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32.前面(137节)已说明,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拥有一切能力,天使在接受来自主的神性真理的程度内拥有能力。不过,天使接受神性真理的程度取决于他们接受神性良善的程度,因为真理从良善拥有其一切能力,离了良善什么能力也没有。因此,良善也通过真理拥有其一切能力,离了真理什么能力也没有。能力源于这二者的结合。这同样适用于信和爱;事实上,无论说真理还是说信,意思都一样,因为信的一切事物就是真理。无论说良善还是说爱,意思也一样,因为爱的一切事物就是良善。我从以下事实得以见识天使从良善通过真理所拥有的大能:一个恶灵只是被天使看了一眼就昏厥了,看上去不像一个人,直到这个天使转移视线。天使两眼的注视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是因为天使的视线来自天堂之光,而天堂之光是神性真理(参看126-132节)。此外,眼睛与源于良善的真理相对应。
注:在天堂,一切能力都是源于良善的真理之能力,因而是源于爱的信之能力(3091, 3563, 6423, 8304, 9643, 10019, 10182节)。一切能力皆来自主,因为信的一切真理和爱的一切良善皆来自祂(9327, 9410节)。赋予彼得的钥匙就表示这种能力(6344节)。正是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拥有一切能力(6948, 8200节)。主的这种能力就是“坐在耶和华右手边”所表示的(3387, 4592, 4933, 7518, 7673, 8281, 9133节)。右表示能力(10019节)。眼睛与源于良善的真理相对应(4403-4421, 4523-4534, 6923节)。
四、天堂分为两个国度
20.天堂存在无限多样性,没有哪两个社群是完全相同的,天堂有总体、具体和细微的划分。总体划分是分成两个国度,具体划分是分成三层天堂,细微划分是分成无数社群。下面我们详加讨论。之所以说总体划分是分成国度,是因为天堂被称为“神的国”。
注:无限的多样性是存在的,无论哪里都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样事物(7236, 9002节);还有,天堂存在无限的多样性(684, 690,3744, 5598, 7236节);天堂里的多样性是良善的多样性(3744, 4005, 7236, 7833, 7836, 9002节);因此,天堂里的所有社群和一个社群里的所有天使都彼此不同(690, 3245, 3519,3804, 3986,4067,4149, 4263, 7236, 7833, 7836节);然而,他们却都凭来自主的爱合而为一(457, 3986节)。
3563.“说,声音是雅各的声音,手却是以扫的手”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理解力部分由在里面的真理构成,而意愿部分却由在外面的良善构成,因此它们具有一种颠倒的秩序。这从“声音”论及真理,“手”论及良善清楚可知。“声音”(译注:voice,准确译为嗓音,中文圣经都译为声音)论及真理,这从第1卷(219-220节)所引用的地方和经上说“声音是雅各的声音”清楚看出来,雅各代表属世真理,如前面各处所示。“手”之所以论及良善,是因为“手”表示权柄和能力(878, 3541节),权柄和能力的源头就是良善。真理所拥有的一切权柄和能力都来自良善,尽管它看似来自真理。这一点同样从经上说“手却是以扫的手”清楚看出来,而以扫代表属世良善,如前所示。这些事物具有一种颠倒的秩序,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按照秩序,属于意愿的良善应在里面,而属于理解力的真理应在外面。然而,如前所述(3548节),这些事是这样,几乎没有人能以任何容易理解的方式把它们解释清楚,因为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事。即便把它们解释得清清楚楚,若缺乏关于它们的知识,它们仍不会被人理解。尽管如此,仍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它是此处论述的主题。
出现在人里面的属世层的良善只来自一个源头,那就是内层良善,也就是理性层的良善。显然,属世良善没有其它源头;但从这一个流入之物决定了那一个里面的良善的性质,或说流注使得属世层中的良善就如属世层那样。既然属世层的良善只来自这一个源头,那么属世层的真理也来自这一个源头,因为良善在哪里,真理就在哪里。这两者若要成为某种事物,都必须存在。再者,流入之物决定了那里的真理的性质,或说进入真理的流注将这真理所拥有的性质赋予它。流注以这种方式进行:理性层的良善沿着两条路径流入属世层;它通过一条最短、因而直接的路径流入属世层的良善本身;然后继续通过属世层的良善流入那里的真理;这良善和这真理由以扫和他的野味来代表。此外,理性层的良善还经由一条不那么短的路径,即通过理性层的真理流入属世层,并通过该流注形成类似良善的某种事物;而事实上,这种事物是真理。
按照秩序,理性层的良善应直接流入属世层的良善,同时流入它的真理;也经由理性层的真理,因而间接流入属世层的良善,并以同样的方式既直接又间接地流入属世层的真理。在这种情况下,流注符合秩序。这就是存在于重生之人身上的流注。但如前所述,在他们重生之前还有一种不同的流注,即:理性层的良善不直接流入属世层的良善,而是经由理性层的真理间接流入它,因而在属世层呈现出类似良善的某种事物;但这种事物不是纯正的良善,因而也不是纯正的真理。相反,它是诸如凭经由理性层的真理而来的流注而从至内层的确拥有良善的某种事物;但再也没有更多东西了。因此,良善也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那里,也就是说,表面上像“以扫”所代表的良善,但里面却像“雅各”所代表的真理。由于这不符合秩序,所以才说具有一种颠倒的秩序。然而,考虑到人无法以其它任何方式重生,这也符合秩序。
我意识到,这些事即便说得清清楚楚,因而能被那些知道这些事存在的人清晰地感知到,但对那些不知道何为流注的人来说,它们仍是模糊的;对那些不知道理性层与属世层截然不同的人来说,更是模糊;对那些对良善和真理没有任何清晰观念的人来说,还要更模糊。至于在重生之前的状态下,属世良善和属世真理是何性质,这仅从那时的情感就能明显看出来。当一个人渴慕真理不是以生活为目的,而是为了其它目的,如为了他可以变得有学问,并且是出于某种超越别人的情感,或某种孩子般的嫉妒情感,以及某种荣耀的情感而变得有学问时,属世层的良善和属世层的真理就具有诸如此处雅各所代表的那种秩序。因此,这两者相对于彼此都处于一种颠倒的秩序;也就是说,良善所属的意愿在外面,而真理所属的理解力在里面。
但在重生之后的状态下,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渴慕真理不仅为了生活的目的,更因为他渴望构成这生活的良善本身。之前的情感,即超越、孩子般嫉妒和荣耀的情感,现在都逃离了,以至于可以说似乎被驱散了。这时,属于意愿的良善在里面,而属于理解力的真理在外面;然而,真理仍与良善行如一体,因为它源于良善。这种秩序才是真正的秩序;前一种秩序也倾向于形成这种秩序,因为那时在外面的意愿允许有助于重生的许多事物进入,就像一块海绵,既吸收清水,也吸收浑水;因此,它也允许原本要弃绝的那类事物进入。事实上,这些事物充当手段,也为形成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观念,以及其它功用而服务。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