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9419.“摩西和他的帮手约书亚起来”表圣言和它的代表。这从“摩西”和“他的帮手约书亚”的代表清楚可知:“摩西”是指主与局限于脱离内在意义的圣言外在意义的百姓之间的媒介,因而也指圣言,正如刚才所示(9414节);“他的帮手约书亚”是指它的代表。“约书亚”在此表示这种代表的原因是,代表进行服务和辅助,好叫圣言和敬拜的外在事物能通过媒介,也就是摩西而呈现给主。但这些事物具有这样的性质:除了那些知道圣言的外在意义或字义的代表如何在天堂实现的人外,它们几乎是不可理解的。也就是说,对那些既熟悉圣言的外在意义,同时也熟悉内在意义的人,即那些既熟悉圣言的外在意义,同时也熟悉教会的真正教义的人来说,它以一种方式来表现;而对那些局限于脱离内在意义的外在意义的人来说,则以另一种方式来表现,这百姓就是这种情况。至于它以哪种方式在这百姓中间实现,可参看前文(4311节)。
由此可对“摩西”所代表的媒介和“约书亚”所代表的辅助代表形成某种概念。也就是说,有一种内在圣洁是发自主的神性真理所拥有的,因而是圣言和源于圣言的敬拜所拥有的。这种圣洁流入天堂,在那里被天使接受。还有一种圣洁既间接通过这种内在圣洁,也直接从主流入与一个正在阅读圣言,或进行源于圣言的敬拜之人同在的善灵。这种圣洁被称为外在圣洁;当它流入到一个人那里时,就会产生照着此人所知道的对应关系所形成的代表性形像。由此可见摩西现在所代表的媒介和约书亚所代表的辅助是怎么回事,即:外在圣洁充当媒介,而存在于秩序最低层的代表则充当辅助者。不过,要知道,神性真理的流注具有这样的性质:它对世人来说是一个不可理解的观念,除非主光照这种观念。因为人只会感觉圣言的圣洁和敬拜的圣洁从此人流向主。但这种秩序是颠倒的秩序,被称为“物质流注”。这种流注是一种表象,绝不是真实的,或说根本不是实际情况(参看前面引用章节的说明,9223, 9227e节)。
3688.“尼拜约的妹子,在他两个女人之外为女人”表示对属天真理的更内层的情感。这从“妹子”、“女人”或“赫的女儿”和“(娶)为女人”的含义,以及“尼拜约”的代表清楚可知:“妹子”是指直觉真理或理性真理(参看1495, 2508, 2524, 2556, 3386节);“尼拜约”是指构成属灵教会的良善(3268节),因此“尼拜约的妹子”表示对属天真理的情感,或也可说,对属灵良善的情感;“女人”或“赫的女儿”是指对来自非纯正源头的真理的情感(3470, 3620-3622, 3686节); “(娶)为女人”是指联系或结合。由此明显可知,这些话,加上在它们之前的话,表示“以扫”所代表的良善与来自一个神性源头的真理,因而与对属天真理的更内层情感的结合。
前面的确阐述了这些问题的实际情况,但它们具有这种性质:只要这个主题最笼统的特征或最宽泛的轮廓是未知的,它们就几乎无法理解。此外,当今世界对这类事物没有任何兴趣,因为它关心的对象是地上的事物,而不是天上的事物;如世人自己所声称的,他们看见并知道地上的事物,但看不见、也不知道天上的事物。但由于包含在圣言内义中的事物不仅要被揭开,还要被解释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举例说明以扫所代表的良善之真理和雅各所代表的真理之良善是什么情况;同时说明以下事实是什么情况,即:在一个人重生之前,真理之良善是良善之真理的反面;而在他重生之后,它们就结合在一起。这个例子将因此说明目前所说的这一切是什么情况。
我们以能重生的那种人为例,因为主预见他能重生,并且祂因预见到这一点,故也为此作准备。一开始,他就像一个小孩子,尚不知道什么叫对邻之仁的行为,因为他还不知道什么叫仁爱,也不知道什么叫邻舍。结果,他因从圣言知道应该接济穷人,凡接济穷人的,在天上都有赏赐,于是就向乞丐行善,胜过向其他人行善,因为他以为他们就是圣言所说的穷人。他没有考虑到,在街上行乞的人绝大部分过着无神、甚至罪恶的生活,蔑视与神性敬拜有关的一切,完全屈服于懒惰和安逸。尽管如此,处在重生第一个阶段的人会发自内心向这些人行善;这些善行就是外在真理的良善,重生就是从这些良善开始的;更内层的良善之真理因此流入这些行为,照着作为孩子所知道的知识或认知而作工。
但后来,当更蒙光照时,他就想向所有他认为穷乏困苦的人行善,但仍然几乎不区分虔诚的穷乏困苦人和不虔诚的穷乏困苦人,因为他以为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地作为邻舍来看待。不过,当在这些问题上进一步被光照时,他就会加以区分,只向那些诚实善良的人提供帮助,因为他知道,帮助恶人会伤害许多人,恶人会藉着他的帮助和支持而得着机会去伤害其他人。最后,当正在重生时,他只向善良而虔诚的人行善,因为这时,感动他的,不是他行善的对象,而是这个对象里面的良善。由于主存在于一切良善和虔诚里面,所以他通过他对良善的情感见证了他对主的爱。当此人从心里处于这种仁爱时,他就重生了。
由此明显可知,相对于这种状态,他以前的状态是颠倒的;也就是说,他将不是良善的东西视为良善,但这就是他在重生之初仍旧必须行的“良善”,因为那时,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止步于此;还因为更内层的仁之良善只能流入他实际知道的真理。由此也明显可知,内层良善始终存在并塑造它,并且这良善无法显现,直到这个人通过知识或认知在良善和真理的真正性质上逐渐被光照。由此在某种程度上清楚可知此处“雅各”所代表的真理之良善是什么,“以扫”所代表的良善之真理又是什么;并且一开始,这些是彼此相反的,但后来结合在一起。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