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11.植物界的事物也有类似的对应关系。总的来说,花园对应于天堂的聪明和智慧;因此,天堂被称为“神的园”和“伊甸园”,人们称其为“天上的乐园”。树木照其种类与对良善和真理的感知和认知相对应,这些感知和认知产生聪明和智慧。因此,拥有对应知识的古人在树林中举行神圣敬拜。出于同样的原因,树在圣言中经常被提及,如葡萄树、橄榄树、香柏树等等;教会和人被比作它们,他们所行的善事被比作果实。此外,从树上,尤其从田间谷物所得的食物,与对良善和真理的情感相对应,因为这些情感滋养属灵生命,正如地上的食物滋养属世生命。因此,一般来说,饼与对一切良善的情感相对应,因为它尤其是维持生命的食物,还因为饼代表所有食物。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对应,主自称生命的粮或饼;饼在犹太教会有神圣的功用,因为它们被摆在会幕的桌子上,称作陈设饼。通过祭物和燔祭来举行的一切神性敬拜也被称为饼。另外,由于这种对应关系,在基督教会,最神圣的敬拜行为就是提供饼和酒的圣餐。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对应的性质。
注:“园子”和“乐园或伊甸园”出于对应而表示聪明和智慧(100, 108节);从经历可得知(3220节)。在圣言中,拥有一种对应关系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同样的含义(2896, 2987, 2989, 2990, 2991, 3002, 3225节)。“树”表示感知和认知(103, 2163, 2682, 2722, 2972, 7692节)。因此,古人在林子里的树底下根据它们的对应举行神性敬拜(2722, 4552节)。天堂的流注进入植物界的成员,如进入树木和植物(3648节)。“食物”出于对应而表示诸如滋养属灵生命的那类事物(3114, 4459, 4792, 4976, 5147, 5293, 5340, 5342, 5410, 5426, 5576, 5582, 5588, 5655, 5915, 6277, 8562, 9003节)。“饼”表示滋养人的属灵生命的一切良善(2165, 2177, 3478, 3735, 3813, 4211, 4217, 4735, 4976, 9323, 9545, 10686节)。摆在会幕桌子上的饼具有同样的含义(3478, 9545节)。一般来说,祭物被称为饼(2165节)。因此,饼包含一切食物(2165节)。所以,它表示一切属天和属灵的食物(276, 680, 2165, 2177, 3478, 6118, 8410节)。
9297.“你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的面”表主的不断显现和同在,因此祂的显现和同在也在信之真理中。这从“一年三次”、“见”、“男丁”和“面”的含义清楚可知:“一年三次”是指完整和延续之物(参看4495, 9198节);“见”是指显现和同在(4198, 5975, 6893节);“男丁”是指信之真理(2046, 7838节);“面”当论及耶和华,也就是主时,是指神性之爱的神性良善,或怜悯(222, 223, 5585, 7599节)。由于神性之爱的神性良善是耶和华自己,也就是主,所以“朝见主耶和华的面”和被主看见是一个意思。主的确是那看见一个人,使自己与他同在,并使得这个人看见祂的那一位;因此,人看见主不是凭自己,而是凭与他同在的主。
必须简要说明当如何理解主的不断显现和同在也在信之真理中。主与一个人的同在是在与此人同住的良善中,因为构成人生命的,是良善,而不是真理,除非这真理来自良善。正因如此,如前所述(9296节),主在一个人那里的居所在纯真之良善中。因此,当一个人重生后,主不仅在良善中,还在来自良善的真理中与他同在;因为现在真理从良善获得生命,是良善的外在形式,并且良善的品质可通过它们而得到认识。这些真理构成此人新的理解力,而这新的理解力与他的新意愿构成一体。因为如前所述,一切事物皆与真理和良善有关,人的理解力致力于真理,而他的意愿致力于真理所来自的良善。由此明显可知,当如何理解这时主的显现和同在也在信之真理中。这些就是“一切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的面”所表示的事。经上之所以说“男丁要朝见”,是因为“男丁”表示信之真理;经上之所以说“主耶和华的面”,是因为“耶和华”表示神性存在,“主”表示由那存在所产生的神性显现。因此,人类层面上的存在是良善,由此产生的显现是真理。
在教会,人们说,信来自主;但要知道,来自于主的,是植根于仁的信,而不是与仁分离之信。与仁分离之信源于人的自我,被称为“说服之信”(persuasive faith),下一章开头几节论述了这种信。一个人能知道他的信是来自主还是来自他自己;人若只是为了富有学问的名声,以便获得地位和财富,而不是为了过一种良善和有用的生活或生活中的良善和功用而受真理影响,就处于说服之信,这信来自他自己,而不是来自主。
