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天堂与地狱 #205

205.在天堂,所有

205.在天堂,所有人都照着属灵的关系,也就是在自己秩序中的良善与真理的关系进行分组。整个天堂都是如此,每个社群也是如此,每个家庭同样如此。这就是为何处于相似良善与真理的天使如同地上的血亲和姻亲关系那样彼此相识,好像他们从小就很熟悉。构成聪明与智慧的良善与真理以同样的方式在每位天使里面被排列。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彼此相识;他们彼此相识,故联结起来。

因此,那些真理与良善照着天堂的形式在自己里面如此联结的人,便看见事物按其顺序接踵而来,还能看到它们如何在周围广泛连贯起来;而那些良善与真理并未照着天堂的形式在自己里面联结的人则看不到这一切。

注:良善认识自己的真理,真理也认识自己的良善(2429, 3101—3102, 3161, 3179—3180, 4358, 5704, 5835, 9637节)。良善与真理以这种方式结合(3834, 4096—4097, 4301, 4345, 4353, 4364, 4368, 5365, 7623-7627, 7752-7762, 8530, 9258, 10555节)。这一切通过来自天堂的流注实现(9079节)。

属天的奥秘 #921

921.“挪亚为耶和

921.“挪亚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表示主的一个代表。这从刚才的阐述清楚可知。古教会的所有宗教仪式都是主的代表,犹太教会也是如此。但在后来的时代,主要代表是祭坛和燔祭;祭牲因是洁净的牲畜和洁净的鸟,故照它们的象征意义而拥有其代表:洁净的牲畜表示仁之良善,洁净的鸟表示信之真理。当古教会成员献上这些东西时,就表示他们正在向主献上这些良善或真理的礼物。只有将这些东西献给主才会讨祂喜悦。而他们的后代,如外邦人,还有犹太人,却败坏了这些供物,甚至不知道它们具有这样的意义。他们将敬拜仅仅局限于外在事物。
祭坛是主的主要代表,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在其它仪式设立,约柜和圣殿被造之前,就连外邦人当中也有祭坛。这一事实从亚伯兰明显看出来,如他来到伯特利东边的山上,在那里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创世记12:8);后来他被吩咐把以撒作为燔祭献在坛上(创世记22:2, 9);所以雅各在路斯,就是伯特利筑了一座坛(创世记35:6-7);摩西在西乃山下筑了一座坛,并献祭(出埃及记24:4-6)。所有这些事都发生在犹太人的祭祀制度和约柜被造之前,后来他们在旷野约柜的周围举行敬拜。外邦人当中也有祭坛,这一事实从巴兰明显看出来,巴兰对巴勒说,他要筑七座坛,预备七只公牛和七只公羊(民数记23:1-7, 15-18, 29-30);这一事实也可从经上吩咐拆毁列族的祭坛明显看出来(申命记7:5; 士师记2:2)。因此,以祭坛和祭物来举行神性敬拜并不是犹太人创立的新鲜事。事实上,人们在意识到把小公牛和其它动物烧在坛上之前,就已经筑祭坛了,尤其是用来纪念的祭坛。
“祭坛”表示主的一个代表,“献燔祭”由此表示对祂的敬拜,这一点从先知书很清楚地看出来,如在摩西五经,当论述祭司职分所属的利未人时,经上说:
他们要将你的典章教训雅各,将你的律法教训以色列。他们要把香放在你鼻孔里,把全牲的燔祭献在你的坛上。(申命记33:10)
这表示整个敬拜;因为“将你的典章教训雅各,将你的律法教训以色列”表示内在敬拜,而“把香放在你鼻孔里,把全牲的燔祭献在你的坛上”表示相应的外在敬拜;所以这节经文表示整个敬拜。以赛亚书:
当那日,人必仰望造他的主,他的眼目必注视以色列的圣者。他必不仰望祭坛,就是自己手所筑的。(以赛亚书17:7-8)
此处“仰望祭坛”明显表示将要被废除的一般的代表性敬拜。又:
当那日,在埃及陆地中间必有一座祭坛献给耶和华,在埃及的边界上必有一根柱献给耶和华。(以赛亚书19:19)
此处“祭坛”也表示外在敬拜。
耶利米哀歌:
主抛弃自己的祭坛,憎恶自己的圣所。(耶利米哀歌2:7)
“祭坛”表示沦为偶像崇拜的代表性敬拜。何西阿书:
以法莲为罪增添祭坛,它们对于他却成了犯罪的祭坛。(何西阿书8:11)
此处“祭坛”表示与内在分离的一切代表性敬拜,因而表示偶像崇拜。又:
伯亚文的高地,就是以色列的罪恶,必被毁灭;棘刺和蓟草必长在他们的祭坛上。(何西阿书10:8)
此处“祭坛”也表示偶像崇拜。阿摩司书:
我为以色列的过犯而察罚以色列的日子, 我也必察罚伯特利的祭坛,坛角必被砍下。(阿摩司书3:14)
此处“祭坛”同样表示已沦为偶像崇拜的代表性敬拜。
诗篇:
求你带我到你的圣山,到你的居所!我就进到神的祭坛前,到我欢喜快乐的神那里。(诗篇43:3-4)
此处“祭坛”明显表示主。因此,在古代和犹太教会,筑坛表示主的一个代表。由于对主的敬拜主要通过燔祭和祭物来进行,因而这些事物表示主要的代表性敬拜,所以很明显,祭坛本身表示这种代表性敬拜本身。

