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56.那些通过知识和科学获得聪明和智慧的人就不同了,他们将一切事物都用来服务于他们的生活,同时承认神性,热爱圣言,过着既属灵又道德的生活(对此,参看319节)。对这种人来说,学问只是变得智慧、佐证信仰的一种手段。我发觉,甚至看见其心智的内层对光是透明的,这光呈亮白、火红,或天蓝色,如同晶莹剔透的钻石,红宝石和蓝宝石,这取决于他们从其学问所获得的对支持神性和神性真理的确认。真正的聪明与智慧在灵界显为可见时,就具有这种表象。这种表象源于天堂之光;而天堂之光就是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也就是一切聪明与智慧的源头(参看126-133节)。这光所聚焦的层面就是心智的内层,像色彩那样的细微变化便存在于这个层面;这些变化是由通过诸如自然界中的那类事物,也就是通过学问而对神性真理的确认产生的。因为人的心智内层探究属世记忆的事物,可以说用属天之爱的火熬炼其中支持它的事物,把它们提取出来,并净化它们,直到它们变成属灵的观念。只要活在肉身,人就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既作属灵的思考,也作属世的思考,却没有注意其属灵的思维,只注意其属世的思维。然而,一旦进入灵界,他就意识不到他在世时的属世思维,只知道他的属灵思维了。人的状态就是这样发生变化的。
这一切清楚表明,人正是通过知识和学问而变得属灵,这些也是变得智慧的手段,但这仅适用于那些在信仰和生活上承认神性的人。这些人也先于其他人被接入天堂,在那里住在那些在中央的人当中(43节),因为比起其他人,他们更处于光明。在天堂,他们就是“发光如同穹苍的光”、“发光如星”的聪明和智慧人;而那里的简单人则是那些承认神性,热爱圣言,也过着属灵和道德的生活,但其心智内层并未通过知识和学问获得充分发展的人。人的心智就像土壤,其品质取决于它如何被耕种。
注:在天堂可以看到最美丽的色彩(1053, 1624节)。天堂里的色彩出自那里的光,是那光的修改或变化(1042—1043, 1053, 1624, 3993, 4530, 4742, 4922节)。它们是源于良善的真理之表象,表示诸如属于聪明和智慧的那类事物(4530, 4677, 4922, 9466节)。
关于知识的不同类型(摘自《属天的奥秘》)
人要在知识上充分接受教导,因为他通过知识学习思考,然后理解何为真理与良善,最终变得智慧(129, 1450—1451, 1453, 1548, 1802节)。知识构成人的文明、道德生活,以及属灵生活得以建立并基于其上的首要事物或根基;要本着运用它们的目的来学习它们(1489, 3310节)。真正的知识打开通往内在人的道路,然后照着功用将内在人与外在人联结起来(1563, 1616节)。理性官能通过知识出生(1895, 1900, 3086节)。但不是通过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对将它们付诸于功用的情感出生(1895节)。
既有向神性真理敞开的知识,也有不向神性真理敞开的知识(5213节)。要除灭空洞的知识(1489, 1492, 1499, 1581节)。知识若以爱自己爱世界为目的,并强化这些爱,使人远离爱神爱邻,就是“空洞的”,因为这类知识关闭内在人,甚至关闭到人不能从天堂接受任何事物的地步(1563, 1600节)。知识既是变得智慧的手段,也是变得疯狂的手段,内在人通过它们要么被打开,要么被关闭,因而理性功能要么被发展,要么被摧毁(4156, 8628, 9922节)。
如果人以善用为目的,尤其以关注永生的功用为目的,那么内在人就通过知识被打开,并逐渐得以完善(3086节)。然后,来自属灵人的属天、属灵事物就会触及属世人中的知识,并选取凡适合之物(1495节)。这时,主便经由内在人从属世人里面的知识当中提取出凡对属天生命有用之物(1895—1896, 1900—1902, 5871, 5874, 5901节)。而不适合或反对的知识则被抛到一边,并被逐出(5871, 5886, 5889节)。
