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9781.“纯净的,捣成的”表由此而来的纯正和清晰。这从“清的”和“捣成的”的含义清楚可知:“纯净的”当论及“油”所表示的良善时,是指纯正,因为良善越是属天堂的,因而越纯正,就越纯净;“捣成的”当论及“油”所表示的良善时,是指清晰。当良善变成真理时,就说它是清晰的;因为良善通过真理显现。事实上,真理是良善的外在形式,良善若不在这个形式里面,就无法在光中被看到。因此,良善所呈现的形式越完美,就显得越清晰。因为良善本身如此清晰地从这个形式中闪耀出来,以致它既打动其他人的理解力,同时也打动他们的意愿。适用于良善和真理的,也适用于人的意愿和理解力,因为意愿专门用来接受良善,理解力专门用来接受真理。意愿若不通过理解力,就无法显现在光中,因为理解力作为意愿的外在形式而服务意愿,并将它清晰地呈现出来。当一个事物接受外在形式时,它就能被分成各个部分;当分析表明这些部分如何联结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和联系就能确定。良善以这种方式呈现在理解力中,并变得清晰。当良善在理解力中变得清晰时,它就是该良善的真理。这解释了为何油必须被捣成,乳香也是;论到乳香,经上说它必是纯净的,其中一点捣得极细,才能当作香来烧(出埃及记30:34-36)。
“磨碎”也表示类似“捣碎”所表之物的某种东西,这从“小麦”和“细面”的含义清楚可知;“小麦”表示良善,“细面”表示那良善的真理。正如被捣碎或磨碎的东西在正面意义上表示变得清晰的良善,被捣碎或磨碎的东西在反面意义上则表示变得清晰的邪恶。摩西捣碎金牛犊,把它磨得很细,使它细如灰尘,撒在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流中(申命记9:21; 参看9391节)就表示这一点。
5131.“你得好处的时候”表当对应关系存在时。这从“你得好处”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述外层属世层或感官能力的重生或再生时,“你得好处”是指对应关系;因为感官能力在对应事物之前不会得好处。从各章末尾可以看出何为对应关系。感官印象与属世观念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属世观念与属灵事物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属灵事物与属天事物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最后属天事物与主的神性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因此,一系列的对应关系从神性一直延伸到属世层的最末和最低层级。
人以前若从未思想过这些对应关系的性质,就很难对它形成任何概念,故有必要对这个主题作以简要说明。从哲学清楚可知,目的先于原因,原因先于结果。为使得目的、原因和结果依次出现并行如一体,结果必须与原因相对应,原因必须与目的相对应。然而,目的并不表现为原因,原因也不表现为结果。相反,为使得原因能够存在,目的必须在原因所属的那个层面上行动,呼召辅助手段来帮助它,以便它能通过这些手段产生原因;为使得结果存在,原因同样必须在结果所属的层面上行动,呼召辅助手段来帮助它,以便它能通过这些手段产生结果。这些辅助手段就是那相对应的;由于它们相对应,所以目的能存在于原因中,并能驱动原因;原因能存在于结果中,并驱动结果。因此,目的通过原因能驱动结果。但是,当对应关系不存在时,情况则不然。在这种情况下,目的没有它能存在于其中的一个原因,更没有它能存在于其中的任何结果。相反,目的会照着辅助手段所制造的形式而在原因里面,最终在结果里面经历变化和变异。
人里面的一切事物,甚至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无一例外地作为目的、原因和结果相继出现。当它们以这种方式彼此对应时,就会行如一体;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目的是原因全部中的全部,并通过原因是结果全部中的全部。例如,当天堂之爱是目的,意愿是原因,行为是结果时,如果那时这三者存在于彼此的对应关系中,那么天堂之爱就会流入意愿,意愿则流入行为,于是它们行如一体,以至于通过它们彼此的对应关系,行为可以说就是爱。再例如,当仁之信是目的,思维是原因,言语是结果时,如果那时这三者存在于彼此的对应关系中,那么基于仁之信便流入思维,思维流入言语,于是它们行如一体,以至于通过它们彼此的对应关系,言语可以说就是目的。然而,为叫目的,即爱与信,能产生原因,即意愿与思维,目的必须在理性心智里面呼召必相对应的辅助手段。因为没有相对应的辅助手段,目的,即爱与信,就无法被接受,无论它如何从主经由天堂流入。由此明显可知,人的内层与外层,也就是他的理性概念、属世观念和感官印象必须被带入对应的状态,好叫神性能流入并被人接受,因而好叫他能重生;在此之前,他一切都不好。由此可见,“你得好处的时候”在此表示当对应关系存在时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