属天的奥秘 #4353

4353.“亲他”表

4353.“亲他”表出于爱的内在结合。这从“亲”的含义清楚可知,“亲”是指出于爱的内在结合(参看3573, 3574, 4215节),在此是指内在结合。本节总体上论述了“以扫”所表神性属世良善与“雅各”所表属世真理的结合;不过,接下来的几节详细论述了这种结合。关于这种结合本身,正是该结合实现人的重生;因为人通过以下事实重生:他里面的真理与良善结合,也就是属于信仰的事物与属于仁爱的事物结合。本节和接下来的几节充分描述了这个过程。诚然,所论述的主题是主,即祂如何使其属世层变成神性,因而如何将神性良善联结到属世层里面的真理上。不过,由于人的重生是主荣耀的形像(3138, 3212, 3296, 3490节),所以这种重生同时也是内义上所论述的主题。还由于相比获得主荣耀的概念,人更容易获得重生的概念。主的荣耀可通过人的重生来说明。
从所给出的解释明显可知,藉以实现重生的良善与真理的结合,是一个越来越向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真理逐渐越来越内在地与良善结合。因为重生的目的是:内在人能与外在人结合,因而属灵人能通过理性人与属世人结合。没有这二者的结合,就没有重生。这种结合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良善首先被联结到属世层里面的真理上;因为属世层必须作为基础层面存在,属世层里面的事物必须与它们之上的事物相对应。这就是为何当属世层正在重生时,良善与真理的结合逐渐变得越来越内在的原因。因为属灵层首先与属世层里面的至内在之物结合,然后通过这些与那些更外在的事物结合。人的内在也无法与其外在结合,除非外在里面的真理变成真理的良善,也就是变成意愿和行为中的真理(4337节)。只有那时它们才能首次结合,因为主通过祂的内在人,事实上通过那里的良善流入人里面。这种良善能与外在人里面的良善结合,但不能直接与真理结合。
由此可见,在理性人与属世人,或内在人与外在人能够结合之前,人里面的真理必须首先变成意愿与行为中的真理,也就是真理的良善。至于真理如何变成真理的良善,凡注意这一点的人必能清楚看出来。一切神性真理皆关注这两条诫命:爱神高于一切,爱邻如己。真理就源于这两条诫命并为之而存在,并且这两条诫命也是真理所通向的目的,无论是远还是近。因此,当真理被付诸行动时,它们就逐渐被引入其初始和目的,也就是说,被引入对邻之仁和对主之爱,真理由此变成良善,也就是所谓的真理之良善。当这一切发生时,真理就能与内在人结合,这种结合随着越来越内在的真理被植入在这良善里面而逐渐变得越来越内在。行为首先到来,人对它的意愿随之而来。因为人出于理解力所行的,他最后会出于意愿来行,直到最终作为一种习惯而具有它。当这一点达到时,它就被引入理性人或内在人;一旦它被引入,此人就不再出于真理,而是出于良善行善。因为他现在开始感受到它里面的某种祝福,可以说是某种天上的事物。这一切在他死后仍留在他身上,主通过它将其举升天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