内在人的视觉从外在人的知识中只拣选那些与它的爱相一致的事物(9394节)。在内在人看来,属于爱的事物在中央,住在光明中;而不属于爱的事物在周边,住在模糊中(6068, 6084节)。适合的知识逐渐被植入人的爱,可以说居于人的爱(6325节)。人若生在对邻之爱中,就会生在聪明中;但他因生在对自我和尘世之爱中,故生在完全的无知中(6323, 6325节)。知识、聪明和智慧是对神之爱和对邻之爱的孩子(1226, 2049, 2116节)。
变得智慧是一回事,理解是另一回事,知道同样是另一回事,而行动又是一回事;尽管如此,在那些拥有属灵生命的人里面,这些依次到来,共存于行动或行为中(10331节)。此外,知道是一回事,承认是另一回事,有信仰又是一回事(896节)。
属于外在人或属世人的知识处于尘世之光,而已变成信与爱之真理,并由此获得生命的真理处于天堂之光(5212节)。已获得属灵生命的真理通过属世观念被理解(5510节)。属灵的流注从内在人或属灵人进入外在人或属世人里面的知识(1940, 8005节)。知识是容器,可以说是属于内在人的良善与真理的器皿(1469, 1496, 3068, 5489, 6004, 6023, 6052, 6071, 6077, 7770, 9922节)。知识就像镜子,内在人的真理与良善显现在其中,如同在一个形像中(5201节)。它们一起在那里,如同在它们的最外面(5373, 5874, 5886, 5901, 6004, 6023, 6052, 6071节)。
流注是属灵的,而非物质的;也就是说,流注从内在人进入外在人,因而进入外在人的知识;而非从外在人进入内在人,因而不是从外在人的知识进入信之真理(3219, 5119, 5259, 5427—5428, 5478, 6322, 9110节)。人必须从取自圣言的教会教义的真理开始,必须先承认这些真理,然后才可以请教知识(6047节)。因此,对那些以肯定态度对待信之真理的人来说,运用知识理智地确认它们是可以的,但对那些以否定态度对待它们的人来说,是不可以的(2568, 2588, 4760, 6047节)。若不通过知识信服,就不相信神性真理的人永远都不会相信(2094, 2832节)。从知识进入信之真理违反秩序(10236节)。那些如此行的人在天堂和教会的事上变得疯狂(128—130节)。他们陷入邪恶的虚假(232—233, 6047节)。在来世,他们在思想属灵的事时,好像喝醉了(1072节)。关于这种人的性质的详情(196节)。实例说明,若通过知识进入属灵事物,就无法理解它们(233, 2094, 2196, 2203, 2209节)。在属灵的事上,许多有学问的人比简单人更疯狂,因为他们持否定态度,并通过在他们眼前不断丰富的知识确认这种否定(4760, 8629节)。
那些基于反对信之真理的知识进行推理的人推理起来十分敏锐,因为他们基于因不容易被驱散而迷惑并说服人的感官幻觉进行推理(5700节)。何为感官幻觉及其性质(5084, 5094, 6400, 6948节)。那些不明白真理的人,以及那些陷入邪恶的人都能推理信之真理与良善,却不明白它们(4214节)。只是确认教义不是聪明,在确认它之前就看出它是不是真理才是聪明(4741, 6047节)。
死后,除为了理解力和生活通过知识所吸收的东西外,事实知识或记忆知识没什么用处(2480节)。死后,一切知识都会保留下来,只是变得沉寂(2476-2479, 2481-2486节)。
对恶人来说,知识就是虚假,因为它们被用于邪恶;而对善人来说,这些知识是真理,因为它们被用于良善(6917节)。对恶人来说,真实的知识并不真实,无论当他们讲出来时,这些知识看上去如何真实,因为它们里面有邪恶(10331节)。
灵人所拥有的对知识那种欲望的例子(1974节)。天使对知识和智慧拥有一种无限的渴望,因为学问、聪明和智慧是属灵的食物(3114, 4459, 4792, 4976, 5147, 5293, 5340, 5342, 5410, 5426, 5576, 5582, 5588, 5655, 6277, 8562, 9003节)。古人的知识是对应和代表的知识,他们藉由这种知识得以进入属灵事物的知识;但如今这种知识完全被抹去了(4749, 4844, 4964—4965节)。
