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67.天使之所以能接受这种智慧,是因为他们的内层是敞开的;和任何完美一样,智慧也随着向内层移动,因而照着内层被打开的程度增长。每位天使里面都有对应于三层天堂的生命的三个层级(参看29-40节)。第一层被打开的人住在第一层或最外层天堂;第二层被打开的人住在第二层或中间层天堂;第三层被打开的人住在第三层或至内层天堂。在天堂,天使的智慧与这些层级是一致的。所以,至内层天堂的天使智慧大大超越中间层天堂的天使智慧,中间层天堂的天使智慧又大大超越最外层天堂的天使智慧(参看209-210节;至于何为层级,参看38节)。之所以有这种不同,是因为处于较高层级的事物是细节,处于较低层级的事物是总体,总体包括细节。拿细节与总体相比较,如同拿千万或无数与一相比较。高层天堂的天使智慧与低层天堂的天使智慧相比较也是如此。而低层天堂的天使智慧以同样的方式超越世人的智慧,因为世人处于肉体状态和属于肉体感官的事物,人的肉体感官属于最低层级。这清楚表明那些出于感官事物思考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感官人拥有哪种智慧,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智慧,只有知识。但思维被提升超越感官事物的人,尤其那些内层被打开,甚至进入天堂之光的人则不然。
注:人越从外在事物向内在事物被提升,就越进入光明,也就是进入聪明(6183, 6313节)。这种提升实实在在发生(7816, 10330节)。从外在事物提升至内在事物就像从迷雾提升至光明(4598节)。人里面的外在事物离神性更远,故相对模糊(6451节),同样相对混乱(996, 3855节)。内在事物更为完美,因为它们离神性更近(5146—5147节)。内在事物中成千上万的事物在外在事物中看似一个总体事物(5707节)。因此,思维和感知越内在,它们就越清晰(5920节)。感官层是人生命的最表层,粘附并居于人的肉体部分(5077, 5767, 9212, 9216, 9331, 9730节)。基于肉体感官判断一切事物并得出一切结论,除了亲眼所见、亲手所摸的事物外什么也不信的人就被称为感官人(5094, 7693节)。这种人基于外层思考,而不是在自己里面深入思考(5089, 5094, 6564, 7693节)。他的内层被如此关闭,以致他在那里看不见属灵真理的任何元素(6564, 6844—6845节)。简言之,他处于粗糙的属世之光,因而感知不到由天堂之光所产生的任何事物(6201, 6310, 6564, 6598, 6612, 6614, 6622, 6624, 6844—6845节)。他从内在对抗天堂和教会的事物(6201, 6316, 6844—6845, 6948—6949节)。确认反对教会真理的学者就会变成这样子(6316节)。感官人比其他人更狡猾、恶毒(7693, 10236节)。他们推理起来敏锐、巧妙,但都基于肉体记忆,他们将一切聪明都置于肉体记忆(195—196, 5700, 10236节)。然而,他们的推理都是基于感官幻觉(5084, 6948—6949, 7693节)。
176.我在此仅举一例来说明事物如何照着对应向天使显现。聪明的天使能看到充满各种花草树木的花园和园子。树木以最为优美的秩序被种植,交织形成拱形入口和环绕的人行道。这一切如此美丽,以至于无法描述。聪明的天使漫步其间,采撷花朵,编成花环,给小孩子戴上。此外,那里有世上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存在的花木种类。树上所结的果实与这些聪明天使所吸收的爱之良善相一致。他们之所以看见这些事物,是因为花园或园子、果树、鲜花与聪明、智慧相对应。这类事物就存在于天堂,这一点也为世人所知,但只有那些处于良善,没有因属世之光及其迷惑、谬论而熄灭自己里面的天堂之光的人才知道。因为当这种人谈论天堂时,他们认为并声称天堂里有诸如“眼睛未曾看见,耳朵也未曾听见的”那类事物。
注:“花园”或“园子”表示聪明和智慧(100, 108, 3220节)。“伊甸园”和“耶和华的园子”是什么意思(99, 100, 1588节)。来世所看到的花园事物何等辉煌(1122, 1622, 2296, 4528—4529节)。“树”表示产生智慧和聪明的感知和洞见(103, 2163, 2682, 2722, 2972, 7692节)。“果实”表示爱之良善和仁之良善(3146, 7690, 9337节)。
