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天堂与地狱 #25

25.在主的属天国度

25.在主的属天国度的天使因更内在地接受主的神性,故在智慧和荣耀上远远胜过在其属灵国度的天使;因为他们处于对主之爱,因而离主更近,与祂的结合也更紧密。这些天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已经并继续立刻将神性真理融入自己的生活,而不像属灵天使那样先将它们储存在记忆和思维中。因此,他们拥有写在他们心上的神性真理,并能感知它们,可以说在自己里面看到它们;也从不推理它们是否真实。他们正如耶利米书所描述的那样:

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头脑里,写在他们心上。他们各人不再教导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耶和华,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耶利米书31:33-34)

在以赛亚书(54:13),他们被视为领受耶和华教训的人。“领受耶和华教训的”是那些被主教训的人,主自己在约翰福音(6:45-46)教导过这一点。

注:属天天使在智慧上远远胜过属灵天使(2718, 9995节)。属天天使和属灵天使之间区别的性质(2088, 2669, 2708, 2715, 3235, 3240, 4788, 7068, 8521, 9277, 10295节)。属天天使之所以不推理信之真理,是因为他们在自己里面领受它们;而属灵天使则推理它们是否真实(202, 337, 597, 607, 784, 1121, 1384, 1898, 1919, 3246, 4448, 7680, 7877, 8780, 9277, 10786节)。

属天的奥秘 #1906

1906.“亚伯兰在

1906.“亚伯兰在迦南地住了十年之后”表示主给自己所获得并且这种理性被孕育所藉由的良善和源于这良善的真理之余剩。这从“十”的含义清楚可知,“十”是指余剩,如前所述(576节)。至于余剩是什么,这在前面已经阐述和说明(468, 530, 560, 561,660,661, 798, 1050节),即:它们都是对良善和真理的情感的状态;从人的童年初期开始,直到他生命的结束,主将这些状态作为礼物赐给他。它们被储存在他里面以备他死后生活所用,因为在来世,他生命的所有状态都会一一返回,那时他通过主所赐予他的良善和真理的状态而经历调和。因此,一个人活在肉身时所接受的余剩,也就是他所获得的良善和真理越多,他其余的状态返回时似乎越快乐、越美丽。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谁都能清楚看出事情真的是这样。当一个人出生时,他凭自己没有丝毫良善,而是完全被遗传之恶玷污。一切良善,如他对父母、保姆和玩伴的爱,都是流入的,这种流注来自纯真。这些就是从主通过纯真和平安的天堂,也就是至内层天堂流入的事物,这就是人在很小的时候充满它们的方式。
后来,当他长大时,这种小孩子的良善、纯真和平安的状态就一点一点地褪去;他越是融入这个世界,就越进入世界的感官享受和快乐,从而越陷入邪恶;并且儿童早期的天堂事物或良善在同等程度上开始消退。然而,它们仍留在人身上;这些状态会调和他后来给自己所披上或获得的状态。没有它们,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恶欲或邪恶的状态若不通过对良善的情感状态被调和,将比任何动物的邪恶都更残暴、更可怕。被称为余剩的,就是这些良善的状态;主在人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将这些余剩作为礼物赐给他,并植入他的自然禀性。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还被赐予新的状态;但这些状态与说是良善的状态,不如说是真理的状态,因为随着逐渐长大,他吸收真理,这些真理以同样的方式被储存在他的内层人里面。凭借这些余剩,也就是由来自主的属灵事物的流注所生的真理的余剩,人拥有思考的能力,也有理解何为文明道德生活的良善和真理,以及接受属灵真理,也就是信之真理的能力。然而,他若不凭借童年早期接受的良善的余剩,就没有做到这一切的能力。人完全没有意识到余剩的存在,不知道它们就储存在人里面,在他的内层理性心智中,因为他以为任何东西都不是从他外面进来的;相反,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到来的,或天生就在他里面,是他与生俱来的;因此,当他还是个婴孩时,这一切就都存在于他里面了;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圣言在许多地方论到余剩,它们表示人变成一个人所藉由的那些状态,唯独主作工。
然而,主的余剩是祂为自己所获得的一切神性状态,祂用这些状态将人身或人性本质与神性本质合一。属于主的余剩决不能与属于人的余剩相提并论,因为后者不是神性,而是人性。属于主的余剩就是“亚伯兰在迦南地住了十年”所表示的。当天使听到圣言时,他们不知道数字“十”是什么;但世人一提到十,他们马上想到余剩,因为在圣言中,“十”和“十分之一”表示余剩,这从前面的说明(576, 1738节)清楚看出来。当天使感知到“亚伯兰在迦南地住了十年”时,他们就会想到主,同时想到主在世时拥有的余剩所表示的无数事物。

