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10.但如今,若不从天堂得到启示,没有人能知道与尘世的属世事物相对应的天堂的属灵事物,因为对应的知识现已全然遗失。不过,我乐意通过一些例子说明属灵事物与属世事物的对应是何性质。总的来说,地上的动物对应于情感:温顺、有用的动物对应于良善的情感;凶猛、无用的动物对应于邪恶的情感。具体来说,牛与牛犊对应于属世心智的情感,绵羊与羔羊对应于属灵心智的情感;而飞鸟照其种类对应于属世或属灵心智的认知活动。因此,各种动物,如牛与牛犊、公绵羊、母绵羊、公山羊、母山羊、公羊羔与母羊羔,以及鸽子与斑鸠,在犹太教会作献祭之用;犹太教会是一个代表教会,祭物和燔祭就由这些动物制成。因为就此功用而言,它们与属灵事物相对应;在天堂,这些都根据对应被理解。此外,动物照其种类和物种都是情感,因为它们是活的;各自的生命唯独来自并取决于情感。因此,每种动物都有符合其生命情感的与生俱来的知识。就其属世人而言,人就像动物,并因此在日常用语中被比作动物。例如,他若是温和的,就被称为绵羊或羔羊;若是凶狠的,就被称为熊或狼;若是狡猾的,就被称为狐狸或蛇,诸如此类。
注:动物出于对应而表示情感;温顺、有用的动物表示良善的情感,凶猛、无用的动物表示邪恶的情感(41, 45, 46, 142, 143, 246, 714, 716, 719, 2179, 2180, 3519, 9280节);通过灵界经历来说明(3218, 5198, 9090节)。灵界流入动物的生命(1633, 3646节)。牛与牛犊由于对应而表示属世心智的情感(2180, 2566, 9391, 10132, 10407节)。绵羊(4169, 4809节)和羔羊(3994, 10132)表示什么。飞行生物表示认知活动(40, 745, 776, 778, 866, 988, 991, 5149, 7441节);从灵界经历可知,不同之处取决于它们的属和种(3219节)。
5585.“说,你们就不得见我的面”表将没有同情。这从“面”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及人时,“面(或脸)”是指他的内层,也就是他的情感和随之的思维(参看358, 1999, 2434, 3527, 3573, 4066, 4796, 4797, 5102节)。但当论及主时,因为“约瑟”在至高意义上代表主,“面(或脸)”表示怜悯和同情。因此,“不得见他的面”表示将没有怜悯或同情。并不是说主缺乏同情,事实上,祂是怜悯本身;但当没有产生与祂的联结的居间层时,人就觉得主里面好像没有同情。原因是,如果产生这种联结的居间层不存在,就不会有对良善的接受。没有对良善的接受,取而代之的邪恶就会存在。这时,此人若在邪恶的促使下向主呼求,因而为了自己而不顾别人的需要向主呼求,就不蒙垂听;在这种情况下,他便觉得好像没有向他显出同情来。至于约瑟或主的“面”表示怜悯,这从圣言明显看出来;因为从严格意义来说,耶和华或主的“脸面”表示神性之爱本身;它因是神性之爱,故也是怜悯的脸面;因为怜悯是对深陷这种苦难的人类的爱之表达。
耶和华或主的“面”是神性之爱,这一点从主在彼得、雅各和约翰面前变了形像,也就是向他们显示祂的神性之时的脸面明显看出来;因为那时,祂脸面明亮如日头(马太福音17:2);“日头”是指神性之爱,这在前面(30-38, 1521, 1529-1531, 2441, 2495, 3636, 3643, 4060, 4321e, 4696节)早已说明。主的神性本身从不显现在任何脸面上,但祂的神性人身会如此显现;神性之爱或对于人类的神性怜悯通过这神性人身如在它里面那样显现。在以赛亚书,神性人身中的这神性怜悯(或译为怜恤,慈爱,仁慈等)被称为“面前的天使”:
我要提起耶和华的慈爱。祂要照祂的怜恤和丰盛的慈爱赐给他们大恩。这样,祂就作了他们的救主。祂面前的天使以祂的慈爱和怜惜悯拯救他们。(以赛亚书63:7-9)
