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82.由于对天堂天使来说,纯真是良善的真正存在,故显而易见,从主发出的神性良善就是纯真本身,因为它就是那流入天使,感染其至内层,并排列它们,使之适合接受天堂的一切良善的良善。孩童也一样,他们的内层不仅通过从主流经他们的纯真形成,还不断被调整并排列,以接受天堂之爱的良善,因为纯真的良善从至内层起作用。事实上,如前所述,纯真的良善就是一切良善的存在。由此可见,一切纯真皆来自主。故在圣言中,主被称为“羔羊”,因为羔羊表示纯真。纯真因是天堂一切良善的核心,故如此感染心智,以致当有人感觉到它时,如当至内层天堂的天使靠近时,他仿佛不能自持,并被这样一种喜乐打动,可以说忘乎所以:与这喜乐相比,世上的一切快乐似乎什么也不是。我因体验过才这样说。
8455.“营周围有一层露水”表依附于它自己的平安的真理。这从“露水”的含义清楚可知,“露水”是指平安的真理(3579节)。“露水”之所以表示平安的真理,是因为它在早晨从天上降下,并像细雨一样落到草地上。它还含有一种甜味或愉悦感,比雨所含的更多,使得田野里的青草和庄稼欣欣向荣。“早晨”表示一种平安的状态(2780节)。至于何为平安,可参看前文(2780, 3696, 4681, 5662节),即:它就像地上的黎明,使人的心智充满快乐。平安的真理就像黎明之光。这个被称作平安真理的真理是存在于天堂并来自主的神性真理本身;它影响那里的所有人,无一例外,并使得天堂成为天堂。平安含有对主的信靠在自己里面,这种信靠就是相信祂主宰一切事物并供应一切事物,并且祂将人引向一个良善的目的。当一个人相信关于祂的这些事时,他就处于平安当中,因为这时,他什么都不怕,对要到来之事的忧虑也不会干扰他。人达到这种状态的程度取决于他对主的爱有多深。
一切邪恶,尤其对自我的信靠,都会夺走平安的状态。人们以为当某个坏人因诸事顺遂而平静欢乐时,他就在平安中。但这不是平安,它是属恶欲的平静和快乐,只是伪装成平安的状态。在来世,这种快乐因是属平安的快乐的对立面,故变成了不快乐;事实上,这种不快乐就隐藏在它里面。在来世,外层会一层一层地被卷走,甚至直到至内层。平安是一切快乐的核心,甚至是处于良善之人的不快乐的核心。因此,他脱去外在之物,平安的状态就越显现出来,他就越充满极乐、祝福和幸福,而极乐、祝福和幸福的源头就是主自己。
关于存在于天堂中的平安状态,可以说,它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来描述的那种;并且只要他还在世上,它也无法通过源自世界的任何概念进入人的思维和觉知。那时它超越他的一切意识或感觉。心智的平静,诸事顺遂所带来的愉快相对来说什么也不是;因为这些只影响心智的外在部分。而平安影响所有人的至内在部分;它影响最初物质,以及人里面物质的开端,由此扩散并倾注到同这些物质和它们的开端。它将一种愉悦的感觉带入它们里面;给他的观念形成所在的部分,因而给他的生活目的带来极乐和幸福,从而将
他的心智变成一个天堂。
3995.“从母山羊中挑出有斑的、有点的”表此后,有虚假和邪恶混杂在里面的一切真理之良善都将是“雅各”的。这从“点”、“斑”和“山羊”的含义清楚可知:“点”是指虚假;“斑”是指邪恶,如前所示(3993节);“母山羊”是指真理的良善,或信之仁(3519节)。这一切都将是“雅各”的,这一事实也由接下来的这句话,即“这些就算我的工价”来表示。
现简要讨论何谓真理的良善,或信之仁。当人正在重生时,表面上看,似乎信之真理占据优先地位,仁之良善是次要的;不过,一旦他重生了,那么很明显,仁之良善占据优先地位,信之真理则是次要的。前者是表象,后者是真相(参看3539, 3548, 3556, 3563, 3570, 3576, 3603, 3616, 3701节)。因为当人正在重生时,他通过自己所学到的真理行善,因为他通过真理学习何为良善。然而,行善的其实是在里面的良善,因为良善正从主通过内在途径,也就是通过灵魂的途径流入;而真理则通过外在途径,或通过感官,就是属于身体的感官途径流入。通过外在途径进入的真理被在里面并与之结合的良善所接纳,这种活动甚至一直持续到此人已经重生。然后就发生反转,真理通过良善进行。由此明显可知何为真理的良善,何为良善的真理。这也解释了为何如今这么多人声称仁之良善是信之果实;因为在重生之初,表面看上去的确是这样。这些人便从表象得出这个结论,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正在重生的人很少,并且除了已重生,也就是处于对良善的情感,或处于仁爱的人外,没有人能知道这一点。他能通过对良善的情感或仁爱清楚看出并觉察到这一点;然而,那些未重生的人甚至不知道何为对良善的情感,或仁爱;反而推理它,如同推理某种对他们来说很陌生或与他们无关的事物。因此,他们称仁为信之果实,而事实上,信是仁的产物。然而,对简单人来说,知道谁在先,谁在后并不那么重要,只要他们过着仁爱的生活即可;因为仁是信的生命。
此处“羊群中的羊”(member of the flock)不仅是指羔羊,还指绵羊、小山羊、母山羊、公绵羊和公山羊,尽管经上只提及羔羊和母山羊。经上唯独提及这些,是因为“羔羊”表示纯真,“母山羊”表示信之仁,这些是此处在内义上所论述的主题。这也是为何在原文,“点”是用一个也表示“羔羊”的词来表述(如以赛亚书 40:10, 11);而“斑”是用一个也表示“牧人”的词来表述(如列王纪下3:4;阿摩司书1:1)。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