属天的奥秘 #2708

2708.“住在旷野

2708.“住在旷野”表示相对模糊的东西。这从“住”和“旷野”的含义清楚可知:“住”是指生活(参看2451节);“旷野”是指拥有少量生命的东西(参看1927节),在此是指相对模糊的东西。相对模糊的东西是指相对于属天教会状态的属灵教会的状态,或相对于属天人状态的属灵人的状态。属天人处于对良善的情感,属灵人处于对真理的情感;属天人拥有感知,而属灵人拥有良心的指示;主向属天人显为一轮太阳,向属灵人显为一轮月亮(1521, 1530, 1531, 2495节)。前者从主所获得的光使他们既能用眼睛看见,又能感知到来自主的良善和真理,这光就像白天的日光。而后者从主所获得的光则像夜间的月光;因此,与属天人相比,这些人住在模糊中。原因在于,属天人处于对主之爱,因而处于主的生命本身;而属灵人处于对邻之仁和信,因而虽处于主的生命,但却是以一种更模糊的方式处于其中。这一切解释了为何属天人从不推理信或信之真理;由于良善赋予他们对真理的一种直觉或感知,所以他们只说“是的”。而属灵人则谈论并推理信之真理,因为真理赋予他们对良善的一种良心。另一个原因是,对属天人来说,爱之良善已经被植入其心智的意愿部分,人的主要生命就住在意愿部分;但对属灵人来说,爱之良善则被植入其理解力部分,人的次要生命就住在理解力部分。这就是为何与属天人相比,属灵人住在模糊中(参看81, 202, 337, 765, 784, 895, 1114-1125, 1155, 1577, 1824, 2048, 2088, 2227, 2454, 2507节)。这种相对模糊在此被称为“旷野”。
在圣言中,“旷野”既表示人烟稀少、几乎没有耕作之地,也表示完全无人居住和耕作之地,因而具有双重意义。当表示人烟稀少、几乎没有耕作之地,也就是有少量居所、羊圈、牧场和水的地方时,它表示与其他物或人相比,拥有少量生命和光明的物或人,如与属天之物或人相比,属灵之物或人的情形。但当表示完全无人居住和耕作之地,也就是没有居所、羊圈、牧场和水的地方时,它表示那些在良善上经历荒废,在真理上经历荒凉的人,或说那些被剥夺了良善和洁除了真理的人。
“旷野”表示与其它地方相比,人烟稀少、几乎没有耕作之地,或有少量居所、羊圈、牧场和水的地方,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以赛亚书:
下海的和海中所有的,众海岛和其上的居民,都当向耶和华唱新歌,从地极赞美祂。愿旷野及其城邑,并基达人居住的村庄,都当扬声。愿磐石上的居民歌唱,愿他们从山顶上欢呼。(以赛亚书42:10-11)
以西结书:
我必与他们立平安的约,使邪恶的野兽从地上灭绝,他们就必在旷野中安居,在林中安眠;我必使他们与我山冈周围的地方成为祝福;田野的树必结果,地也必增产。(以西结书34:25-27)
这论及属灵人。何西阿书:
我必领她到旷野,和她谈心;从那里我必赐给她葡萄园。(何西阿书2:14-15)
这论及真理的荒凉和随之而来的安慰。诗篇:
旷野的羊圈滴雨,小山以欢乐束腰;草场以羊群为衣,山谷也盖满了五谷。(诗篇65:12-13)
以赛亚书:
我要使旷野变为水池,使干地变为水泉。我要在旷野种上什亭的香柏树、桃金娘和橄榄树;我要把杉树放在旷野;好叫人们看见、知道、思想、明白,这是耶和华的手所做的,是以色列的圣者造了它。(以赛亚书41:18-20)