要理解属灵真理,就必须知道以下普遍原则:
1.宇宙万物皆可追溯到良善与真理,以及它们为成为某种事物的结合,因而可追溯到爱与信,以及它们的结合。
2.人拥有理解力和意愿;理解力是真理的容器,意愿是良善的容器;人里面的一切事物都可追溯到这二者及其结合,正如一切事物都可追溯到真理与良善及其结合。
3.有一个内在人和一个外在人,这二者如天堂与尘世那样彼此有别,然而,此人若要成为真正的人,它们必须成为一体。
4.内在人处于天堂之光,外在人处于尘世之光;天堂之光就是神性真理本身,是一切聪明的源头。
5.内在人中的事物和外在人中的事物之间存在一个对应,因此从这边来的事物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显现在那边,并且如此不同以致若不通过对应的知识,它们就无法区分。人若不知道这些和许多其它事,在属灵、属天层面只能理解并形成不和谐的观念。这意味着没有这些普遍原则,属世人的知识几乎不能服务于理性人的理解力和成长。这一切清楚表明知识是多么必要。
5201.“在莎草中吃草”表教导。这从“吃草”和“莎草”的含义清楚可知:“吃草”或“放牧”是指接受教导,如下文所述;“莎草”,或长在河流附近的长草是指属世人的记忆知识。“草”或“植物”表示这类记忆知识,这从圣言清楚看出来。因此,“在莎草中吃草”表示在记忆知识中并通过这知识接受教导,以学习真理与良善。因为记忆知识是手段,就像内层事物能在其中显示自己的一面镜子;而这个形像则像信之真理与良善,因而属于天堂、被称为属灵的事物能在其中显示并表现自己的另一面镜子。不过,这个形像因更内在,故除了那些拥有植根于仁的信之人外,谁也看不见。这就是“在莎草中吃草”真正意义上所表示的。
“吃草”表示接受教导,这一点从圣言中读到这个词的地方明显看出来,如以赛亚书:
自此,你们撒种在地上,主必降雨在其上,并使地所出的粮肥美丰盛。到那日,你的牲畜必在宽阔的草场吃草。(以赛亚书30:23)
“牲畜”表示那些处于良善与真理的人;“在宽阔的草场吃草”表示接受丰富的教导。
同一先知书:
我使你作人民的约,复兴那地,使人承受荒凉的产业,对那被捆绑的人说,出来吧!对那在黑暗的人说,显露吧!他们在路上必得饮食,他们的牧场必在一切山坡上。(以赛亚书49:8-9)
这论及主的到来;“在路上必得饮食”表示在真理上接受教导,“路”是指真理(参看627, 2333节)。“牧场”表示教导本身。耶利米书:
那些残害、赶散我草场羊群的牧人有祸了!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论到那些牧养祂百姓的牧人如此说。(耶利米书23:1-2)
“牧人”表示那些给予教导的人,“羊群”表示那些接受教导的人(343, 3795节);因此,“牧养”表示给予教导。
由于人们习惯称教师为“牧师”或“牧人”,称那些学习的人为“羊群”,所以当谈及基于出于圣言的教义的讲道或教导时,人们也习惯说“牧养”。但当以这种方式提到这个词时,它只是一种对比,而不像在圣言中那样含有某种灵义在里面。当用在圣言中时,“牧养”之所以具有灵义,是因为当在天堂谈论基于圣言的教导或教义时,这种讨论在灵人界以可见方式来代表;在那里,属灵事物就显现在属世的形像里面。这种代表由青草、植物和鲜花而茂盛,其中还有羊群的草场构成;这种场景照着天堂里所进行的关于教导和教义的讨论的性质而发生种种变化。
同一先知书:
我必再领以色列回他的故土,他必在迦密和巴珊吃草,又在以法莲山上和基列境内得以饱足。(耶利米书50:19)
“在迦密和巴珊吃草”表示在信与仁之良善上接受教导。又:
锡安女子所有的威荣都离开了她,她的首领像找不着草场的鹿。(耶利米哀歌1:6)
以西结书:
我必在美好的草场牧养它们,它们的圈必在以色列高处的山上,它们必在佳美之圈中躺卧,也在以色列山肥美的草场吃草。(以西结书34:14)
何西阿书:
现在耶和华要牧养他们,如同牧养羊羔在宽阔之地。(何西阿书4:16)
“牧养他们在宽阔之地”表示在真理上给予教导。“宽阔之地”表示真理(参看1613, 3433, 3434, 4482节)。弥迦书:
伯利恒、以法他啊,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祂必站立起来,倚靠耶和华的大能牧养。(弥迦书5:2,4)
