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06.一言以蔽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从最小的到最大的,都是对应。它们之所以是对应,是因为自然界及其所属一切事物都凭灵界存在并持续存在;而这两个世界都凭神性存在。之所以还说它们持续存在,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凭它所源出之物持续存在,而持续存在就是不断存在;还因为没有一个事物凭自己存在,而是凭某个先于它自己的事物,因而凭首先者存在。因此,若脱离那首先者,它必完全灭亡并消失。
注:尘世及其三个国度中的一切事物都对应于天堂中的属天事物,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对应于灵界中的事物(1632, 1881, 2758, 2890-2893(?), 2987-3003, 3213-3227, 3483, 3624-3649, 4044, 4053, 4116, 4366, 4939, 5426, 5377, 5428, 5477, 9280节)。自然界凭对应与灵界联结(8615节)。因此,整个自然界就是代表主国度的一个舞台(2758, 2999, 3000, 3483, 4938, 4939, 8848, 9280节)。
3508.“以扫往田野去打猎,要把野味带来”表示对良善的情感获得可以与神性理性联合的真理的努力。这从“以扫”的代表和“往田野去打猎,要把野味带来”的含义清楚可知:“以扫”是指属世层的良善,如前所述,因此是指对属世层里面的理性良善的情感,因为属世层里面的良善不属于属世层,而是属于属世层里面的理性层(参看3498节);“往田野去打猎,要把野味带来”是指为它自己获得真理的努力,因为“田野”是指有良善的土地或好土存在的地方(3500节),“野味(即猎物)”是指从良善获得的真理(3501节),“把野味带来”是指获得它,因而将它与神性理性联合。
如前所述,此处在至高意义上论述的主题是主的属世层的荣耀,在代表意义上论述的主题是人里面的属世层的重生(3490节)。按照次序,这一切应当通过真理,也就是通过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实现,因为没有这些知识或认知,属世层就不能从理性层,或通过理性层获得光照,从而不能重生。知识或认知是接受从理性层流入的良善和真理的器皿;这些器皿接受的质和量就决定了它们被光照的质和量。从理性层接受良善和真理的器皿就是属世层的真理本身,这些真理只是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或认知和教义事物而已。良善就来自流入事物的秩序,和那里存在于它们自己当中的秩序;或说对流入事物的安排和它们在自己当中所保持的秩序将这些真理变成良善。这就是属世层的良善的来源。
4116.“过大河”表有结合在其中的状态。这从“河”的含义清楚可知,“河”,就是此处的幼发拉底河,是指结合,即与神性的结合。“河”在此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含义,是因为它是将迦南地和那个地区分开的边界;迦南地的所有边界都代表、因而表示末后的和首先的;代表并表示末后的,是因为那里是它终结所在之地;代表并表示首先的,是因为那里是它开始所在之地。因为所有边界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对于那些正要从这地出去的人来说,它们是末后的;但对于那些正要进来的人来说,它们却是首先的。由于雅各现在要进入,所以这条河就成了他所穿过的第一个边界,因而表示结合,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与神性的结合;因为“迦南地”在内在意义上表示主的属天国度(1607, 3481节);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的神性人身(3038, 3705节)。由此明显可知,雅各“过大河”在此表示什么。因为迦南地境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代表,它们的具体代表取决于距离、位置和边界(参看1585, 3686节);因而作为边界的河,如埃及的河,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都是代表(1866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