女。你甚至将奠祭浇在河里,献了供物。你在巍峨高耸的山上安设居所,也上那里去献祭。(以赛亚书57:5-7)
同一先知书:
当那日,人必仰望造他的主,他的眼目必注视以色列的圣者;他必不仰望祭坛,就是自己手所筑的,也不看自己指头所作的,无论是木偶(或亚舍拉)是日像。(以赛亚书17:7-8)
弥迦书:
我必从你中间剪除你的雕像和柱子,你就不再跪拜自己手所造的。我必从你中间拔出你的木偶(或亚舍拉),又毁灭你的城邑。(弥迦书5:13-14)
以西结书:
他们被杀的人倒在他们偶像的中间,在他们祭坛的周围,就是在各高冈各山顶上,在各青翠的树下和各茂密的橡树下,就是他们献安息之气给一切偶像的地方。(以西结书6:13)
由此明显可知偶像崇拜起源于何处,即:它起源于对具有代表性和灵义或象征性的物体本身的敬拜。生活在大洪水之前的上古之人在每一个事物,如大山、小山、平原、山谷、园子、小树林、森林、河、水、田野和五谷,各种树木和活物,以及发光的天体中看到代表并表示主国度的某种事物。但他们从来不将自己的眼目,更不将自己的心智停留在这些物体上;相反,这些物体只是作为思想主国度中的属天和属灵事物的手段而为他们服务。事实上,这种情形甚至到了这种程度:在整个自然界,没有一样东西不作为这种手段而为他们服务。自然界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代表,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如今这个事实却成了一个奥秘,几乎没有人相信。然而,本质上为对主之爱的属天心态消亡后,人类就不再处于这种状态,即:他们能从作为手段的世俗物体中看到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事物。
尽管如此,大洪水之后的古人从传统和一些人所作的收集知道,这些世俗物体具有这种象征意义。由于它们具有这种意义,或象征性,所以古人也视它们为神圣;古教会的代表性敬拜就是这样产生的。古教会因是属灵的,所以不会感知到一件事就是如此,只知道一件事就是如此,因为与上古教会相比,古教会住在模糊中(2715节)。然而,他们并不敬拜外在事物,而是通过外在事物回想内在事物。因此,当转向这些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时,他们就进入敬拜的神圣。他们能如此行,是因为他们拥有属灵之爱,也就是仁爱,他们视仁爱为敬拜的本质或决定性因素。结果,来自主的神圣能流入他们的敬拜。但当人类的状态被如此改变和败坏,以至于人们背离了仁之良善,从而不再相信天国或死后生活的存在,反以为人类和动物都是一样的情况,只是人类会说话(现代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时,神圣的代表性敬拜就沦为偶像崇拜,人们开始敬拜外在事物。这就是为何那时在许多外邦人或非犹太人,甚至犹太人和以色列人当中的敬拜不再具有代表性,而是对代表和有意义或象征性的符号的敬拜,也就是对缺乏内在事物的外在事物的敬拜。
关于具体的小树林(或园子),在古人当中,它们具有各种含义;事实上,这些含义取决于小树林里的树木种类。橄榄树园表示敬拜的属天事物;葡萄树园表示敬拜的属灵事物;而无花果树、香柏树、杉树、杨树和橡树的园子则表示与属天和属灵之物有关的各种事物。然而,此处只提到“小树林”或树木的种植,这表示与教义及其知识或认知联合的理性观念,因为树一般表示感知(103, 2163节);但当论及属灵教会时,它们表示知识或认知,因为属灵教会成员只有通过取自教义或圣言的知识或认知所获得的感知。这种知识或认知成为他信仰的一部分,从而成为他良心的一部分,他的感知就来自良心。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