之所以用“天使”这个词,是因为就圣言的内义而言,“天使”表示主的某种事物(1925, 2821, 4085节),在此表示祂的怜悯;这就是为何经上说“祂面前的天使”。
耶和华或主的“脸面”是怜悯,以及平安和良善,因为这些是怜悯的属性;这一点同样从以下经文可以看出来。在赐福时:
愿耶和华使祂的脸光照你,施怜悯给你。愿耶和华向你仰脸,赐你平安。(民数记6:25-26)
很明显,“使祂的脸光照”是指赐予怜悯,“仰脸”是指赐予平安。诗篇:
愿神怜悯我们,赐福与我们,用脸光照我们。(诗篇67:1)
“脸”在此也表示怜悯。又:
神啊,求你使我们回转,使你的脸发光,我们便要得救。(诗篇80:3,7,19)
此处意思也一样。又:
求你救我脱离仇敌的手和那些逼迫我的人。求你使你的脸光照仆人。(诗篇31:15, 16;在诗篇119:134-135也是如此)
但以理书:
我们的神啊,现在求你垂听仆人的祈祷恳求,使你的脸光照你荒凉的圣所。(但以理书9:17)
“使脸光照”表示怜悯。
诗篇:
有许多人说,谁使我们看见好处?求你扬起你脸上的光来照我们!(诗篇4:6, 7)
“扬起脸上的光”表示出于怜悯而赐予良善。何西阿书:
等到急难临到他们时,让他们寻求我面;让他们在早晨寻求我。(何西阿书5:15)
诗篇:
你们当寻求我的面。耶和华啊,你的面我正要寻求。(诗篇27:8-9)
要寻求耶和华与祂的能力,时常寻求祂的面。(诗篇105:4)
“寻求耶和华的面”表示寻求祂的怜悯。又:
我必在义中见你的面。(诗篇17:15)
马太福音:
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天使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马太福音18:10)
“见神的面”表示由于祂的怜悯而得享平安和良善。
但反面是表示不施怜悯的“掩面”,以及“转面或转脸”;如以赛亚书:
我的怒气涨溢,顷刻之间向你掩面,却要以永远的怜悯怜恤你。(以赛亚书54:8)
“怒气涨溢”表示试探;由于主似乎没有在试探中施怜悯,故经上说“顷刻之间向你掩面”。以西结书:
我必转脸不顾他们。(以西结书7:22)
诗篇:
耶和华啊,你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要到永远吗?你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诗篇13:1)
又:
不要向我掩面。不要发怒赶逐仆人。(诗篇27:9)
又:
耶和华啊,你为何丢弃我的灵魂?为何掩面不顾我?(诗篇88:14)
又:
耶和华啊,求你速速应允我!我的灵耗尽,不要向我掩面,免得我像那些下坑的人一样。求你使我清晨得听你的怜悯。(诗篇143:7-8)
摩西五经:
那日,我的怒气必向他们发作,我也必离弃他们,掩面不顾他们,以至他们被吞灭。那日,因他们所行的一切恶,我必定掩面不顾他们。(申命记31:17-18)
“怒气发作”表示远离(5034节);“掩面”表示不施怜悯。这些行为被归给了耶和华或主,尽管祂从不发怒,从不转面或掩面;经上如此说是因为在陷入邪恶的人看来是这样。因为陷入邪恶的人自己远离,向自己掩藏主的面,也就是将祂的怜悯从自己那里移除。正是人里面的邪恶这样做,这一事实从圣言也可以看出来,如弥迦书:
那时耶和华必照他们所行的恶事,向他们掩面。(弥迦书3:4)
以西结书:
他们得罪我,我就掩面不顾他们。我是照他们的污秽和罪过待他们,并且我掩面不顾他们。(以西结书39:23-24)
尤其在以赛亚书:
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你们的罪恶使祂掩面不听你们。(以赛亚书59:2)
从这些和许多其它经文可以看见内义,这内义在各处显明,被寻求它的人发现。