又:
用你的杖牧放你的民,就是你独居的产业的羊群。求你容他们在巴珊和基列吃草,像在往古之日一样。(弥迦书7:14)
西番雅书:
以色列所剩下的人们必得吃草、必得躺卧,无人惊吓。(西番雅书3:13)
诗篇: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诗篇23:1-2)
又:
我们是祂造的;我们是祂的民,也是祂草场的羊群。(或译)我们是属祂的,是祂的民,也是祂草场的羊群。(诗篇100:3)
启示录:
宝座中间的羔羊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启示录7:17)
约翰福音:
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可以进,可以出,可以找到草场。(约翰福音10:9)
又:
耶稣对彼得说,你喂养我的小羊;第二次说,你牧养我的羊;第三次说,你喂养我的羊。(约翰福音21:15-17)
5084.“护卫长府内的”表解释中的首要事物。这从“护卫长”的含义清楚可知,“护卫长”表示解释中的首要事物(4790,4966节)。故此处的意思是,这两种感官印象被解释中的首要事物,也就是说,被在内义上属于圣言的事物抛弃。当解释中的首要事物不再依赖感官印象时,就说感官印象被抛弃了;因为感官印象,以及直接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印象都是错觉。感官是在人里面起主导作用的一切错觉的源头,它们就是很少有人相信信之真理,并且属世人反对属灵人,也就是外在人反对内在人的原因。因此,如果属世人或外在人开始统治属灵人或内在人,信的事物就不再被相信;因为错觉会给它们蒙上阴影,恶欲则会窒息它们。
很少有人知道何为感官错觉,也很少有人相信它们给理性事物,尤其信的属灵事物蒙上如此大的阴影,以致这阴影会抹除它们。当此人同时以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所产生的欲望为乐时,这种情况尤其会出现。这个主题可举例来说明,首先说明何为纯属世的感官错觉,也就是自然界的事物;然后说明何为在属灵事物上的感觉错觉。
⑴这是一个纯属世的感官错觉,或自然界的事物:相信太阳每天绕地球一圈,天空和所有星星也是。人们可能会被告知,如太阳这样的浩瀚火海,而且不仅太阳,还有不计其数的星星每天绕地球一圈,却不经历彼此间的任何位置变化,是不可能的,因而是无法想象的。另外,他们可能还被告知,从行星系统可以看出,地球通过绕轴自转和公转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旋转。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得到确认:行星也是地球,其中有些带有围绕它们旋转的卫星;如观察所表明的,它们也像我们的地球那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旋转。然而,很多人仍有一种感官错觉,即:事情真如眼睛所看到的那样。
⑵这是一个纯属世感官错觉,或纯自然界的事物:大气是一个实体,只是逐渐变得越来越稀薄,直到大气不再有,真空出现。当唯独请教人的外在感官时,这外在感官不会告诉他别的。
⑶这是一个纯属世感官错觉:种子所拥有的长成花、木并自我繁殖的能力自创世之初就被赋予它们,这种最初赋予使得一切事物开始存在并持续存在。人们可能会被告知,没有什么东西能持续存在,除非它不断照以下法则不断存在,即:持续存在就是不断存在;以及凡与先于自身的某种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都会化为乌有,不复存在。尽管他们被告知这一切,但他们的身体感官和依赖于这些感官的思维却不理解。他们也不明白,每一个事物正如它通过来自灵界的流注,也就是说,经由灵界从神性而来的流注而存在那样持续存在。
⑷这产生了另一个纯属世的感官错觉,即:被称为单子或原子的单一实体是存在的。因为属世人以为凡被他的外在感官所理解的,都是一个单一实体,根本不是别的什么。