2682.“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这从“孩子”和“灌木”的含义,以及这个行为背后的情感,也就是绝望的情感清楚可知:“孩子”是指属灵真理(参看2669, 2677节);“灌木”是指感知,然而,这种感知如此微小,几近于无(这就是为何经上说“在一丛灌木下”)。“灌木”与“树”所表相同,只是在一个较小程度上;“树”表示感知(可参看103, 2163节)。这一切表明,“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被“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就真理和良善而言,只剩下荒凉,直到绝望,这一点明显可见于约伯记:
穷乏饥饿,独自一人。他们就逃到干旱之地,到昨夜的荒凉与荒废;在灌木上采锦葵;住在山谷的裂缝里,尘土和岩石的洞中;他们在灌木丛中哀叹,在野蓟下聚集。(约伯记30:3-4, 6-7)
这论及真理的荒凉,是以古教会常用的表达方式来描述的(因为《约伯记》是古教会的一本书),如“穷乏饥饿,独自一人”、“逃到干旱之地,到昨夜的荒凉与荒废”、“住在山谷的裂缝,尘土和岩石的洞中”,以及“在灌木上采锦葵”、“在灌木丛中哀叹”。在以赛亚书也是如此:
它们必来,它们都停在荒凉的河流内、磐石的裂缝里和一切灌木丛上,并一切水渠里。(以赛亚书7:19)
这也论及荒凉,以同样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也就是说以“停在荒凉的河流内、磐石的裂缝里和一切灌木丛上”来描述。
本节论述了那些正在被改造之人的第二个状态,也就是当他们陷入无知,直到对真理一无所知,甚至到了绝望地步时的一种状态。他们陷入这种无知,是为了熄灭说服之光。说服之光具有这种性质:它既光照虚假,也光照真理,从而利用真理使人相信虚假,利用虚假使人相信真理,同时引导人信靠自己,或让人感觉自命不凡。他们陷入这种无知,也是为了让他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被引导认识到这一事实:良善或真理丝毫不来源于他们自己,或他们自己的东西,只来源于主。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会陷入无知,甚至到了绝望的地步;这时,他们会获得安慰和光照,这从下文清楚看出来。因为来自主的真理之光无法流入来源于自我的说服性思维;事实上,这种思维具有这种性质:它能熄灭真理之光。在来世,说服性思维看上去就像冬天里的光;但一靠近天堂之光,这冬光就转变为一种包含对一切真理的无知的黑暗。对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来说,这种状态被称为真理荒凉的状态,也是圣言的内义经常论述的主题。
但很少有人能了解这种状态,因为如今很少有人在重生。对那些没有在重生的人来说,只要他们能把某种事物当作真理,他们是否知道真理,以及他们知道的是不是真理,都是一样的。但那些正在重生的人会多多思考教义和生活,因为他们会多多思考永恒的救恩。因此,如果真理离弃他们,他们会从心里感到悲伤,因为真理是他们所有思维和情感的对象。至于那些正在重生之人的状态是何性质,那些没有在重生之人的状态又是何性质,这从以下考虑清楚看出来:当一个人在肉身中时,就其灵而言,他在天堂,就其肉身而言,他在世界,因为他生在这两者中,并且被如此创造,以至于就其灵而言,他实际上能与天使同在,同时又能通过属于身体的事物而与世人同在。但由于很少有人相信自己有一个死后会继续活着的灵,所以很少有人在重生。对那些相信自己有一个灵的人来说,来世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部;相比之下,这个世界根本算不上什么。而对那些不相信自己有一个灵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部;相比之下,来世根本算不上什么。前者是那些能重生的人,后者是那些不能重生的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