这论及那些没有真理的知识之人,也就是外邦人的重生,还论及那些经历了荒凉之人的光照和教导;“旷野”就论及这些人;“香柏树、桃金娘和橄榄树”表示内层人的真理和良善;“杉树”表示外层人的真理和良善。诗篇:
耶和华使江河变为旷野,叫水泉变为干地;祂使旷野变为水池,叫旱地变为水泉。(诗篇107:33, 35)
此处意思也一样。以赛亚书:
旷野和干旱之地必因它们欢喜,沙漠也必快乐,又像玫瑰开花。必开花繁盛;在旷野必有水喷出,在沙漠必有溪河涌流。(以赛亚书35:1-2, 6)
同一先知书:
你必像浇灌的园子,又像水流不绝的水泉;那些出于你的人,必重建远古的旷野。(以赛亚书58:11-12)
同一先知书:
等到灵从高处浇灌我们,旷野就变为迦密,迦密算为森林;公平要居于旷野,公义要住在迦密。(以赛亚书32:15-16)
这论及属灵教会,尽管有人居住和耕作,但与属天教会相比,属灵教会仍被称为“旷野”,因为经上说:“公平要居于旷野,公义要住在迦密。”从刚才引用的经文明显可知,“旷野”表示与其它状态相比,一种模糊的状态,因为它不仅被描述为“旷野”,还被描述为“森林”;这种模糊的状态在耶利米书是非常明显的:
这世代的人哪,你们要看明耶和华的话。我岂向以色列作旷野呢?或作黑暗之地呢?(耶利米书2:31)
从圣言也能清楚看出,“旷野”表示根本无人居住和耕作,也就是根本没有居所、羊圈、牧场和水的地方,因而表示那些在良善上经历荒废,在真理上经历荒凉的人,或说那些被剥夺了良善和洁除了真理的人。这种“旷野”具有双重意义,也就是说,论及那些以后被改造的人和那些不能被改造的人。论到那些以后被改造的人,如此处夏甲和她的儿子,我们在耶利米书读到:
耶和华如此说,我记得你,你幼年的仁慈,你在旷野,在未曾耕种之地跟随我。(耶利米书2:2)
这论及耶路撒冷,它在此表示属灵的古教会。摩西五经:
耶和华的份是祂的百姓,雅各是祂的产业线;祂在旷野之地,在荒废吼叫的旷野遇见他;就环绕他,使他明白,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仁。(申命记32:9-10)
诗篇:
他们在旷野,在孤寂的路上漂流,找不到可居住的城邑。(诗篇107:4)
这论及那些经历了真理的荒凉,正在被改造的人。以西结书:
我必带你们到万民的旷野,我怎样在埃及地的旷野审判你们的列祖,也必照样在那里审判你们。(以西结书20:35-36)
这同样论及那些正在被改造之人的荒废和荒凉,或剥夺和洁除。
以色列人在旷野的旅程和漂流只代表那些拥有信仰的人在改造之前的荒废和荒凉,因而代表他们的试探,因为当人们经历属灵的试探时,他们就会经历荒废和荒凉,这也可从以下经文清楚看出来,摩西五经:
在旷野,耶和华在你们所行的一切路上背着你们,如同人背自己的儿子一样,直到你们到达这地方。(申命记1:31)
另一处:
你也要记得耶和华你的神在旷野一路引导你这四十年,是要苦炼你、试探你,要知道你心内如何,是否愿意遵守祂的诫命。祂苦炼你,任你饥饿,将你所不认识、你列祖也不认识的吗哪赐给你吃,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人活着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命记8:2-3)
又:
