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20.通过对比尘世太阳,可以看出神性之爱何等伟大,是何性质。若你相信,这爱是最为热烈的,比尘世太阳还要强烈得多。因此,显为太阳的主并非直接流入众天堂,而是祂的爱之灼热一路上逐渐缓和;这些缓和就像太阳周围的光晕。再者,天使还被一层适宜的薄云遮蔽,以防他们被这流注伤害。因此,众天堂照(对来自主的流注的)接受或远或近。高层天堂因处于爱之良善,故离显为太阳的主最近;低层天堂因处于信之良善,故离主较远。然而,那些没有处于良善的人,如地狱之人离得最远,其遥远程度取决于他们与良善的对立程度。
注:通过对比尘世太阳的火可说明何为主的神性之爱,它又何等伟大(6834, 6849, 8644节)。主的神性之爱是对全人类的爱,以拯救人类(1820, 1865, 2253, 6872节)。先从主爱之火发出的爱并不进入天堂,而是看似太阳周围的光晕(7270节)。天使被一层适宜的薄云遮蔽,以防他们被燃烧的爱之流注伤害(6849节)。主与天使的同在视他们对来自祂的爱与信之良善的接受程度而定(904, 4198, 4320, 6280, 6832, 7042, 8819, 9680, 9682, 9683, 10106, 10811节)。主照各人的性质向各人显现(1861, 3235, 4198, 4206节)。地狱与天堂相距甚远,因为它们无法忍受来自主的神性之爱的同在(4299, 7519, 7738, 7989, 8137, 8265, 9327节)。因此,地狱远离天堂,这就是“大鸿沟”(9346, 10187节)。
4618.“以撒气绝而死”表在神性属世层里面的复活。这从“气绝而死”的含义清楚可知,“气绝而死”是指复活(参看3326, 3498, 3505节)。因为在圣言中,当提到某人“死”了时,内义上的含义是,那人(的代表)的最后结束,和在另一个人里面的一个新开始,因而是指继续。例如,当提到犹大和以色列的王,或至高祭司死了时,内义上的含义是,藉由他们的代表的结束,和它在另一个人里面的继续,因而是指它的复活。更重要的是,当读到这些事时,那些在来世并与人同在的人并没有死亡的任何概念,因为在那里,他们完全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因此,取代死亡的是,他们觉察到代表在另一个人里面继续。此外,当人死亡时,仅就其为了在地上发挥用处而服务于他的肉体而言,他死了;就其灵而言,他在一个肉体事物对他不再有任何用处的世界继续他的生活。
“以撒气绝而死”之所以表示在神性属世层里面的复活,是因为在属世层对应于理性层(3493, 3620, 3623节)之前,理性层没有任何生命。这就像眼睛的视觉,除非这视觉拥有在它之外、它所看见的物体,否则,视觉就会消失;每种感官都是这样。如果物体与它完全不相容,它同样会消失,因为这些物体给它带来死亡。这也像流不出泉水的泉脉,致使源泉被堵塞。理性层也一样;除非它的光在属世层里面被接受,否则,它的视觉就会消失;因为存在于属世层里面的事实或知识对理性层来说,就是视觉的物体。或者,如果这些物体与这光不相容,也就是与真理的聪明和良善的智慧不相容,理性视觉也会消失,因为它无法流入与它自己不相容的事物。正因如此,对那些陷入邪恶与虚假的人来说,理性层是关闭的,以致与天堂的交流无法通过它打开,可以说只能透过缝隙进来,以使他们能思考、推理和说话。因此,为了属世层能与理性层联结,它必须预备好接受理性层;这种预备由主通过重生实现。当它被如此联结时,理性层就活在属世层里面,因为理性层在属世层中看到适合它的物体,如前所述,正如眼睛在世界中看到适合它的物体。
诚然,理性层拥有生命在自己里面,这生命不同于属世层的生命,并与之分离;但理性层仍在属世层里面,就像一个人在自己的房子里面,或灵魂在它的身体里面。天堂的情形也是这样。至内在或第三层天堂的确活得与它下面的天堂不同,且与之分离;然而,如果第二层或中间天堂里面没有对它的接受,它的智慧就会消散。同样,如果最低或第一层里面没有对这中间天堂的光和聪明的接受,以及最终世人的属世层里面没有对最低天堂的接受,那么这些天堂的聪明也会消散,除非主规定应在别的地方有对它的接受。因此,众天堂由主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一个充当另一个的接受者;最后,世人就其属世和感官层而言,充当全部的最低层接受者;因为神性在他里面就处于次序的终端,并进入世界。因此,如果最终层级与在它之先的层级相一致或对应,那么这些在先层级就同时存在于这终端里面;因为构成终端的事物是在它们之先的那些事物的容器,彼此相连的事物则在那里一起存在于它们里面。由此明显可知,在神性属世层里面的复活是什么意思。
904.“神对挪亚说话”表示主与该教会成员的同在,这从圣言的内义清楚看出来。主对每个人说话,因为凡人所意愿和思考的良善和真理都来自主。至少有两个恶灵和两位天使与每个人同在。恶灵激活他的邪恶,而天使则灌输良善和真理。天使所灌输的一切良善和真理都是主的;主以这种方式不断对人说话,只是与这个人说话迥然不同于与那个人说话。对那些让自己被恶灵带走的人来说,主说话时仿佛不在场,或离得太远,以至于几乎不能说祂在说话。但对那些正被主引领的人来说,祂如同一个完全在场的人那样说话。这一点从以下事实足以清楚看出来:没有人能思考任何良善和真理,除非从主。
主的同在取决于一个人爱邻舍和拥有信仰的程度。主就存在于对邻之爱里面,因为祂存在于一切良善中,而不是存在于没有爱的所谓信仰中。没有爱和仁的信是被割裂或分离之物。哪里有结合,哪里必有结合的媒介,这媒介只能是爱和仁。谁都能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这一点:主怜悯每个人,爱每个人,希望让每个人永远幸福。因此,人若缺乏使他怜悯别人,爱他们,希望让他们幸福的那种爱,就无法与主结合,因为他一点也不像祂,决不是祂的形像。以信的名义仰望主,同时却又憎恨邻舍,等于不但站得远远的,而且在他自己与主之间还有一道地狱般的鸿沟;他若想再靠近一点,就会掉进这个鸿沟,因为正是对邻舍的憎恨构成了介于中间的地狱般的鸿沟。
一旦人开始爱邻舍,主就与他同在。主存在于爱中;人拥有爱到何等程度,主的同在就到何等程度;主的同在到何等程度,就在何等程度上对人说话。人只知道他从自己思考;殊不知,他并没有从自己获得一个思维观念,甚至没有获得一个观念的一丝一毫。相反,他通过恶灵从地狱获得邪恶和虚假,通过天使从主获得良善和真理。这就是流注,人的生命,因而其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都经由这个渠道而来。从这一切考虑清楚可知“神对挪亚说话”表示什么。祂对某人说是一回事(如创世记1:29; 3:13-14, 17; 4:6, 9, 15; 6:13; 7:1),而祂对某人说话是另一回事。此处祂“对挪亚说话”表示祂同在,因为现在论述的主题是重生之人,他已经被赋予仁爱。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