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六、天堂由无数社群构成
41.无论在哪个天堂,天使都不住在一个地方,而是照他们所处的爱与信之良善的不同而分为大大小小的社群,处于相似良善的天使形成一个社群。在天堂,良善具有无限多样性,每位天使可以说就是他自己的良善。
注:无限多样性是存在的,从来没有哪两样事物是完全相同的(7236, 9002节)。所以,天堂具有无限多样性(684, 690, 3744, 5598, 7236节)。在天堂,无限的多样性是良善的多样性(3744, 4005, 7236, 7833, 7836, 9002节)。这些多样性通过真理存在,各人的良善所来自的真理多种多样(3470, 3804, 4149, 6917, 7236节)。正因如此,天堂里的所有社群和一个社群里的所有天使都彼此不同(690, 3241, 3519, 3804, 3986, 4067, 4149, 4263, 7236, 7833, 7836节)。然而,他们都凭来自主的爱合而为一(457, 3986节)。
5432.“你们是奸细”表它们只为利益而存在。这从“奸细”的含义清楚可知,“奸细”在此是指寻求物质利益。“奸细”在内义上并非表示别的,这从整个思路明显可知。因为就内义而言,此处论述的是教会的真理,它们被交与属世层,如同它自己的。但这种交与是不可能的,除非通过从属灵层的属天层经由居间层而来的流注。教会的这些真理就是“雅各的儿子们”或“约瑟的哥哥们”;属灵层的属天层是“约瑟”;居间层是“便雅悯”。这一切的含义如前所述(5402节),即:在生命最早期所学到的教会信之真理,也就是所谓的教会教义,和其它任何记忆知识一样,被吸收进来并交付于记忆,作为记忆知识保留,直到此人开始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它们,查看它们是否是真的,在看到它们是真的后,愿意照它们而行。对它们的这种看待,以及这种愿意使它们不再是记忆知识,而是成了生活的戒律,最终成了生活;因为它们以这种方式融入他所过的生活,并成了他自己的。
已经成年的人,尤其那些到了老年,不能以自己的眼光看待教会的真理,也就是所谓的教会教义,查看它们是否是真的,然后愿意照之生活的人,保留它们,就跟保留其它一切记忆知识一模一样。这些真理只留在他们的属世记忆中,由此停留在他们的口头上。他们说真理,不是从内层人或心里说的,只是从外层人或口头上说的。当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他绝无可能认为教会的真理是真的,无论他觉得自己多么认为它们是真的。他之所以觉得自己认为它们是真理,是因为他信靠别人及其观念,坚定信奉它们。坚定信奉别人的观念,无论这些观念是真理还是虚假,是很容易的,因为它只需运用一点聪明才智。
“奸细来窥探这地的虚实”表示教会的这些真理,或以这种方式处于教会真理的人。因为他们相信其教会的教义并非出于对真理的任何情感,乃出于对获得重要职位或个人利益的情感。因此,他们自己几乎没有任何信仰,通常从心里否认,看待这些教会的教义如同商人看待自己的货物;当他们在自己里面看这些教义并非真理,然而又能说服普通人相信它们是真理时,他们觉得自己又有学问又有智慧。许多教会领袖就具有这种秉性,这一点从他们在来世的情形明显看出来;因为在来世,他们无论到哪里去,都带着从其情感和随之的思维所发出的气场,这气场能被别人清楚察觉。从该气场明显能认出他们对真理拥有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信仰。这在世上并不明显,因为世上没有对这类事物的属灵觉知。正因如此,教会的这些领袖并没有透露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因为那会使他们丧失利益。
他们就是“奸细”,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很清楚地看出来:这类人只会挑那些坚持源于良善的真理之人的毛病,好指控并谴责他们。这类人,无论他们属于所谓的天主教徒,还是属于改革宗、贵格会教徒、苏西尼派,抑或犹太人,一旦坚定信奉自己教会的教义,不是“奸细”又是什么?但凡发现绝对真理,他们就会加以嘲笑和谴责;他们不会因为它们是真理就接受它们。原因在于,他们拥有对真理的情感不是为了真理,更不是为了生活,只是为了个人利益。此外,当这类人阅读圣言时,他们只是怀着为了物质利益确认教义的记忆知识的目的或意图而研究圣言。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研究圣言,是为了“窥探这地的虚实”,也就是看教会的真理并不是真理,仅仅是手段,他们可用来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说服别人相信它们是真理。
