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6.我们说过,属天天使拥有胜过其他人的智慧和荣耀,因为他们已经并继续立刻将神性真理融入自己的生活。事实上,他们一听闻神性真理,便意愿并践行它们,而不是将它们储存在记忆中,然后考虑它们是否真实。他们凭来自主的流注立刻就知道所听闻的真理是否真实,因为主直接流入人的意愿,但间接经由他的意愿流入他的思维。或也可说,主直接流入良善,但间接经由良善流入真理。凡属于意愿和由此而来的行为的,都被称为良善;而凡属于记忆和由此而来的思维的,都被称为真理。此外,一切真理一旦进入意愿,就会变成良善,并被植入爱;但只要停留在记忆和由此而来的思维中,就变不成良善,不会存活,也不会被归于人。因为人之为人,凭的是他的意愿和由此而来的理解力,而非其脱离意愿的理解力。
注:主流入良善,并经由良善流入真理,而不是反过来;因此,主流入意愿,并经由意愿流入理解力,而不是反过来(5482, 5649, 6027, 8685, 8701, 10153节)。人的意愿就是其生命的真正存在,是爱之良善的容器;而他的理解力则是由此而来的其生命的外在显现,是信之真理与良善的容器(3619, 5002, 9282节)。因此,意愿的生命是人的主要生命,理解力的生命由此发出(585, 590, 3619, 7342, 8885, 9282, 10076, 10109, 10110节)。凡被意愿所接受的,都会进入生命,并被归于人(3161, 9386, 9393节)。人凭他的意愿和由此而来的理解力而为人(8911, 9069, 9071, 10076, 10109, 10110节)。此外,凡正确意愿和理解的人都会受到他人的爱戴和珍视;而凡正确理解却不正确意愿的人都会遭到弃绝和鄙视(8911, 10076节)。另外,死后,人仍保持他的意愿和由此而来的理解力一直以来的样子;那时,属于理解力,但不属于意愿的事物就会消失,因为它们不在此人里面(9069, 9071, 9282, 9386, 10153节)。
6442.“早晨抓取,吞食掳物”表当主同在时,这种救拔就会实现。这从“早晨”和“吞食掳物”清楚可知:“早晨”在至高意义上是指主(参看2405, 2780节),因此他“早晨抓取”表示当主同在时,就会有对善人的这种搭救和救拔;“吞食掳物”是指将祂所搭救和救拔的那些人归于祂自己。“吞食”表示归于自己并与自己结合(参看3168, 3513e, 3596, 5643节);“掳物”表示那些被搭救和救拔的人,这是显而易见的。在圣言中,“抓取”、“猎取”、“掠夺”(spoil)、“掳掠”(plunder)论及主是由于祂对善人的搭救和救拔。这一点从前面关于犹大的阐述(49:9)明显看出来:“犹大是个狮子的幼崽;我儿啊,你捕获了猎物便上去”,以此表示脱离地狱的救拔经由属天之物从主而来(6368节)。这一点也可从圣言中的其它经文清楚看出来,如以赛亚书:
耶和华的吼叫像狮子的吼叫,祂咆哮,像少壮狮子,咆哮抓取猎物,无人救回它。(以赛亚书5:29)
又:
狮子和少壮狮子护食咆哮,如此,耶和华也必降临在锡安山上争战。(以赛亚书31:4)
耶利米书:
到那日我必拯救你,我定要搭救你;你却要以自己的性命(或灵魂)为掠物,因你信靠我。(耶利米书39:17, 18)
西番雅书:
耶和华说,你们要等候我,直到我兴起掳掠的日子。(西番雅书3:8)
以赛亚书:
我必为祂在许多人中分配,使祂与强盛的均分掳物。(以赛亚书53:12)
整个这一章都在论述主。
“吞食掳物或猎物”是指将被邪恶抓取的良善归于自己,这一点从摩西五经中巴兰的预言明显看出来:
看哪,这民起来仿佛老狮,挺身好像少壮狮子,未曾吃猎物,决不安歇。(民数记23:24)
由此明显可知,“猎物”、“掠物或掳物”、“掳掠”表示主对善人的搭救和救拔。之所以说进行搭救和救拔的,是“便雅悯”所代表的真理,是因为能力是真理的一个属性(3091, 4931节),尽管它从良善获得这种能力(6344, 6423节)。
7342.“也不把这事放在心上”表出于意愿的抵制和由此产生的固执。这从“不将某事放在心上”的含义清楚可知,“不将某事放在心上”是指不注意;由于在恶人当中,不注意神性事物是由出于意愿的抵制导致的,所以这句话表示这一点;并且“不把它放在心上”含有和“坚硬”一样的意思,故也表示固执,如前所述(7272, 7300, 7338节)。至于出于意愿的抵制,要知道,意愿才是那主宰人的。有些人以为主宰人的,是理解力;但理解力并不主宰人,除非意愿有同样的倾向。理解力与意愿是一致的,因为就本身而言,理解力无非是意愿所取的外在形式。此处提到的“意愿”表示人的爱之情感,因为人的爱之情感不是别的。主宰人的,就是这种情感,因为爱之情感就是他的生命。如果人的情感是爱自己爱世界的情感,那么他的整个生命就是这种情感。他也不会抵制它,因为这样做就是抵制他自己的生命。真理的原则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印象;这些爱的情感若已占据主导地位,就会把真理拉到自己这一边,并歪曲它;如果真理不完全支持它,就会弃绝真理。这解释了为何信所教导的真理原则对人没有任何作用,除非主把属灵之爱,也就是对邻之爱的情感灌输进来。人在何等程度上接受这种情感,也在何等程度上接受信之真理。构成新意愿的,就是这种爱的情感。由此可见,如果意愿有抵制,人永远不会把任何真理放在心上。正因如此,地狱里的人因对他们里面的邪恶拥有一种情感或欲望,所以无法接受信之真理,从而无法得以纠正。也正因如此,恶人会尽可能地歪曲信之真理。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