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20.通过对比尘世太阳,可以看出神性之爱何等伟大,是何性质。若你相信,这爱是最为热烈的,比尘世太阳还要强烈得多。因此,显为太阳的主并非直接流入众天堂,而是祂的爱之灼热一路上逐渐缓和;这些缓和就像太阳周围的光晕。再者,天使还被一层适宜的薄云遮蔽,以防他们被这流注伤害。因此,众天堂照(对来自主的流注的)接受或远或近。高层天堂因处于爱之良善,故离显为太阳的主最近;低层天堂因处于信之良善,故离主较远。然而,那些没有处于良善的人,如地狱之人离得最远,其遥远程度取决于他们与良善的对立程度。
注:通过对比尘世太阳的火可说明何为主的神性之爱,它又何等伟大(6834, 6849, 8644节)。主的神性之爱是对全人类的爱,以拯救人类(1820, 1865, 2253, 6872节)。先从主爱之火发出的爱并不进入天堂,而是看似太阳周围的光晕(7270节)。天使被一层适宜的薄云遮蔽,以防他们被燃烧的爱之流注伤害(6849节)。主与天使的同在视他们对来自祂的爱与信之良善的接受程度而定(904, 4198, 4320, 6280, 6832, 7042, 8819, 9680, 9682, 9683, 10106, 10811节)。主照各人的性质向各人显现(1861, 3235, 4198, 4206节)。地狱与天堂相距甚远,因为它们无法忍受来自主的神性之爱的同在(4299, 7519, 7738, 7989, 8137, 8265, 9327节)。因此,地狱远离天堂,这就是“大鸿沟”(9346, 10187节)。
4618.“以撒气绝而死”表在神性属世层里面的复活。这从“气绝而死”的含义清楚可知,“气绝而死”是指复活(参看3326, 3498, 3505节)。因为在圣言中,当提到某人“死”了时,内义上的含义是,那人(的代表)的最后结束,和在另一个人里面的一个新开始,因而是指继续。例如,当提到犹大和以色列的王,或至高祭司死了时,内义上的含义是,藉由他们的代表的结束,和它在另一个人里面的继续,因而是指它的复活。更重要的是,当读到这些事时,那些在来世并与人同在的人并没有死亡的任何概念,因为在那里,他们完全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因此,取代死亡的是,他们觉察到代表在另一个人里面继续。此外,当人死亡时,仅就其为了在地上发挥用处而服务于他的肉体而言,他死了;就其灵而言,他在一个肉体事物对他不再有任何用处的世界继续他的生活。
“以撒气绝而死”之所以表示在神性属世层里面的复活,是因为在属世层对应于理性层(3493, 3620, 3623节)之前,理性层没有任何生命。这就像眼睛的视觉,除非这视觉拥有在它之外、它所看见的物体,否则,视觉就会消失;每种感官都是这样。如果物体与它完全不相容,它同样会消失,因为这些物体给它带来死亡。这也像流不出泉水的泉脉,致使源泉被堵塞。理性层也一样;除非它的光在属世层里面被接受,否则,它的视觉就会消失;因为存在于属世层里面的事实或知识对理性层来说,就是视觉的物体。或者,如果这些物体与这光不相容,也就是与真理的聪明和良善的智慧不相容,理性视觉也会消失,因为它无法流入与它自己不相容的事物。正因如此,对那些陷入邪恶与虚假的人来说,理性层是关闭的,以致与天堂的交流无法通过它打开,可以说只能透过缝隙进来,以使他们能思考、推理和说话。因此,为了属世层能与理性层联结,它必须预备好接受理性层;这种预备由主通过重生实现。当它被如此联结时,理性层就活在属世层里面,因为理性层在属世层中看到适合它的物体,如前所述,正如眼睛在世界中看到适合它的物体。
诚然,理性层拥有生命在自己里面,这生命不同于属世层的生命,并与之分离;但理性层仍在属世层里面,就像一个人在自己的房子里面,或灵魂在它的身体里面。天堂的情形也是这样。至内在或第三层天堂的确活得与它下面的天堂不同,且与之分离;然而,如果第二层或中间天堂里面没有对它的接受,它的智慧就会消散。同样,如果最低或第一层里面没有对这中间天堂的光和聪明的接受,以及最终世人的属世层里面没有对最低天堂的接受,那么这些天堂的聪明也会消散,除非主规定应在别的地方有对它的接受。因此,众天堂由主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一个充当另一个的接受者;最后,世人就其属世和感官层而言,充当全部的最低层接受者;因为神性在他里面就处于次序的终端,并进入世界。因此,如果最终层级与在它之先的层级相一致或对应,那么这些在先层级就同时存在于这终端里面;因为构成终端的事物是在它们之先的那些事物的容器,彼此相连的事物则在那里一起存在于它们里面。由此明显可知,在神性属世层里面的复活是什么意思。
7519.“炉灰”表通过与那些进行侵扰的人同在而激起恶欲的虚假。这从“炉灰”的含义清楚可知,“炉灰”是指恶欲的虚假,如下文所述。它们是通过与那些进行的人同在而被激起的,这一点从本节接下来的话明显看出来,因为经上说“摩西在法老眼前向天撒去”。“在眼前”表示同在,“法老”表示那些进行侵扰的人,如前面频繁所示。