⑸这是一个纯属世错觉:一切事物皆属于并来自自然界,并且自然界的确有超出人类理解范畴的更纯粹、更内在的方面。但若有人说,属灵和属天之物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或之上,这种观念就会被弃绝;因为人们信的是:一个事物若非是自然的,就不存在。
⑹这是一个感官错觉,唯有身体拥有生命,当身体死亡时,生命也就灭亡了。感官根本就不明白,内在人存在于外在人的一切细节中,内在人在自然界里面,就在灵界。结果,它们因对此没有概念,故不相信死后内在人仍活着,除非它再度披上肉体(5078,5079节)。
⑺这又产生了一个感官错觉:人和动物一样,死后不可能再活着,因为动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没什么两样,唯一区别在于:人是更完美的生物。感官,也就是依赖感官思考并由此得出结论的人不明白,人在动物之上,比动物优越,拥有更高层的生命,因为他不仅能思想事物的原因,还能思想神性,也能通过信和爱而与神性联结,以及接受由此而来的流注,并将所流入之物变成他自己的。因此,由于人对来自神性的这种流注的回应,人是有可能接受它的,而动物根本不能。
⑻这产生另一个错觉:实际活在人里面的,即所谓的灵魂,只是某种像空气或火焰样的东西;当人死去时,这种东西就会消散。此外还有一种错觉:灵魂要么在心脏,要么在脑部,要么在其它部位,它从那里掌控身体,好像这身体是一台机器。感官人不明白,内在人存在于外在人的每一部分中,眼睛不是凭自己看见,耳朵不是凭自己听见,而是凭内在人。
⑼这是一感官错觉:光和热没有其它源头,只可能源于太阳或物质的火。感官不明白,含有聪明在里面的光和含有天堂之爱在里面的热是存在的,所有天使都沐浴在这光和热中。
⑽这是一个感官错觉:人以为他凭自己活着,或生命被赋予他;在感官看来的确如此。感官根本就不明白,唯独神性凭自己拥有生命,因而唯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世上的生命只是接受它的形式(参看1954,2706,2886-2889,2893,3001,3318,3337,3338,3484,3742,3743,4151,4249,4318-4320,4417,4523,4524,4882节)。
⑾感官人误以为奸淫是可允许的,因为其感官使他认为婚姻的存在只是为了养育子女所需的秩序,只要不破坏这秩序,谁是孩子的父亲无关紧要。他还误以为婚姻状态与同某人发生性关系或淫乱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婚姻是被允许的。正因如此,他也相信,若非基督教界依据圣经来禁止,他娶数个妻子并不违反秩序。若被告知,天上的婚姻和地上的婚姻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没有人能拥有任何婚姻之物在里面,除非他处于属灵的真理与良善,并且真正的婚姻绝无可能存在于一个丈夫和数个妻子之间,因而婚姻本身是神圣的,感官人就会弃绝这一切,视为毫无价值。
⑿这是一个感官错觉:主的国或天堂类似地上的国,那里的喜乐和幸福在于比别人更伟大,因而比别人更有荣耀。因为感官人根本就不明白最小的就是最大的,为末的就是为首的是什么意思。这种人若被告知,在天堂或天使当中,喜乐在于为他人的福祉而服务,毫无功德或回报的想法,就会感到被迎头一击,仿佛这是悲哀的事。
⒀这是一个感官错觉:善行值得赏赐,甚至为了自我而向人行善也是一种善行。
⒁这也是一种感官错觉,人唯信得救,信能存在于没有仁的人里面,死后保留下来的是信仰,而非生活。其它很多例子也一样。因此,当感官在人里面主导从神性获得启示的理性时,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并陷入黑暗。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感官证据基础上的每一个结论都被视为理性。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