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06.一言以蔽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从最小的到最大的,都是对应。它们之所以是对应,是因为自然界及其所属一切事物都凭灵界存在并持续存在;而这两个世界都凭神性存在。之所以还说它们持续存在,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凭它所源出之物持续存在,而持续存在就是不断存在;还因为没有一个事物凭自己存在,而是凭某个先于它自己的事物,因而凭首先者存在。因此,若脱离那首先者,它必完全灭亡并消失。
注:尘世及其三个国度中的一切事物都对应于天堂中的属天事物,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对应于灵界中的事物(1632, 1881, 2758, 2890-2893(?), 2987-3003, 3213-3227, 3483, 3624-3649, 4044, 4053, 4116, 4366, 4939, 5426, 5377, 5428, 5477, 9280节)。自然界凭对应与灵界联结(8615节)。因此,整个自然界就是代表主国度的一个舞台(2758, 2999, 3000, 3483, 4938, 4939, 8848, 9280节)。
2141.主对人类的感知是这样:人类沉浸在邪恶和虚假之中,因为“所多玛”是指自我之爱和由此衍生的出于邪恶实施控制的欲望,“蛾摩拉”是指出于虚假如此行(16, 20节)。这一切瞒不了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主,因为祂是一切拯救的手段和源头(17-19节);也就是说,当他们的罪恶达到顶峰时,他们就会受到察罚(20-21节)。当主处于这种感知时(22节),祂为他们求情:首先为那些将拥有真理,并且这些真理充满良善的人求情,他们由“五十”来表示(23-26节);接着为那些将拥有次等的良善,但这良善仍与真理结合的人求情,他们由“四十五”来表示(27-28节);然后为那些经历试探的人求情,他们由“四十”来表示(29节);同样为那些卷入与邪恶的某种争战的人求情,他们由“三十”来表示(30节);之后为那些将有来自某个其它源头的对良善的情感状态的人求情,他们由“二十”来表示(31节);最后为那些将有对真理的情感状态的人求情,他们由“十”来表示(32节);每次的回答都是,他们必得救(26, 28-32节)。这些事完成后,主回到祂以前的感知状态(33节)。这些就是包含在本章内义中的奥秘,这些奥秘从字面上看不出来。
2455.“就变成了一根盐柱”表示真理的一切良善都荒凉了,这从“柱”和“盐”的含义清楚可知。在原文,“柱”是用一个表示静止不动的词来表达的,而不是用一个表示为了敬拜,或为了一个记号或见证而竖立的一根柱子的词来表达的。因此,此处提到的“盐柱”表示它(即罗得的妻子所表示的真理)荒凉了(2454节)。当真理里面不再有任何良善时,就说真理荒凉了,或荒废了;而荒凉本身由“盐”来表示。
圣言中的词语大多具有双重意义,即正面意义和反面意义,“盐”也是如此。“盐”在正面意义上表示对真理的情感;在反面意义上表示对真理的情感,也就是真理里面的良善的荒凉。“盐”表示对真理的情感,可参看相关经文(出埃及记30:35; 利未记2:13; 马太福音5:13; 马可福音9:49, 50; 路加福音14:34, 35)。它也表示对真理的情感的荒凉,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摩西五经:
遍地有硫磺,有盐卤,有火迹,没有耕种,没有出产,连草都不生长,好像所倾覆的所多玛,蛾摩拉,押玛,洗扁一样。(申命记29:23)
此处“硫磺”是指良善的荒凉,“盐卤”是指真理的荒凉;这段经文的主题是荒凉,这一点从每个细节明显看出来。
西番雅书:
摩押必像所多玛,亚扪人必像蛾摩拉,丢给荨麻之地、盐坑、永远荒凉之地。(西番雅书2:9)
此处“丢给荨麻之地”表示荒凉的良善,“盐坑”表示荒凉的真理,因为“丢给荨麻之地”论及所多玛,所多玛表示邪恶或荒凉的良善;“盐坑”论及蛾摩拉,蛾摩拉表示虚假或荒凉的真理,如前所示。这段经文的主题是荒凉,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经上说“永远荒凉之地”。耶利米书:
以肉体为膀臂的,必像沙漠中光秃的灌木,福乐来到,他也看不见,却要住旷野干旱之地,无人居住的盐地。(耶利米书17:5-6)
此处“干旱之地”表示荒凉的良善,“盐地”表示荒凉的真理。
诗篇:
耶和华使江河变为旷野,叫水泉变为干地,使肥地变为盐地,使多结果实之地变为盐地,都因住在其中之人的邪恶。(诗篇107:33-34)
“多结果实之地变为盐地”表示真理里面的良善的荒凉。以西结书:
只是沼泽和湿洼之地不得治好,必留作产盐之地。(以西结书47:11)
“留作产盐之地”表示真理的彻底荒凉。由于“盐”表示荒凉,“城”表示真理的教义,如前所示(402, 2268, 2428, 2451节),所以在古代,人们把他们所毁的城撒上盐,以防止它们重建(士师记9:45)。此处这些话是指罗得所代表的教会的第四个状态;该状态是这样,一切真理在良善方面都荒凉了。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