不要忘记耶和华引你经过那大而可怕的旷野,那里有大蛇、火蛇和蝎子;有干渴无水之地;祂曾为你使水从坚硬的磐石中流出来;又在旷野将你列祖所不认识的吗哪喂养你,是要苦炼你、试验你,使你终究得好处。(申命记8:15-16)
此处“旷野”表示荒废和荒凉,或被剥夺和洁除,如那些经历试探的人所遇到的。他们在旷野四十年的旅程和漂流描述了教会争战时的一切状态,即:它靠自己时是如何失败的,靠主时是如何得胜的。
另外,约翰所描述的“逃到旷野的妇人”实际上表示教会所经历的试探。论到她,约翰是这么说的:
那生了一个男孩的妇人就逃到旷野,在那里有神给她预备的地方;于是有大鹰的两个翅膀赐给妇人,叫她能飞到旷野,到自己的地方;蛇就在妇人后面,从口中吐出水来,像河一样,要使她被河流冲去。地却帮助妇人,地开了口,吞了龙从口中吐出来的河。(启示录12:6, 14-16)
“旷野”可论及完全荒废的教会,和那些在良善和真理上完全荒废,或说完全被剥夺良善和真理,不能改造的人,这一点可见于以赛亚书:
我使江河变为旷野,其中的鱼因无水腥臭,干渴而死;我使诸天以黑暗为衣服。(以赛亚书50:2-3)
同一先知书:
你的圣城变为旷野,锡安变为旷野,耶路撒冷成为废墟。(以赛亚书64:10)
耶利米书:
我观看,看哪,迦密成为旷野,它的一切城邑在耶和华面前都被拆毁。(耶利米书4:26)
同一先知书:
许多牧人毁坏我的葡萄园,践踏我的份,使我美好的份变为荒凉的旷野。他们使它成为荒凉之处,它既荒凉,便向我哀伤;全地变得荒凉,因无人把它放在心上。毁坏者来到旷野中一切的山坡上。(耶利米书12:10-12)
约珥书:
火吞灭了旷野的羊圈,火焰烧尽了田野所有的树木。溪水干涸,火吞灭了旷野的羊圈。(约珥书1:19-20)
以赛亚书:
他使世界如同旷野,翻毁它的城邑。(以赛亚书14:17)
这论及路西弗。同一先知书:
论海之旷野的预言。它从旷野,从可怕之地而来,好像南方的旋风。(以赛亚书21:1等)
“海之旷野”表示被记忆知识或事实和基于它们的推理荒废的真理。
这一切例子表明以下论及施洗约翰的经文表示什么:
这就是以赛亚所说的,在旷野有人声呼喊,预备主的道,修直祂的路。(马太福音3:3; 马可福音1:3; 路加福音3:4; 约翰福音1:23; 以赛亚书40:3)
这些话的意思是:那时,教会彻底荒废,以至于不再有任何良善或真理。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很明显地看出来:那时,没有人知道人有任何内在事物,或圣言有任何内在事物,因而没有人知道弥赛亚或基督要来永远拯救他们。这些话还表明以下经文表示什么,即:约翰在旷野,直到他显明给以色列的日子(路加福音1:80);他在犹太的旷野传道(马太福音3:1等);他在旷野施洗(马可福音1:4);他如此行也代表教会的状态。从“旷野”的含义也可以看出为何主经常退到旷野(如马太福音4:1; 15:32-39; 马可福音1:12-13, 35-40, 45; 6:31-36; 路加福音4:1; 5:16; 9:10等; 约翰福音11:54)。从“山”的含义也明显看出为何主退到山上(如马太福音14:23; 15:29-31; 17:1等; 28:16-17; 马可福音3:13-14; 6:46; 9:2-9; 路加福音6:12-13; 9:28; 约翰福音6:15)。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