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六、天堂由无数社群构成
41.无论在哪个天堂,天使都不住在一个地方,而是照他们所处的爱与信之良善的不同而分为大大小小的社群,处于相似良善的天使形成一个社群。在天堂,良善具有无限多样性,每位天使可以说就是他自己的良善。
注:无限多样性是存在的,从来没有哪两样事物是完全相同的(7236, 9002节)。所以,天堂具有无限多样性(684, 690, 3744, 5598, 7236节)。在天堂,无限的多样性是良善的多样性(3744, 4005, 7236, 7833, 7836, 9002节)。这些多样性通过真理存在,各人的良善所来自的真理多种多样(3470, 3804, 4149, 6917, 7236节)。正因如此,天堂里的所有社群和一个社群里的所有天使都彼此不同(690, 3241, 3519, 3804, 3986, 4067, 4149, 4263, 7236, 7833, 7836节)。然而,他们都凭来自主的爱合而为一(457, 3986节)。
7225.“我口中又没受割礼”表对他们来说,我是不洁的。这从“没受割礼”和“口”的含义清楚可知:“没受割礼”是指不洁,因为割礼代表从污秽的爱,也就是对自我和世界的爱中洁净(2039, 2632, 2799, 4462, 7045节),因此,那些没受割礼,被称为“未受割礼的”之人代表那些没有从这些爱中洁净,因而不洁的人(3412, 3413, 4462, 7045节);“口”是指教义事物(1286, 1288节)。因此,“口中没受割礼”表示在属于教义的事物方面是不洁的,因为“未受割礼”论及教义和生活。因此,以耶利米书,耳朵被称为“未受割礼”:
现在我可以向谁说话作见证,使他们听呢?看哪,他们的耳朵未受割礼,不能听见。看哪!耶和华的话成为羞辱,他们并不想要它。(耶利米书6:10)
在以下经文中,心被称为“没受割礼”:
以色列全家心中也没受割礼。(耶利米书9:26)
以西结书:
你们将身心未受割礼的外邦人领进来,让他们在我的圣所。(以西结书44:7)
摩西五经:
那时,他们未受割礼的心若谦卑了。(利未记26:41)
从这些经文明显可知,“没受割礼”表示不洁;由于一切不洁之物皆源于不洁之爱,也就是尘世之爱和自我之爱,所以“未受割礼的”表示阻碍良善与真理流入的东西。在这些爱所在的地方,良善与真理的流注被毁,因为它们就像天堂与地狱那样彼此对立。因此,“未受割礼的耳朵”表示不顺服,“未受割礼的心”表示对良善与真理的弃绝,这种情形尤其发生在当这些爱以虚假,如同一堵墙那样来保障自己之时。
摩西因口吃而自称“口中没受割礼”是为了内义的缘故,由此可以表示“法老”所代表的那些沉浸于虚假的人不会听从出于神之律法将要告诉他们的事,因为沉浸于虚假的人将属于神之律法的真理称为虚假,将与属于神之律法的真理对立的虚假称为真理;事实上,他们完全处在对立面。正因如此,他们认为教义所教导的真理完全不洁;就连天堂之爱在他们看来也是不洁。此外,当他们靠近任意一个天堂社群时,就会发出一种可怕的臭味;当感觉到这种臭味时,他们以为臭味是从天堂社群发出的;而事实上,它来自他们自己。因为他们若不接近臭味的对立面,就感知不到这种臭味。
3241.“底但的子孙是亚书利族、利都是族和利乌米族”表示来自第二类的衍生物。这从“底但”的代表清楚可知,“底但”是指那些处于信之良善的人,严格来说是指那些处于来自良善的信之真理的人(3240e节)。它们是来自第二类的衍生物,这是显而易见的。底但的这三个儿子尤表来自良善的信之真理;至于每个儿子表示什么,这的确可以告之,却不能从圣言中的其它经文来证实,因为别的地方再没有提到这些名字。
主的国度包含无数种良善和真理;但这无数种仍构成一个天堂。事实上,这些不同种类如此之多,以至于没有哪两个社群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没有哪两个社群拥有一样的良善和真理(684, 685, 690节)。在该国度,一个天堂是由许多不同事物或部分构成的;主以这种方式安排这些事物或部分:它们都和谐一致。多个的这种一致或和谐是由主通过使它们都与祂有关而实现的,或说主因它们都与祂有关而在它们当中创造了和谐或一致(551节)。此处的情况类似人体的器官、肢体和内脏;其中没有哪两个是一模一样的。然而,尽管它们彼此各不相同,却仍构成一体;这是因为它们都追溯到一个灵魂,并通过这个灵魂追溯到天堂,因而追溯到主。事实上,凡与主无关的,什么都不是。由此可见,真理和良善在种类上的不同是数不胜数的。在属灵教会中,它们的种类,事实上最总体的种类,由亚伯拉罕与基土拉所生的这些儿孙来表示。
属灵教会成员不像属天教会成员那样对良善和真理拥有感知,而是承认他们所学到的东西是真理。因此,他们不断争论真理,推理它们是不是真的。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教会所支持的教义,称其为真理。这就是如此多不同的源头。此外,大多数人都基于表象和谬误或错觉得出关于良善和真理的结论,这个人以这种方式得出结论,那个人以那种方式得出结论;却没有人出于任何感知得出结论,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感知。由于他们的理解力在信之良善和真理方面如此昏暗,所以在最重要的一点,即主的神性,人身或人性和神圣发出上产生争论也就不足为怪了。属天人感知到,这些不是三,而是一;但属灵人却住在三的观念中,尽管他们愿意认为它们是一。既然在这最重要的一点上都存在纷争,那么显而易见,教义事物上的差别和不同一定是数不胜数的。由此可知此处提到的这些人的名字所表示的衍生物来源于何处。不过,尽管在教义事物上存在如此多的差别和不同,也就是存在如此多的衍生物,但当所有人都承认仁爱是教会的本质或基本要素,或也可说,当所有人都视生活为教义的目的时,也就是当所有人都去问一个教会成员当如何生活,而不是问他的观点是什么,或他是怎么认为的时,它们仍一起形成一个教会。因为在来世,每个人都照着他生活的良善,而非与生活的良善分离的教义真理而被主分配一个地方。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