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天堂与地狱 #267

267.天使之所以能

267.天使之所以能接受这种智慧,是因为他们的内层是敞开的;和任何完美一样,智慧也随着向内层移动,因而照着内层被打开的程度增长。每位天使里面都有对应于三层天堂的生命的三个层级(参看29-40节)。第一层被打开的人住在第一层或最外层天堂;第二层被打开的人住在第二层或中间层天堂;第三层被打开的人住在第三层或至内层天堂。在天堂,天使的智慧与这些层级是一致的。所以,至内层天堂的天使智慧大大超越中间层天堂的天使智慧,中间层天堂的天使智慧又大大超越最外层天堂的天使智慧(参看209-210节;至于何为层级,参看38节)。之所以有这种不同,是因为处于较高层级的事物是细节,处于较低层级的事物是总体,总体包括细节。拿细节与总体相比较,如同拿千万或无数与一相比较。高层天堂的天使智慧与低层天堂的天使智慧相比较也是如此。而低层天堂的天使智慧以同样的方式超越世人的智慧,因为世人处于肉体状态和属于肉体感官的事物,人的肉体感官属于最低层级。这清楚表明那些出于感官事物思考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感官人拥有哪种智慧,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智慧,只有知识。但思维被提升超越感官事物的人,尤其那些内层被打开,甚至进入天堂之光的人则不然。

注:人越从外在事物向内在事物被提升,就越进入光明,也就是进入聪明(6183, 6313节)。这种提升实实在在发生(7816, 10330节)。从外在事物提升至内在事物就像从迷雾提升至光明(4598节)。人里面的外在事物离神性更远,故相对模糊(6451节),同样相对混乱(996, 3855节)。内在事物更为完美,因为它们离神性更近(5146—5147节)。内在事物中成千上万的事物在外在事物中看似一个总体事物(5707节)。因此,思维和感知越内在,它们就越清晰(5920节)。感官层是人生命的最表层,粘附并居于人的肉体部分(5077, 5767, 9212, 9216, 9331, 9730节)。基于肉体感官判断一切事物并得出一切结论,除了亲眼所见、亲手所摸的事物外什么也不信的人就被称为感官人(5094, 7693节)。这种人基于外层思考,而不是在自己里面深入思考(5089, 5094, 6564, 7693节)。他的内层被如此关闭,以致他在那里看不见属灵真理的任何元素(6564, 6844—6845节)。简言之,他处于粗糙的属世之光,因而感知不到由天堂之光所产生的任何事物(6201, 6310, 6564, 6598, 6612, 6614, 6622, 6624, 6844—6845节)。他从内在对抗天堂和教会的事物(6201, 6316, 6844—6845, 6948—6949节)。确认反对教会真理的学者就会变成这样子(6316节)。感官人比其他人更狡猾、恶毒(7693, 10236节)。他们推理起来敏锐、巧妙,但都基于肉体记忆,他们将一切聪明都置于肉体记忆(195—196, 5700, 10236节)。然而,他们的推理都是基于感官幻觉(5084, 6948—6949, 7693节)。

属天的奥秘 #3691

3691.“往哈兰去

3691.“往哈兰去”表示那个层级的良善和真理。这从“哈兰”的含义清楚可知:“哈兰”是指外在的良善和真理,因为“哈兰”表示外在之物,住在那里的“拉班”表示良善和真理;因此,“哈兰”在此表示外在的良善和真理。这就是“哈兰”的含义(参看1430, 3612节)。由此可知,“雅各走出别是巴,往哈兰去”在内义上表示他前往离神性教义事物更远的位置,从而转向外在的良善和真理。
之所以说“那个层级的良善和真理”,是因为良善和真理照着不同层级而彼此完全不同。内层良善和真理处于较高层级,外层良善和真理处于较低层级。处于较高层级的,是理性层的良善和真理;处于较低层级的,是属世层的良善和真理;处于最低层级的,是身体的感官良善和真理。内层或较高层级的良善和真理流入外层或较低层级的良善和真理,并在其中呈现出它们自己的一个形像,几乎就像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将自己呈现在面部表情及其变化上。由此明显可知,内层良善和真理与外层良善和真理完全分离,或也可说,处于较高层级的良善和真理与处于较低层级的良善和真理完全分离,并且如此分离,以至于内层或处于较高层级的良善和真理能完全脱离外层或处于较低层级的良善和真理而存在。凡对层级没有一个清晰概念的人,都无法对内层和外层的良善拥有一个清晰概念,也无法明白人的灵魂或灵与身体彼此是什么关系,或在来世,众天堂彼此是什么关系。
众所周知,天堂分为三层,一层比一层更内在,第三层天堂是至内在的。这三层天堂照着层级而彼此完全不同。至内层或第三层天堂的居民离主最近;内层或第二层天堂的居民离得较远;外层或第一层天堂的居民离得更远。这些天堂之间的联系只能像是人的至内层与外层之间的那种联系,因为一个处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人就是一个微型天堂,在形像上对应于这三层天堂。另外,他照着三个类似层级接受从主那里经由三层天堂而出的良善和真理的流注。这些层级彼此的关系是什么样,可从前面引用的两个例子(3688, 3690节)清楚看出来。
那些处于对主的真爱,以至于对这爱有感知的人处于良善和真理的较高层级,在至内层或第三层天堂,因而离主更近,被称为属天天使。那些处于对邻之仁,以至于对这仁有感知,但对对主之爱不怎么有感知的人处于良善和真理的较低层级,在内层或第二层天堂,因而离主较远,被称为属灵天使。然而,那些仅出于对真理的情感而处于对邻之仁,以至于若不出于他们拥有情感的真理,就对对邻之仁本身没有感知的人处于良善和真理的还要更低的层级,在外层或第一层天堂,因而离主还要更远,被称为善灵。
由此可在某种程度上明显可知这些层级彼此是什么关系,即:那些处于较高层级的事物以一种形像将自己呈现在那些处于相邻的较低层级的事物中。对主之爱包含主的最近形像;该形像被称为样式,所以那些处于对主之爱本身的人被称为祂的“样式”。仁爱也包含主的一个形像(只是更远),因为主存在于真正的仁爱里面;所以那些处于这种仁爱的人被称为祂的“形像”(50, 51, 1013节)。而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并因此处于某种对邻之仁的人也是主的形像,只是还要更远。这三层天堂分为这些层级,主照着这些层级以神性良善和真理,因而以智慧和聪明,连同天上的快乐和幸福而流入。

