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天堂与地狱 #270

270.现在有必要描

270.现在有必要描述一下第三层或至内层天堂天使的智慧,以及它如何远远超越第一层或最外层天堂天使的智慧。第三层或至内层天堂天使的智慧无法理解,甚至连最外层天堂的天使也领悟不了。这是因为第三层天堂天使的内层被打开至第三层,而第一层天堂的天使仅被打开至第一层。一切智慧都朝内层增长,并随着这些层级被打开而得以完善(208, 267节)。

由于第三层或至内层天堂天使的内层已被打开至第三层,所以神性真理可以说被铭刻在他们身上;因为相比第二层级和第一层级的内层,第三层级的内层更处于天堂的形式。天堂的形式是由神性真理产生的,因而与神性智慧相一致。这就是为何神性真理可以说被铭刻在这些天使身上,仿佛是本能,或仿佛天生就在他们里面。因此,这些天使一听到纯正的神性真理,立刻就承认并理解它们,然后可以说在自己里面实际看到它们。由于这就是该天堂天使的特性,所以他们从不争论任何真理是否如此,也不知道什么叫相信或有信。他们说:“什么是信?我发觉并看到事情就是如此。”他们通过对比来说明;例如,这就像是有人看见一座房子,以及房子里面和周围的各种事物,便对他的同伴说,你当相信这些事物的存在,它们就像它们看上去的样子;或看见一个园子,以及园子里的树木和果实,就对他的同伴说,你当相信这是一个园子,那些是树木和果实;而事实上,他的同伴正亲眼清楚分明地观看它们。因此,这些天使从不提“信”,对它也没有任何概念。他们不推理神性真理,更不争论任何真理是否如此。

相比之下,第一层或最外层天堂的天使没有被如此铭刻在他们内层的神性真理,因为对他们来说,只有生命的第一层被打开;所以他们推理真理,那些如此推理的人除了他们正在推理的问题真相外,几乎什么也看不见,或说他们不会超越这个主题,只是通过某些考虑确认它,并且一经确认,就声称它是信的事,必须相信。

我曾与天使谈论这个话题,他们说,第三层天堂的天使智慧和第一层天堂的天使智慧之间的区别,就像清晰与模糊之间的区别;他们将前者比作一个充满一切有用之物的宫殿,四周有园林环绕,园林周围则有各种美物。这些天使因处于智慧的真理,故能进入宫殿,看见那里的一切事物,在园林的任何地方漫步,享受凡他们所看见的。而那些推理真理的人,尤其那些争论真理的人则不然。这些人无法凭真理之光看见真理,而是要么从其他人,要么从圣言的字义接受真理,而他们对圣言的字义又没有深入的理解。所以他们声称,真理必须被相信,或人必须有信,却不想让任何人去深入探究。天使说,这些人无法抵达智慧宫殿的第一道门槛,更不用说进入宫殿,漫步于园林了,因为他们在第一步就卡住了。而那些处于真理本身的人就不同了;没有什么东西能阻碍这些人无止境地继续前行,因为无论他们往哪里去,他们所看见的真理都会引导他们,甚至把他们引到广阔的田野;事实上,每一个真理都有无限的延伸,并与多种其它真理联结。

他们还说,至内层天堂天使的智慧主要在于,他们在每一个物体中都能看到神性和天堂事物,在许多物体的系列中看到神奇的事物;因为出现在他们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是对应。如,当他们看到宫殿和园林时,他们的视线不会停留在他们眼前的事物上,而是看到它们所源于,也就是所对应的内层事物;并且这会照着物体的表象以持续的多样性进行下去;他们就这样同时看到处于自己的秩序和关联中的无数事物;这一切以快乐充满他们的心智,以致他们似乎浑然忘我。可见于天堂的一切事物都对应于来自主而在天使里面的神性事物(参看170-176节)。

注:属天天使知道无数事物,远远比属灵天使更有智慧(2718节)。属天天使不像属灵天使那样出于信思考和谈论,因为他们从主拥有对构成信的一切事物的一种感知(202, 597, 607, 784, 1121, 1384, 1442, 1898, 1919, 7680, 7877, 8780, 9277, 10336节)。对于信之真理,他们只说“是,就是;或不,不是”,而属灵天使则推理事情是不是真的(2715, 3246, 4448, 9166, 10786节),这些章节解释了主的话(马太福音5:37),即:“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天堂与地狱 #122

122.在天使看来,

122.在天使看来,尘世的太阳看似一团漆黑,与天堂的太阳对立;尘世的月亮则看似一片幽暗,与天堂的月亮对立,并且始终如此。因为尘世的火热对应于自我之爱,它所发出的光对应于来自这爱的虚假;自我之爱是神性之爱的直接对立面;由这爱所产生的虚假是神性真理的直接对立面;神性之爱和神性真理的对立面在天使看来,都是黑暗。因此,在圣言中,敬拜尘世的太阳和月亮,并向它们下拜表示爱自我和源于自我之爱的虚假,故经上说必尽行除灭(申命记4:19; 16:3-5;耶利米书8:1, 2; 以西结书8:15, 16, 18;启示录16:8;马太福音13:6)。

