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180.由于在天堂,天使穿着衣服,所以当出现在世上时,他们也看似穿着衣服,如众先知所看到的天使,和主坟墓前所看到的天使:
他的相貌如同闪电,衣服闪光、洁白。(马太福音28:3;马可福音16:5;路加福音24:4;约翰福音20:12,13)
约翰在天上所看到的天使:
穿着洁白的细麻衣。(启示录4:4;19:14)
由于聪明出自神性真理,故当主变形像时,祂的“衣裳洁白如光”(马太福音17:2;马可福音9:3;路加福音9:29)。光是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参看129节),故在圣言中,“衣服”表示真理和由真理所生的聪明,如启示录:
你还有几个名字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因为他们是配得过的。(启示录3:4-5)
又:
那儆醒,看守衣服,免得赤身而行,叫他们见他羞耻的,有福了。(启示录16:15)
耶路撒冷表示专注于真理的教会,在以赛亚书,经上论到它说:
锡安哪,醒来,披上你的力量;耶路撒冷啊,穿上你华美的衣服。(以赛亚书52:1)
以西结书:
耶路撒冷啊,我用细麻布给你束腰,用丝绸给你遮身。你的衣服是细麻和丝绸的。(以西结书16:10,13)
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经文。但论到未处于真理的人,经上就说他没有穿婚筵的礼服,如马太福音:
王进来,看见有一个人没有穿着婚筵的礼服;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婚筵的礼服呢?于是他被丢在外边的黑暗里。(马太福音22:11-13)
婚礼的殿堂表示藉由主与天堂并教会通过祂的神性真理结合的天堂和教会;这就是为何在圣言中,主被称为“新郎”和“丈夫”,天堂和教会被称为“新妇”和“妻子”。
176.我在此仅举一例来说明事物如何照着对应向天使显现。聪明的天使能看到充满各种花草树木的花园和园子。树木以最为优美的秩序被种植,交织形成拱形入口和环绕的人行道。这一切如此美丽,以至于无法描述。聪明的天使漫步其间,采撷花朵,编成花环,给小孩子戴上。此外,那里有世上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存在的花木种类。树上所结的果实与这些聪明天使所吸收的爱之良善相一致。他们之所以看见这些事物,是因为花园或园子、果树、鲜花与聪明、智慧相对应。这类事物就存在于天堂,这一点也为世人所知,但只有那些处于良善,没有因属世之光及其迷惑、谬论而熄灭自己里面的天堂之光的人才知道。因为当这种人谈论天堂时,他们认为并声称天堂里有诸如“眼睛未曾看见,耳朵也未曾听见的”那类事物。
注:“花园”或“园子”表示聪明和智慧(100, 108, 3220节)。“伊甸园”和“耶和华的园子”是什么意思(99, 100, 1588节)。来世所看到的花园事物何等辉煌(1122, 1622, 2296, 4528—4529节)。“树”表示产生智慧和聪明的感知和洞见(103, 2163, 2682, 2722, 2972, 7692节)。“果实”表示爱之良善和仁之良善(3146, 7690, 9337节)。
2682.“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这从“孩子”和“灌木”的含义,以及这个行为背后的情感,也就是绝望的情感清楚可知:“孩子”是指属灵真理(参看2669, 2677节);“灌木”是指感知,然而,这种感知如此微小,几近于无(这就是为何经上说“在一丛灌木下”)。“灌木”与“树”所表相同,只是在一个较小程度上;“树”表示感知(可参看103, 2163节)。这一切表明,“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被“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就真理和良善而言,只剩下荒凉,直到绝望,这一点明显可见于约伯记:
穷乏饥饿,独自一人。他们就逃到干旱之地,到昨夜的荒凉与荒废;在灌木上采锦葵;住在山谷的裂缝里,尘土和岩石的洞中;他们在灌木丛中哀叹,在野蓟下聚集。(约伯记30:3-4, 6-7)
这论及真理的荒凉,是以古教会常用的表达方式来描述的(因为《约伯记》是古教会的一本书),如“穷乏饥饿,独自一人”、“逃到干旱之地,到昨夜的荒凉与荒废”、“住在山谷的裂缝,尘土和岩石的洞中”,以及“在灌木上采锦葵”、“在灌木丛中哀叹”。在以赛亚书也是如此:
它们必来,它们都停在荒凉的河流内、磐石的裂缝里和一切灌木丛上,并一切水渠里。(以赛亚书7:19)
这也论及荒凉,以同样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也就是说以“停在荒凉的河流内、磐石的裂缝里和一切灌木丛上”来描述。
本节论述了那些正在被改造之人的第二个状态,也就是当他们陷入无知,直到对真理一无所知,甚至到了绝望地步时的一种状态。他们陷入这种无知,是为了熄灭说服之光。说服之光具有这种性质:它既光照虚假,也光照真理,从而利用真理使人相信虚假,利用虚假使人相信真理,同时引导人信靠自己,或让人感觉自命不凡。他们陷入这种无知,也是为了让他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被引导认识到这一事实:良善或真理丝毫不来源于他们自己,或他们自己的东西,只来源于主。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会陷入无知,甚至到了绝望的地步;这时,他们会获得安慰和光照,这从下文清楚看出来。因为来自主的真理之光无法流入来源于自我的说服性思维;事实上,这种思维具有这种性质:它能熄灭真理之光。在来世,说服性思维看上去就像冬天里的光;但一靠近天堂之光,这冬光就转变为一种包含对一切真理的无知的黑暗。对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来说,这种状态被称为真理荒凉的状态,也是圣言的内义经常论述的主题。
但很少有人能了解这种状态,因为如今很少有人在重生。对那些没有在重生的人来说,只要他们能把某种事物当作真理,他们是否知道真理,以及他们知道的是不是真理,都是一样的。但那些正在重生的人会多多思考教义和生活,因为他们会多多思考永恒的救恩。因此,如果真理离弃他们,他们会从心里感到悲伤,因为真理是他们所有思维和情感的对象。至于那些正在重生之人的状态是何性质,那些没有在重生之人的状态又是何性质,这从以下考虑清楚看出来:当一个人在肉身中时,就其灵而言,他在天堂,就其肉身而言,他在世界,因为他生在这两者中,并且被如此创造,以至于就其灵而言,他实际上能与天使同在,同时又能通过属于身体的事物而与世人同在。但由于很少有人相信自己有一个死后会继续活着的灵,所以很少有人在重生。对那些相信自己有一个灵的人来说,来世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部;相比之下,这个世界根本算不上什么。而对那些不相信自己有一个灵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部;相比之下,来世根本算不上什么。前者是那些能重生的人,后者是那些不能重生的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