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6.我们说过,属天天使拥有胜过其他人的智慧和荣耀,因为他们已经并继续立刻将神性真理融入自己的生活。事实上,他们一听闻神性真理,便意愿并践行它们,而不是将它们储存在记忆中,然后考虑它们是否真实。他们凭来自主的流注立刻就知道所听闻的真理是否真实,因为主直接流入人的意愿,但间接经由他的意愿流入他的思维。或也可说,主直接流入良善,但间接经由良善流入真理。凡属于意愿和由此而来的行为的,都被称为良善;而凡属于记忆和由此而来的思维的,都被称为真理。此外,一切真理一旦进入意愿,就会变成良善,并被植入爱;但只要停留在记忆和由此而来的思维中,就变不成良善,不会存活,也不会被归于人。因为人之为人,凭的是他的意愿和由此而来的理解力,而非其脱离意愿的理解力。
注:主流入良善,并经由良善流入真理,而不是反过来;因此,主流入意愿,并经由意愿流入理解力,而不是反过来(5482, 5649, 6027, 8685, 8701, 10153节)。人的意愿就是其生命的真正存在,是爱之良善的容器;而他的理解力则是由此而来的其生命的外在显现,是信之真理与良善的容器(3619, 5002, 9282节)。因此,意愿的生命是人的主要生命,理解力的生命由此发出(585, 590, 3619, 7342, 8885, 9282, 10076, 10109, 10110节)。凡被意愿所接受的,都会进入生命,并被归于人(3161, 9386, 9393节)。人凭他的意愿和由此而来的理解力而为人(8911, 9069, 9071, 10076, 10109, 10110节)。此外,凡正确意愿和理解的人都会受到他人的爱戴和珍视;而凡正确理解却不正确意愿的人都会遭到弃绝和鄙视(8911, 10076节)。另外,死后,人仍保持他的意愿和由此而来的理解力一直以来的样子;那时,属于理解力,但不属于意愿的事物就会消失,因为它们不在此人里面(9069, 9071, 9282, 9386, 10153节)。
5949.“因为埃及全地的美物都是你们的”表对他们来说,属世心智中最重要的东西。这从“埃及地”的含义清楚可知,“埃及地”是指属世心智(参看5276, 5278, 5280, 5288, 5301节);“埃及全地的美物”表示最重要的东西。这些话还表示,如果关心的是本质,而不是工具,他们就会有大量工具。例如,如果关心真理,他们就会有大量记忆知识,就是“埃及地的美物”。同样,如果关心良善,他们就会有大量真理。记忆知识,以及真理也需关心,但他们必须视良善为目的。人若将眼睛放在为目的的良善上,就会看见从它所出来的事物上,也就是说,对源于它的事物有一种觉知;这种觉知绝无可能存在,除非良善为目的,也就是说,除非它在每一个事物中,无一例外,都掌权。
这就像身体与灵魂。人当然可以关心自己的身体,要让它吃饱、穿暖,享受世间的快乐。然而,他关心这一切当为了灵魂,而非为了身体;也就是说,他应当关心的是,他的灵魂能在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以一种和谐和适当的方式行动,以便作为其器官的身体能完全顺从它。因此,灵魂必是目的。然而,灵魂必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个居间目的。因为一个人必须关心自己的灵魂,不是为了灵魂自己,而是为了它在两个世界所发挥的功用或所履行的服务。当一个人以这些功用或服务为目的时,他便以主为他的目的;因为主使他适合或胜任这些功用或服务,并安排这些功用或服务本身。
由于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叫以某种东西为目的,故这一点也必须予以说明。以某种东西为目的就是爱它胜过一切;因为人所爱的东西,他便以之为目的。一个人以之为目的的东西很容易被辨认出来,因为它在此人的每一个部分中掌权。因此,它不断存在,甚至在他觉得根本思想它的那些时候;因为它居于内,并构成他的内在生命,因而秘密掌管他的每一个部分。以发自内心孝敬父母的人为例,这种孝敬就存在于他们在场时他所作出的每一个行为,和他们不在场时他对他们所思想的东西中。从他的举止和言语也能明显发觉这种孝敬。发自内心敬畏神的人也是如此。这种敬畏就存在于他的一切思维、言语和行为中,因为它就包含在它们里面。甚至当它似乎不存在时,如当他忙于与这种敬畏相去甚远的事务时,它也在那里;因为它处处,因而在一切细节中都掌权。在人里面掌权的东西在来世是清晰可见的,因为从他发出的整个生命气场就源于它。
由此可见当如何理解神必须被保持在人眼前这句话。倒不是说他必须一直思想祂,而是说对祂的敬畏或爱必须在他里面处处掌权;在这种情况下,神便在一切细节中被保持在他眼前。当是这种情况时,此人就不会去想、说或做违背祂、不讨祂喜欢的事;否则,在他里面处处掌权,并藏在他里面的东西就会出来警告他。
10153.“我要住在以色列人中间”表在天堂和教会中,主的同在,以及祂经由良善而来的流注。这从“住”的含义和“以色列人”的代表清楚可知。“住”当论及主时,是指同在和流入;之所以是指祂通过神性良善而如此行,是因为“住”论及良善(参看2268, 2451, 2712, 3613, 8269, 8309节),这就是为何经上还说“中间”,因为“中间”表示至内在之物,至内在之物就是良善(关于“中间”的这层含义,可参看2940, 5897, 6084, 6103节)。“以色列人”是指教会(参看9340节)。
“住在中间”当论及主时,之所以表示祂的同在和经由神性良善而来的流注,是因为主在人从祂所获得的良善中流入此人并与他同在。良善构成这个人自己,或说此人真正的自我,因为每个人的品性都取决于他的良善。良善要理解为爱,因为凡被爱之物都被称为良善。凡观察别人的人都知道,爱或良善构成这个人;因为当观察别人时,他通过别人的爱而把这个人引向凡他所愿意的任何地方,以至于这个别人在受他的爱支配时,就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凡与他的爱不一致的理由对他来说什么都不是,而与他的爱一致的理由则是一切。
事实就是这样,这一点在来世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来世,所有灵人都能凭他们的爱被认出来,当受这些爱支配时,他们无法做出违背它们的任何事,因为违背它们行事,就是违背他们自己行事。因此,他们是自己的爱的化身或形式,天堂里的人是天堂之爱和仁的化身或形式,美丽得无法形容;而地狱里的人则是他们自己的爱的化身或形式,这些爱是对自我和世界的爱,所以他们也是仇恨和报复的化身或形式,因而是怪物,可怕到无法形容。
因此,由于一个人的爱如何,整个人就如何,所以显而易见,主不可能与一个陷入恶爱的人同在,只能与一个处于善爱的人同在,因而在他的良善里面。人们以为主存在于被称为信之真理的真理中;但祂并不存在于没有良善的真理里面。相反,在良善存在的地方,主通过这良善而存在于真理里面;并且祂在真理通向良善的程度和它从良善发出的程度内而存在于真理里面。没有良善的真理不能说在一个人里面,它只是在他的记忆中,作为记忆知识住在那里,而这记忆知识在成为此人生活的一部分之前,不会进入这个人,并形成他的一部分。当这个人热爱记忆知识,并出于热爱而照之生活时,它就变成他生命的一部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主就与他同住,如祂自己在约翰福音中所教导的那样:
有了我的诫命又遵守的,那人是爱我的,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自己,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在他那里作我们的住所。(约翰福音14:21, 23)
“显现自己”表示用来自圣言的信之真理进行光照;“到他那里去”表示同在,“在他那里作住所”表示住在他的良善里面。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