注:天使看不见尘世太阳,取而代之的是看到后面某种黑暗之物,与天堂太阳或主对立(7078, 9755节)。太阳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自我之爱(2441节);就这层意义而言,“拜太阳”表示敬拜那些与天堂之爱或对主之爱相反的事物(2441, 10584节)。对地狱里的人来说,天堂太阳就是黑暗(2441节)。

属天的奥秘 #2441

2441.“太阳已升

2441.“太阳已升出地面”表示末期,被称为最后的审判,这从当论述的主题是教会的时间和状态时,“太阳升出”,即日出的含义清楚可知。就内义而言,一日四时和一年四季表示教会的连续状态或不同阶段,这在前面已经说明(2323节);黎明或早晨表示主的降临,也就是祂的国度的靠近(2405节)。因此,太阳升出,或“升出地面”表示主的实际到来或出现。原因在于,“太阳”和“东方”都表示主(关于这“太阳或日头”,参看31, 32, 1053, 1521, 1529-1531, 2120节;关于“东方”,参看101节)。
主的到来或出现之所以等于被称为审判的末期,是因为主的出现会将善人与恶人分开,并使得善人被提入天堂,恶人则将自己扔进地狱。因为在来世,主是整个天堂的太阳(参看1053, 1521, 1529-1531节)。事实上,正是主的爱之神性属天显现在天使眼前显为太阳,并产生天堂之光本身。因此,灵界居民越拥有属天之爱,就越被提升到来自主的属天之光中;但他们越远离属天之爱,就越从这光投入地狱的黑暗。
这就是为何表示主的到来或出现的“太阳升出”既涉及对善人的拯救,也涉及对恶人的定罪;这也是为何此处第一次说“罗得到了琐珥”,也就是说,那些在此由罗得来代表的人得救了;紧接着说“耶和华将硫磺与火如雨般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也就是说,恶人被定罪。
对那些沉浸于爱自己和爱世界的邪恶,也就是那些憎恨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有关的一切之人来说,天堂之光实实在在显得幽暗。这就是为何在圣言中,经上说,在这些人看来,“日头变黑了”,这表示他们弃绝与爱和仁有关的一切,并接受与它们相反的一切。如在以西结书:
我将你扑灭的时候,要把天遮蔽,使众星昏暗,以密云遮住太阳,月亮也不放光。我必使天上的发光体都在你以上变为昏暗,使你的地上黑暗。(以西结书32:7-8)
谁都能看出,“把天遮蔽”、“使众星昏暗”、“遮住太阳”、“使天上的发光体变为昏暗”表示其它事物,而非这些东西。
同样在以赛亚书:
日头一出,就变黑暗;月亮也不放光。(以赛亚书13:10)
约珥书:
日月昏暗,星辰收回其光辉。(约珥书2:2, 10)
因此,这表明主在马太福音中的这些话表示什么,在那里,祂描述了被称为审判的教会末期:
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日头就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众星要从天上坠落。(马太福音24:29)
“日头”不是指太阳,“月亮”不是指月亮,“众星”也不是指众星;“日头”表示爱和仁,“月亮”表示源于它们的信,“众星”表示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当对主的承认,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不复存在时,经上就说它们“变黑了”、“不放光”、“从天上坠落”。当这些不存在时,自我之爱及其虚假就占据人,因为这一件事是那一件事的后果。
这也解释了启示录中的这段经文:
第四位天使把他的碗倒在日头上,叫日头用火烤人。人被大热所烤,就亵渎神之名。(启示录16:8-9)
这也论及当一切爱和仁正在灭绝时,或按普通的说法,当信不复存在时的教会末期。爱和仁的灭绝由“把碗倒在日头上”来表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之爱及其欲望就由“人被火烤,被大热所烤,由此导致亵渎神之名”来表示。
古教会将“太阳”只理解为主和祂的爱之神性属天显现。因此,他们习惯面朝升起的太阳祷告,却根本不思想太阳。但他们的后代丧失了这种知识,连同他们仪式中的其它一切代表和象征或有意义的符号之后,就开始拜太阳和月亮本身。这种敬拜传到许多民族,以至于他们把圣殿献给太阳和月亮,立起柱子。这时,太阳和月亮因具有一种反面意义而表示与属天和属灵之爱截然相反的自我之爱和世界之爱。因此,在圣言中,“拜太阳和月亮”表示拜自己和世界。
如摩西五经:
恐怕你向天举目,看见日月星辰,就是天上的万象,就被勾引去跪拜它们,事奉它们。(申命记4:19)
申命记:
若有人去事奉别神,跪拜它们,或拜太阳,或拜月亮,或拜天上的万象,是我不曾吩咐的,你就要用石头打他们,他们必死。(申命记17:3, 5)
当人们不再相信教会的仪式表示任何内在之物,以为它们只表示外在之物时,他们就将古代的敬拜变成这种偶像崇拜。
同样在耶利米书:
到那时,人必将犹大列王、首领、祭司、先知和耶路撒冷居民的骸骨,都抛散在太阳,月亮和天上众军之下,就是他们从前所喜爱,所事奉的。(耶利米书8:1-2)
此处“太阳”表示自我之爱及其欲望;他们“抛散骸骨”表示这些人所拥有的地狱之物,或说属于这类敬拜者的地狱之物。同一先知书:
他必打碎埃及地太阳神庙的石柱,用火焚烧埃及神的庙。(耶利米书43:13)
“神庙的石柱”表示自我崇拜。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