3518.“你快到羊群里去”表示到还没有与神性理性结合的家生的属世良善那里去。这从“羊群”的含义清楚可知,“羊群”是指良善(343, 415, 1565节),在此是指属世良善,因为这话是向雅各说的。事实上,所表示的是家生的良善,因为它在家里;而给以扫(他表示属世层的良善,3500, 3508节)提供野味的田野表示非家生的良善。在圣言的其它地方,“羊群”论及理性层的良善;但在这种情况下,“牛群”论及属世层的良善(参看2566节)。家生的属世良善是指人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良善,或他与生俱来的良善;这种良善与从主流入的属世层的良善截然不同。关于属世良善的定义和性质,可参看前文(3470, 3471节)。因此,为了区分这两种良善,第一种良善被称为属世层的良善,第二种良善被称为属世良善。此外,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父亲和母亲那里获得家生的良善,这两种良善本身也不同。从父亲那里获得的良善是内层,从母亲那里获得的良善是外层。对主来说,这两种良善最为不同,因为祂从父所拥有的良善是神性,但祂从母所拥有的良善因遗传之恶而被玷污。主从父所拥有的属世层里面的良善是祂自己的,因为这良善是祂的生命本身,由“以扫”来代表。而主从母所拥有的属世良善因遗传之恶而被玷污,故本身是邪恶;这良善就是“家生的良善”所表示的。然而,尽管被玷污了,但家生的良善仍可为属世层的改造服务。不过,一旦完成服务,它就被弃绝。
每一个正在重生的人都是这种情况。他从主,如同从一个新父亲那里接受的良善是内层,而从他的父母那里获得的良善是外层。他从主那里接受的良善被称为属灵良善,而他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良善被称为属世良善。一个人从他的父母那里获得的良善首先为他的改造服务,因为记忆知识或事实,以及之后真理的知识或认知,正是通过这良善,如同通过愉悦和快乐之物被引进来。不过,一旦它作为一种手段实现了这个目的或功用,就会被分离出去,然后属灵良善出来并显现。这一点从大量经历清楚看出来,仅举一例:当一个孩子首先开始学习时,他被求知欲驱动,起初不是为了他自己所看到的任何目的,只是出于他与生俱来的某种愉悦和快乐,以及其它激励。后来,随着他渐渐长大,他为了某种目的而被求知欲驱动,如为了战胜别人或他的竞争对手;再后来他仍为了某种世俗目的而被求知欲驱动。但当他即将重生时,他受真理的快乐和愉悦影响,或说他的求知欲源于真理的快乐和愉悦;当他正在重生时(这发生在成年时期),他的求知欲源于对真理的爱,后来则源于对良善的爱。这时,之前的目的及其快乐就一点点地被分离出去,被来自主并在他的情感中显现的内层良善所取代。由此明显可知,之前表面上看似良善的快乐充当了手段。诸如此类的一系列手段不断出现,或说新的手段不断以这种方式相互取代。
此处的情形好比一棵树。树在初期或初春开枝散叶,之后随着树龄的增长或春天的进展,这树便以鲜花装点它们;然后到了夏天,它产生果实的萌芽;这萌芽继续生长,成为果实;最后它在果实里面产生种子,这些种子就包含类似它自己的新树在里面,实际上还潜藏着整片果园或花园;如果这些种子被播下去,这片果园或花园就成为现实。这些相似性或对比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们也是代表,因为整个自然界就是代表主在天上的国度,因而代表主在地上的国度,也就是教会,进而代表祂在每个重生的人里面的国度的一个舞台。由此明显可知,属世良善或家生良善虽是一种纯外在的快乐,事实上是一种世俗的快乐,但仍可作为手段而为产生可与理性层的良善结合,从而变成重生的良善或属灵良善,也就是来自主的良善的属世层良善服务。这些就是本章“以扫和雅各”所代表和表示的事。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