信之真理既有理论上的,也有实践上的。人若为了实践上的真理来考虑理论上的真理,看到后者如何适应前者,并由此出于这二者的结合来看待一种良善和有用的生活,或生活中的良善和功用,为了这个目的的缘故而对这二者有一种情感,就拥有来自主的信。原因在于,有用的生活或生活的功用,也就是他的目的,就在于与他同住的良善;正是这种生活的功用赋予万物形式,而信之真理只是手段。情况就是这样,这一点从那些在来世的人很明显地看出来。在那里,所有人,无一例外,都被恢复到其良善的状态或其邪恶的状态,因而恢复到其生活的功用,也就是他们的目的,或他们爱之高于一切,因而已经成为其生活的实际快乐的东西。所有人都被恢复到这种状态。与这种功用或服务已经构成一体的真理或虚假则保留下来。除此之外,还会获得更多与这些真理或虚假结合,并赋予这种功用更大的坚固性和一定形状的真理或虚假。正因如此,灵人和天使都是其功用或服务的外在形式。恶灵则是恶用的形式;这些人在地狱。而善灵或天使是善用的形式;这些人都在天堂。这也解释了为何就在灵人出现的那一刻,就能知道他们的品质。从他们的脸和脸形的美丽就能知道他们的信之真理。从他们脸上赋予这真理以生命的爱之火,以及他们所发出的气场就能知道他们的良善本身,也就是他们的功用。由此再次明显可知什么叫在信之真理中的主的同在。
5342.“把粮食存放在各城里”表它将它们(即与良善联结的真理)储存在内层。这从“存放”、“粮食”和“各城”的含义清楚可知:“存放”是指储存;“粮食”是指与良善联结的真理,如刚才所述(5340节);“各城”是指属世心智的内层,如前所述(5297节)。与良善联结的真理被储存在属世心智的内层,在那里被保存起来,以备之后的生活所用,尤其是为了人重生期间的试探所用。这个观念是一个如今很少有人知道的奥秘,故有必要说一说这个奥秘的性质。因为“七年丰收”表示最初增多的真理,“粮食”存放在各城和“城中”表示与良善联结的这些真理被储存在人的内层。七年的饥荒和随后靠由所聚敛的那一捆捆提供的维持表示通过与良善联结并被储存在内层中的真理所实现的重生状态。
这个奥秘是这样:从最早的婴儿期直到童年早期,人就被主引入天堂;事实上,他被置于属天天使中间,属天天使将他保持在纯真状态。婴幼儿直到童年早期所经历的这种状态是众所周知的。当童年开始时,孩子逐渐褪去纯真的状态;但即便如此,他仍通过他与其同伴对彼此所感觉到的仁爱情感而被保持在仁爱的状态。对许多人来说,这种状态会持续到青春期;在此期间,他在属灵天使中间。此时他开始出于自己里面的东西思考,并照此行事,故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被保持在仁爱中;因为现在他将遗传之恶召唤出来,让它们来引导自己。一旦这种状态到来,他以前所获得的仁爱与纯真的良善就照着他思想邪恶并通过行为强化它们的程度而被驱逐。其实它们并未被驱逐,只是被主撤回到内层并在那里被储存起来。
但由于他还不认识真理,故他在之前的两种状态下所获得的纯真与仁爱的良善尚不具备任何品质;因为真理赋予良善品质,而良善则赋予真理本质。因此,自这个年龄起,他就通过所接受的教导,尤其通过他自己对这些真理的思考和随之的验证而装备真理。这时,他越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主就越在他里面将真理与良善联结起来(参看5340节),并将它们储存起来以备将来所用。这就是“七个丰年或七年丰收”所表示的状态。从严格意义上说,被称为“余剩”的,正是这些与良善联结的真理。所以,人在何等程度上让自己重生,余剩就在何等程度上为功用服务;因为主在同等程度上动用余剩的贮存,把它们送回属世层,以便产生外层与内层,或属世之物与属灵之物的一种对应关系;这一切就在“七个荒年或七年饥荒”所表示的状态下发生。这是奥秘。
如今教会成员以为,无论人的生活如何,他都能凭怜悯或恩典被接入天堂,在那里享受永恒的幸福;因为教会成员以为,这只是被允许进入的问题。但他大错特错了,因为若不获得属灵的生命或生活,没有人可以进入天堂,在那里得蒙悦纳;若不重生,没有人能获得属灵的生命或生活;若不藉着与教义真理结合的生活良善,没有人能重生。这就是他获得属灵生命或生活的方式。若不通过重生获得属灵生命或生活,没有人能进入天堂,主在约翰福音中明确指出了这一事实: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翰福音3:3)
然后祂又说: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与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约翰福音3:5)
“水”是指教义的真理(2702, 3058, 3424, 4976节),“灵”是指生活的良善。没有人单凭受洗进入这国;确切地说,洗礼是表示教会成员应当牢记在心的重生之标志。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