若没有启示,人不可能知道这些事的性质,因为它们都是诸如发生在来世,不为世人所知的那类事。只要恶灵和地狱灵从天堂,也就是那里的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那里被移除并分离出去,他们就不知道自己陷入邪恶和虚假,因为那时他们以为虚假就是真理,邪恶就是良善。不过,一旦天堂,也就是某个天堂社群越来越接近他们,他们就会意识到虚假和邪恶;那时所流入的信之真理使他们意识到虚假;所流入的爱之良善使他们意识到邪恶。而且,天堂越靠近,或说从它流入的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越直接地同在,这些灵人就越被自己的邪恶和虚假指责和折磨,因为他们无法承受那良善与真理。
由此可见为何摩西被吩咐要取炉灰,向天撒去,并且他要在法老眼前这样做,又为何吩咐,把灰向天撒去的,是他,而不是亚伦。因为向天撒炉灰表示天堂的流注;在法老眼前这样做表示当着那些进行侵扰之人的面;去做这事的是摩西,而非亚伦,是因为直接从神发出的真理在恶人中间会产生这种效果;而“摩西”是指直接从神发出的真理,“亚伦”是指间接发出的真理(7010节)。由此明显可知本节和接下来几节经文在内义上表示什么,即:恶欲所产生的污秽和令人厌恶的事物连同亵渎(它们由“起脓疱的疮”来表示)要被激起来。当神性真理流入,天堂靠近时,这些东西就被激起。
谁都能看出,若非有某个天堂奥秘在其中,耶和华永远不会吩咐摩西去做这种事;也就是说,叫摩西取炉灰,向天撒去。耶和华也永远不会下令使用这类手段去产生这种效果,除非它们包含某种与这些手段相对应的天上事物。由此可见圣言的性质,即:它充满奥秘;不过,这些奥秘并显明在字义中。
“炉灰”之所以表示恶欲的虚假,是因为灰是由燃尽之物形成的;而在圣言中,“燃烧”,和“火”本身一样,在正面意义上表示天堂情感的良善;但在反面意义上表示地狱恶欲的邪恶。“火”就具有这种含义(参看934, 1861, 2446, 4906, 5071, 5215, 6314, 6832, 6834, 6849, 7324节);“燃烧”表示恶欲(1297, 5215节)。正因如此,“灰”表示虚假,因为虚假是恶欲的产物。由于“火”表示恶欲,所以它们也由“火炉”来表示。“火炉”因是容器,故含有与它所容纳之物一样的意思。
“火炉(经上或译为窑)”具有这种含义,这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看哪!那日临近,燃烧像火炉,凡狂傲的和行恶的必成为碎秸,那要来到的日子必将他们烧尽,根与枝条一无存留。(玛拉基书4:1)
“燃烧像火炉”表示恶欲,“将他们烧尽”表示因恶欲而燃烧。
创世记:
向所多玛和蛾摩拉那一面,并平原的全地面观看。他观看,那地方烟气上腾,好像烧窑的烟气。(创世记19:28)
“烧窑的烟气”表示由恶欲产生的虚假,因为“所多玛”是指源于爱自己的恶欲,“蛾摩拉”是指由那邪恶产生的虚假(参看2220, 2245, 2322节)。启示录:
有烟从无底坑里往上冒,好像大火炉的烟。(启示录9:2)
“火炉的烟”同样表示由恶欲产生的虚假;“无底坑”表示地狱。
马太福音:
人子要差遣祂的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祂国里挑出来,丢在火炉里。(马太福音13:41-42)
“火炉”表示恶欲;因为恶欲之火就是圣言中“地狱之火”所表示的;此外,爱无非是生命之火,欲望是爱的延续,或说爱延伸到欲望。
那鸿书:
你要打水预备受困,要坚固你的保障,踹土和泥,修补砖窑。在那里火必烧灭你,剑必剪灭你。(那鸿书3:14-15)
“踹土”表示陷入虚假;“和泥”表示陷入邪恶(6669节);“砖窑”或“制砖的火炉”表示他们所制造并地狱引入的虚假(1296, 6669, 7113节);“火”表示对邪恶的欲望(1861, 2446, 5071, 5215, 6832, 7324节);“剑”表示虚假(4499节)。
耶利米书:
你在犹大人眼前要用手拿几块大石头,藏在砖窑的灰泥中,就是在答比匿法老的宫门那里,对他们说,看哪,我必差遣人去领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在所藏的石头上,我要安置他的宝座。他必在上面支搭他的帐棚;他要来攻击埃及地。(耶利米书43:9-11)
若没有内义,谁也不知道这些话表示什么;“大石”表示虚假;“砖窑”对由邪恶产生的虚假的欲望;“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表示使真理和良善荒凉的人;“他的宝座和在这些石头上支搭的帐棚”表示他要使虚假掌权;“他要攻击的埃及地”是指属世心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