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13.基督教界的众多学者在发现自己死后依然有身体,有衣服,有房子,和在世时一样时,简直目瞪口呆。他们回想从前对死后生命、灵魂、灵、天堂和地狱所持的想法,感到很羞愧,承认他们以前的想法愚蠢透顶,并且简单人在信仰上远比他们更智慧。当确认这类观念,并将一切事物归于自然界的学者的心智被检查时,发现他们的内层已完全关闭,而他们的外层却被打开。这意味着他们俯视世界,因而俯视地狱,而非仰望天堂。因为人的内层被打开到何等程度,他就在何等程度上仰望天堂;相反,他的内层被关闭,外层被打开到何等程度,他就在何等程度上俯视地狱,因为人的内层是为接受天堂的一切事物而形成的,外层则是为接受世界的一切事物而形成的;若接受世界,同时却不接受天堂,就是在接受地狱。
注:灵界与自然界在人里面被联结起来(6057节)。内在人照天堂的形像形成,而外在人照世界的形像形成(3628, 4523—4524, 6013, 6057, 9706, 10156, 10472节)。
9431.“六天”表当处于真理的状态时。这从“六天”的含义清楚可知,“六天”是指劳碌和争战的状态(参看737, 8510, 8888, 8975节)。它之所以是指真理的状态,是因为一个正在被主重生的人会经历两种状态;其中第一种状态被称为真理的状态,第二种状态被称为良善的状态。第一种状态之所以被称为真理的状态,是因为在此期间,此人正通过真理被带入良善;第二种状态之所以被称为良善的状态,是因为当此人处于良善时,他就被带入了良善。此外,当一个人处于真理的状态时,他在天堂之外;但当处于良善时,他在天堂之内,因而被带到主那里。再者,当一个人处于第一种状态,或真理的状态时,他会体验到劳碌和争战,因为那时他经历试探;但当处于第二种状态,或良善的状态时,他会体验到安息,以及平安所带来的宁静。前一种状态就是圣言中第七天之前的六天所代表的;而后一种状态则是第七天或安息日所代表的(8890, 8893, 9274节)。关于正在重生的人所经历的这两种状态,也被称为真理状态和良善状态,可参看前面的大量说明(7923, 7992, 8505, 8506, 8510, 8513, 8516, 8539, 8643, 8648, 8658, 8685, 8690, 8701, 8722, 8772, 9139, 9224, 9227, 9230, 9274节)。
10472.“你知道这百姓,他们是专于作恶的”表这个民族的兴趣在于与神圣的内在之物分离的外在之物。这从“恶”和“罪”的含义清楚可知,“恶”和“罪”是指与神性的断绝、分离,以及对它的一种背离(参看4997, 5746, 5841, 9346节)。之所以说“与神圣的内在之物分离”,是因为当外在之物与内在之物分离时,它也与神圣之物分离;因为一个人里面的神圣之物居于他的内在。从天堂流入并与人同住,也就是经由 天堂来自主之物就被称为“神圣”。天堂流入一个人的内在,并经由这内在流入他的外在;因为人的内在是照着天堂的形像,因而是为了接受属于那里的属灵事物而被造的;外在是照着世界的形像,因而是为了接受属于那里的属世事物而被造的(9279, 10156节)。由此明显可知一个外在与内在分离的人是什么样,也就是说,他的兴趣只在于尘世、世俗和肉体事物。那些兴趣只在于这些事物的人不明白何为内在,因而也不明白何为关心天上的神性事物。他们以为,当他们去做那些构成教会的外在敬拜的事时,也就参与了神性的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这种时候,要么他们从小就已习惯的肉体快乐主宰了他们的心智,要么他们可以在他人面前表现的世俗目的激励着他们,要么履行他们的职责所获得的利益或赢得的声望成为他们的动机。因此,他们对尘世、世俗和肉体事物感兴趣,对天上的神性事物不感兴趣。而那些兴趣在于来自内在之物的外在事物之人则不然。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