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天堂与地狱 #352

352.仿造的聪明与

352.仿造的聪明与智慧是指不能从内在看见并理解何为真理与良善,由此不能看见并理解何为虚假与邪恶,仅凭别人所说而相信某事是真理与良善,或虚假与邪恶,然后加以确认。这种人因从别人而非真理本身看见真理,故像抓住真理那样抓住虚假,然后相信,甚至加以确认,直到它看似真理。事实上,凡被确认之物,都会披上真理的表象;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被确认的。这种人的内层只从下面被打开,而他们的外层则被打开到已经构成他们心智的地步。因此,他们用来看见的光并非天堂之光,而是尘世之光,也就是所谓的属世之光;虚假能在这光中闪耀如真理;当被确认时,它们甚至显得光辉灿烂,而在天堂之光中则不然。在这类人当中,越有力确认的人,越不聪明、智慧;越不有力确认的人越聪明、智慧。这一切表明何为仿造的聪明与智慧。

但是,那些童年时以为他们从老师那里所听来的是真理,若长大成人后出于自己的理解力思考时,不再继续紧抓不放,而是渴慕真理,并出于这种渴慕寻求真理,一旦找到真理,就从内在为之感动的人不属这一类。这种人因为了真理的缘故而被真理感动,故在确认真理以先就看见了它。

举例说明这一点。一些灵人当中有这样一场讨论:为何动物生在适合它们本性的一切知识中,而人却不然。他们被告知,这是因为动物处于其生命的秩序,而人不然;因此,人必须通过学习内在与外在事物而被引入秩序。不过,人若生在其生命的秩序中,也就是爱神高于一切,并爱邻如己,就会生在聪明和智慧中,随着知识的获得还会进入对一切真理的信仰中。善灵仅凭真理之光立刻就看见并理解这是真理;而已经确认唯信,由此抛弃爱与仁的灵人则不能理解,因为对他们来说,用来确认的虚假之光模糊了真理之光。

注:在确认以先就看见并理解某事是不是真理,而非仅凭别人所说来确认,是智慧的一部分(1017, 4741, 7012, 7680, 7950节)。只有那些为真理和生活的缘故而被真理感动的人才能看见并理解某事是不是真理(8521节)。确认之光不是属灵之光,而是属世之光,甚至是恶人所拥有的感官之光(8780节)。一切事物,甚至虚假,都能被确认,以至于看似真理(2477, 2480, 5033, 6865, 8521节)。

属天的奥秘 #196

196.古时,那些信

196.古时,那些信赖感官事物超过启示之物的人就被称为“蛇”。如今的情形更糟糕,因为现在有些人不仅不相信他们无法看见和感觉到的一切,还以古人所不知的知识来证实这种不相信,从而造成更大的盲目。为叫人们知道那些基于感官事物、记忆知识和哲学而得出关于天上事物的结论之人如何使自己变得盲目,以至于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不仅是圣言中提到的“聋蛇”,还是更为有害的“飞蛇”(以赛亚书14:29; 30:6),我们举一个他们不相信灵的例子。
感官人,或只相信感官证据的人否认灵的存在,因为他看不见灵,说:“它什么都不是,因为我感觉不到;我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知道是存在的。”记忆知识的人,或出于记忆知识得出结论的人则说:“灵是什么?不就是气息或生命之热,或别的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很快会消失于稀薄的空气中吗?动物不也有一个躯体,感官和类似于理性的东西吗?然而,有人却断言,动物注定死亡,而人的灵则会活着。”他们就这样否认灵的存在。
比其他人更敏锐的哲学家们则以连他们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术语来谈论灵,因为他们争论这些术语,声称源于物质材料、有机物质或空间的词,一个都不适用于灵。他们以这种方式把灵从他们的观念中剔除,以致它从他们的意识中消失,变成虚无。而他们当中相对理智的人则声称,灵是思维;但当他们推理思维时,由于将思维与一切实体分离,所以他们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当肉体断气时,它就会消失。凡出于感官事物,记忆知识和哲学进行推理的人,都以这种方式否认灵的存在,并因此不相信论及灵和属灵事物的任何话。心思单纯的人则不是这样,如果有人问他们灵是否存在,他们就会说,他们知道灵是存在的,因为主说,他们死后会活着。因此,他们没有扼杀自己的理性,而是通过主的圣言培育了它。

属天的奥秘 #1017

1017.为说明增多

1017.为说明增多的性质取决于情感的种类,以接受这一基本假设者为例,即:唯独信拯救人,即便他从未做过任何仁爱的行为,也就是没有仁爱。这种人将信与仁分离,不仅因为他从小就接受这种假设,还因为他的确认为,有人若声称仁爱本身或仁爱的行为是信的基本要素,并因此过一种虔诚的生活,就不能不将功德置于行为中;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于是,他弃绝仁爱,认为仁爱的行为毫无价值,从而唯独持守信的观念;而当缺乏信的本质,也就是仁爱时,它根本不是信。只要确认这个假设,他就决不会出于对良善的情感行事,只会出于能随从毫无限制的恶欲生活的快乐中所固有的情感行事。凡属这一类的人都会通过许多事来确认唯信,他如此行不是出于对真理的任何情感,而是为了自己的荣耀,以便他能因此显得比别人更伟大、更博学、更高贵,从而被提升到显赫和富有的阶层。因此,他出于情感的快乐行事,这快乐使具有确认性质的事物增多,因为如前所述,情感的种类决定了增多的性质,或说情感如何,增多就如何。一般来说,如果一种基本假设是虚假的,那么从它产生的,无非是虚假,因为一切都符合基本假设。事实上,我从经历知道这一点;关于这些经历,蒙主的神性怜悯,我将在别处予以描述;那些确认诸如关于唯信的那类基本假设,没有仁爱的人根本不关心,并且仿佛看不到主经常论到爱和仁的一切话(如马太福音3:8-9; 5:7, 43-48; 6:12, 15; 7:1-20; 9:13; 12:33; 13:8, 23; 18:21-23 至末尾;19:19; 21:34, 40-41, 43; 22:34-39; 24:12-13; 马可福音4:18-20; 11:13-14, 20; 12:28-35; 路加福音3:8-9; 6:27-39, 43-49; 7:47; 8:8, 14-15; 10:25-28; 12:58-59; 13:6-10; 约翰福音3:19, 21; 5:42; 13:34-35; 14:14-15, 20-21, 23; 15:1-19; 21:15-17)。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