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天堂与地狱 #212

212.至于天堂形式

212.至于天堂形式的细节,以及它如何发出并流动,就连天使也无法参透。根据有经验的智者所作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对比人体的一切元素的形式,可获得对它的某种概念。因为在前面相关章节已说明,整个天堂类似一个人(参看59-72节),并且人里面的一切事物都对应于天堂(87-102节)。仅通过观察将人体的每个和一切部分交织在一起的神经纤维,可大体明白这个形式是何等难以理解和错综复杂。肉眼根本无法分辨这些纤维的性质,以及它们如何发出并流入大脑;因为无数纤维在那里被如此交织在一起,以致它们合起来看似一个软绵绵的不明肿块。而事实上,意愿与理解力的每一个和一切功能都以完美的清晰度通过它们流入行为。通过观察各种纤维丛,如心脏的,肠系膜的等等,可以看出这些纤维如何在体内再次交织;也可从被称为神经节的结节看出来,众多纤维从身体各部位进入结节,在那里交并,然后以不同的排列组合出来,达成各种功能,并且这一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重复。此外,一切脏腑、肢体、器官和肌肉里面也有类似的排列组合。凡以智慧之眼探究这些纤维和其它奇事的人都会目瞪口呆,完全不知所措。然而,肉眼所见的事物极少,看不见的事物还要奇妙得多,因为它们在性质上更为内在。显而易见,该形式对应于天堂的形式,因为理解力和意愿在它里面并照着它进行运作。

事实上,正是照着这个形式,凡人所意愿的,都自动流入行为,凡人所思想的,都通过纤维从其初始传到末端,产生感觉。另外,这就是思维和意愿的形式,故也是聪明和智慧的形式。正是该形式对应于天堂的形式。由此可知,这种形式决定了天使的一切情感和思维如何延伸出去;只要天使处于这种形式,他们便享有聪明和智慧。从前文(78-86节)可以看出,天堂的这种形式来自主的神性人身。之所以讲述这些问题,是为了叫人们也知道,天堂的形式具有这样的性质:甚至就其总体而言,它也永远不可能完全为人所知,因而连天使都无法理解,如前所述。

天堂与地狱 #58

58.最后,必须说明

58.最后,必须说明的是,凡拥有天堂在自己里面的人,不仅在属于他的最大或总体事物上拥有它,还在最小或具体事物上拥有它;这些最小事物以一种形像重复最大事物。这一点出于以下事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爱,并且与其主导爱是一样的。这主导爱流入并排列细节,处处产生它自己的样式。在天堂,对主之爱是主导爱,因为在那里,爱主高于一切。因此,主在那里是全部事物中的全部,流入所有天使和每位天使,排列他们,给他们披上祂自己的样式,使凡祂所在之处都成为天堂。正因如此,一位天使就是一个最小形式的天堂,一个社群就是一个较大形式的天堂,所有社群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最大形式的天堂。主的神性构成天堂,祂是全部事物中的全部(参看7-12节)。

注:每个人的主导爱就在其生命的每一个事物中,因而在其思维和意愿的每一个事物中(6159, 7648, 8067, 8853节)。人与其生命的主导品质是一样的(987, 1040, 1568, 3570,6571, 6935, 6938, 8853-8858, 10076, 10109, 10110, 10284节)。当爱与信占据主导地位时,它们就在人之生命的一切细节中,尽管他对此一无所知(8854, 8864, 8865节)。

属天的奥秘 #1568

1568.“那地容不

1568.“那地容不下他们住在一起”表示属于内在属天事物的事物无法与以前的事物,也就是此处“罗得”所表示的事物在一起。这从以下考虑清楚可知:如前所述,“亚伯兰”代表主,在此代表祂的内在人;而“罗得”代表祂的外在人,在此代表将要与外在人分离的事物,内在事物无法与这些事物住在一起。外在人有许多事物是能与内在人住在一起的,如对良善的情感,以及由此而来的快乐和愉悦,因为这些快乐和愉悦是内在人的良善及其喜乐和幸福的结果;当这些是结果时,它们就完全对应起来,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属于内在人,并不属于外在人。众所周知,结果不是结果的产物,而是有效原因的产物。以仁爱为例:从脸上散发出来的仁爱不是由脸产生的,而是由里面的仁爱产生的,是仁爱如此控制或形成脸,并产生这种效果的。或以纯真为例,小孩子的纯真表现在他们的表情、举止和彼此的玩耍上;但这纯真本质上并不属于他们的表情或举止,而是属于通过他们的灵魂从主流入的纯真;因此,纯真的表现是结果;其它一切情形也是如此。
由此明显可知,外在人有许多事物是能与内在人同住和一致的。但它也有许多事物是不能与内在人同住或一致的;源于爱自己和爱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这种情况,因为由这些爱产生的一切事物都视自我和世界为目的。而属于爱主和爱邻的属天事物无法与这些事物一致,因为属天事物视主为目的,也视祂的国度,以及属于祂及其国度的一切为目的。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目的向外或向下看,而爱主和爱邻的目的向内或向上看。由此明显可知,它们如此不一致,以至于无法在一起。
要知道是什么产生了外在人与内在人的对应和一致,又是什么造成了不一致,只需反思占主导的目的,或也可说,占主导的爱;因为爱就是目的;凡被爱之物都被视为目的。这种反思将表明一个人的生命或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死后又是什么样,因为它来自目的,或也可说,来自他的主导爱;他的主导爱塑造了他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不是别的。与永生,也就是属灵和属天的生命(这就是永生)不一致的东西若在肉身生活期间没有被移除,在来世必须被移除。如果它们无法被移除,那么这人注定永远不幸福。
现在提及这些事,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外在人有与内在人一致的事物,也有不一致的事物;并且一致的事物无法与不一致的事物在一起;此外,外在人中一致的事物来自内在人,也就是通过内在人来自主;如洋溢着仁爱的脸,或仁爱的脸,又如小孩子的表情和举止中的纯真,如前所述。而不一致的事物则属于人和他的自我。由此可知这句话,即“那地容不下他们住在一起”表示什么。从内义上说,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主;既然主是主题,那么祂的一切样式和形像也是主题,即祂的国度、教会,以及祂的国度和教会里的每个人;正因如此,此处阐述了人里面的事物。在主凭自己的能力战胜邪恶,也就是魔鬼和地狱,从而在祂的人性或人身本质方面也变得属天,成为神性、耶和华之前,属于祂的这些事物就被视为与祂那时的状态有关。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