属天的奥秘 #6948

6948.“耶和华说

6948.“耶和华说,把它丢在地上。他一丢在地上”表主的神性属世层的能力进入感官层的流注。这从“杖”、“丢”和“地”的含义清楚可知:“杖”是指属世层中的能力,当论及主时,是指从祂的神性属世层发出的能力,如刚才所述(6947节);“丢”或“放出”是指发出,因而是指流注;“地”是指人心智的外在部分,或说人的外在(82, 913, 1411, 1733节),在此是指心智的感官和肉体层,也就是最外层,因为杖变成了一条蛇,而“蛇”表示人心智的感官和肉体层,或感官肉体人。
  主的神性能力在此是指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因为能力存在于神性真理之中,以致神性真理就是能力本身(3091, 4931, 6344, 6423节)。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流入每个人,通过他的内层流入外层,一直流入外在感官层和肉体层;凡流入之处,它都会激起在自己适当秩序中的相对应的事物;在感官层则激起诸如出现在世界和地上的那类相对应的事物。但是,存在于世界和地上的事物表面上不同于它们原本的样子,所以充满幻觉或谬误。因此,当感官层只依赖于这些表象时,那里的思维不可避免地反对信之良善与真理,因为这思维建立在幻觉或谬误的基础上。当神性真理流入时,感官层必将它转变为虚假。
  一个人若不上升到感官层之上,而是局限于感官层,那么他的思维就建立在幻觉或谬误的基础上;这一点可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在人的生命方面存在的幻觉或谬误是,生命属于身体;而事实上,它属于身体里面的灵。在视觉、听觉、言语方面存在的幻觉或谬误是,它们分别属于眼睛、耳朵,舌头和口唇;而事实上,是灵通过这些身体器官在看、听、说。在生命方面存在的幻觉或谬误是,它天生就存在于人里面;而事实上,它流入人里面。在灵界方面存在的幻觉或谬误是,灵魂无法存在于一个人的形式里面,或无法拥有人的感觉和情感。在天堂和地狱方面存在的幻觉或谬误是,前者在人之上,后者在人之下;而事实上,它们在人里面。存在一个从物体到内层的流注,或说物体流入外层,这是一个幻觉或谬误;而事实上,外在之物不会流入内在之物;相反,内在之物流入外在之物。在死后生命方面存在的幻觉或谬误是,生命若没有肉体的存在是不可能的;更不用提涉及自然现象的幻觉或谬误了,这些幻觉或谬误导致许多人作出自相矛盾的猜测。
  仅从长期以来关于血液循环的争战,谁看不出幻觉或谬误和由此产生的虚假取代真理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有如此多的明显证据证明血液循环,但它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质疑。幻觉或谬误的这种主导地位也可从关于太阳的争论看出来,太阳每天绕这个地球转,不仅太阳,而且月亮、所有行星,整个星空都绕地球转;这种主导地位同样从在灵魂方面仍旧存在的争论看出来,即:它如何与身体联结,在身体中居于何处。感官幻觉或谬误在这些事上占上风,尽管它们的真正性质从如此多的现象和结果明显看出来,那么它们在诸如属于天堂的那类事上又何等地占上风呢?这些事因是属灵的,故若不通过对应,就不会显明。
  由此可见,人的感官就其本身并任由它自己而言,是何性质,即:它充满幻觉或谬误,并由此充满虚假,因而反对信之真理真理与良善。这就是为何当人不上升到感官层之上,还在感官层闪耀的低劣之光中看事物时,就灵界的事物,也就是在来自神性的光里面的事物而言,他完全陷入黑暗。当来自天堂的光穿透感官层的低劣之光时,这低劣之光就转变为纯粹的幽暗。原因在于,属于神性之光的真理无法与幻觉或谬误和由此产生的虚假共存;虚假会熄灭或扼杀真理,由此造成幽暗。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