然而,那些为了真理和生活,因而为了主国度的缘故而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的确拥有对教会教义的信仰;但他们仍仔细研究圣言,只是为了查看真理本身,没有其它目的;他们的信仰和信心便从真理得以形成,或说他们从真理发展自己的信仰和信心。若有人告诉他们说,他们应当遵守他们出生所在的教会的教义,他们就会反思:他们若出生在犹太教、苏西尼派、贵格会、基督教异教派(Christian Gentilism),甚至出生在教会之外,也会被告知一模一样的话。并且到处都会有人说,这里是教会!这里是教会!真理在这里,不在别处!这就是他们所想的,故他们决定要仔细研究圣言,虔诚向主祷告,使他们得到启示。像这样的人就不会干扰教会里的任何人,也不会谴责别人,因为他们知道,凡为一个教会的人都基于自己的信仰生活。
3470.“他取赫人比利的女儿犹滴,与赫人以伦的女儿巴实抹为女人”表示来自其它源头,而非纯正真理本身的属世真理的添加。这从“女人”的含义,以及“赫人比利的女儿犹滴,与赫人以伦的女儿巴实抹”的代表清楚可知:“女人”是指与良善联合的真理(对此,可参看前面论述撒拉和利百加的地方,1468, 1901, 2063, 2065, 2172, 2173, 2198, 2507, 2904, 3012, 3013, 3077节),但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与属世良善联合的属世真理;“赫人比利的女儿犹滴,与赫人以伦的女儿巴实抹”是指来自其它源头,而非纯正真理本身的真理。赫人是迦南地诚实正直的民族之一,亚伯拉罕曾住在他们中间,并向他们买了麦比拉洞作坟墓(创世记23章)。赫人也代表迦南地的民族或外邦人当中的属灵教会(参看2913, 2986节)。由于该教会没有来自圣言的真理,所以这些人表示不是来自纯正真理本身的真理。代表一个教会的民族也表示属于该教会的真理和良善,因为一个教会正是凭真理和良善而为一个教会。因此,当提到教会时,我指的是它的真理和良善;当提到真理和良善时,我指的是教会。
此处的情形是这样:真理的属世良善在被改造之前,不是属灵良善,也就是信之良善和仁之良善。如刚才所述(3469节),属世良善来自父母,而属灵良善来自主。因此,一个人若要接受属灵良善,就必须重生。当他正在重生时,一开始与他联合的是来自其它源头,而非纯正真理本身的真理;这些真理不会永久地粘附在他身上,仅仅充当引入纯正真理的手段。一旦纯正真理被引入,非纯正的真理就被分离出去。这种情况就像孩子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一开始,他们学习很多东西,包括很幼稚的那种,如游戏等等;但这些东西不是为了让他们变得智慧,而是让他们可以为接受通向智慧的有用事物而预备道路。一旦他们接受后者,前者就被分离出去,事实上被抛弃。这种情形也类似果实:果实在能接受甜汁之前,先充满酸涩的汁液,不纯正的酸涩汁液是引入甜汁的一种手段。一旦后者进入,前者就被驱散。
人心智的属世部分在经历重生时也是这种情形,因为属世良善是这样,它本身并不愿像一个仆人事奉主人那样顺从并事奉理性良善,而是想掌权。但为了使它可以被强制驯服和顺从,它通过各种洁净或荒废和试探的状态而备受侵扰,直到它的欲望削弱。这时,它被从主经由内在人而来的信与仁之良善的流注缓和,直到通过遗传所获得的良善逐渐被根除,一种新的良善被植入以取而代之。信之真理被引入这新的良善,就像新的纤维被引入人的心脏,而新鲜的液体就沿着这些新纤维被输送进来,直到新的心脏慢慢长大。
刚开始被引入的真理不可能来自纯正的真理源头,因为邪恶和虚假就存在于以前的良善,也就是属世良善里面。相反,它们是那种与纯正真理具有某种密切关系的貌似的真理或真理的表象;真正的纯正真理通过它们逐渐得到将自己注入的机会和地方。纯正良善就像血管中的血液或纤维中的液体,引导真理并赋予它们形状。以这种方式在属世人或外在人中形成的良善是一种总体良善,可以说是由从主经由理性人或内在人而来的属灵良善的具体和个体方面交织而成或联结在一起的;唯独主形成并新造事物。这解释了为何在圣言中,主经常被称为形成者和创造者。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