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天堂与地狱 #558

558a.此外,人越

558a.此外,人越处于天堂之爱(这爱在于喜爱功用和良善,当为了教会、国家、人类社会和同胞而提供它们时,会发自内心感到快乐),就越被主引导,因为这爱是有主在其中并来自主的爱。相反,人越陷入自我之爱(这爱在于为自己的缘故发挥功用、提供良善),就越被自己引导;人越被自己引导,就越不被主引导。由此可知,人越爱自己,就越远离神性,因而越远离天堂。被人的自我引导,就是被人自己的东西引导;而人自己的东西无非是邪恶。因为人与生俱来的邪恶就在于爱自己胜过神,爱世界胜过天堂。每当人在他所行的良善中专注于自己的时候,他就专注于自己、远离良善;而非专注于良善、远离自己;于是他在其良善中表现出自己的形像,而非神性的形像;这一事实也通过经历向我证明了。有些恶灵的居所在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中部地区,就在天堂的下面;他们特别擅长引诱正直的灵人陷入自我形像,因而陷入各种邪恶。他们通过引诱正直灵人思想自己,或公开通过赞扬的话和恭敬,或暗中将其注意力转向自己而如此行。他们越能得逞,就越将正直灵人的脸转离天堂,也越模糊他们的理解力,把邪恶从他们自己的东西中召唤出来。

注:人通过遗传从父母那里所得的自我形像无非是稠密的邪恶(210, 215, 731, 876, 987, 1047, 2307—2308, 3518, 3701, 3812, 8480, 8550, 10283—10284, 10286, 10731节)。人的自我中心就在于爱自己胜过神,爱世界胜过天堂;当为了自己,也就是人自己的自我时,与自己相比,视其邻舍如无物;因此,它就是爱自己,是对自己和世界的爱(694, 731, 4317, 5660节)。当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占据主导地位时,一切邪恶便从这些爱流出(1307—1308, 1321, 1594, 1691, 3413, 7255, 7376, 7488—7489, 8318, 9335, 9348, 10038, 10742节)。这些邪恶就是蔑视他人、敌视、仇恨、报复、残忍和欺骗(6667, 7370, 7374, 9348, 10038, 10742节)。一切虚假皆从这些邪恶流出(1047, 10283—10284, 10286节)。

558b.自我之爱是对邻之爱的对立面,这一点从二者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来。陷入自我之爱的人对邻人的爱始于自我,因为他声称,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邻舍;这爱从他,如同从中心发出,直达所有与他构成一体的人,并随着他们凭爱与他结合的程度削弱而递减。所有圈子之外的人都被他视为一文不值,而那些反对圈子成员及其邪恶的人则被他视为仇敌,无论这些人的秉性如何,无论他们是否智慧、正直、诚实或公正。但对邻舍的属灵之爱却始于主,从祂,如同从中心发出,直达所有凭爱和信与祂结合的人,并照其爱和信的品质发出。由此可以看出,始于人的对邻之爱就是始于主的对邻之爱的对立面。前者从邪恶发出,因为它从人自己的东西发出;而后者从良善发出,因为它从主发出,而主是良善本身。由此还可以看出,从人及其自我形像发出的对邻之爱是属肉体的;而从主发出的对邻之爱是属天堂的。一言以蔽之,当人沉迷于自我之爱时,这爱便构成头,天堂之爱却构成脚,他则站在天堂之爱上面。如果这爱不服侍他,他就把它踩在脚下。这就是被投入地狱的人看上去仿佛头向下朝向地狱,脚向上朝向天堂的原因(参看548节)。

注:人若不知道何为对邻之爱,会以为人人都是邻舍,要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行善(6704节)。他们还相信人人都是自己的邻舍,因而对邻之爱始于自我(6933节)。爱自己胜过一切,因而被自我之爱掌管的人也使得对邻之爱始于自己(6710节)。解释了每个人成为自己邻舍的方式(6933-6938节)。然而,那些系基督徒并爱神胜过一切的人使得对邻之爱始于主,因为当爱主胜过一切(6706, 6711, 6819, 6824节)。邻舍的不同种类和来自主的良善的不同种类一样多,要照着各人状态的品质以不同的方式向各人行善,这是基督徒的谨慎问题(6707, 6709, 6711, 6818节)。这种不同数不胜数;因此,知道何谓邻舍的古人将仁爱行为分门别类,并赋予它们不同的名称,由此知道每个人在哪方面是一个邻舍,当以哪种方式谨慎地向每个人行善(2417, 6628, 6705, 7259-7262节)。古代教会的教义是对邻之仁的教义,这是他们智慧的源头(2417, 2385, 3419—3420, 4844, 6628节)。

属天的奥秘 #3701

3701.“又见神的

3701.“又见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表示无限和永恒的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结合,可以说是从最低之物那里开始的一种上升,以及此后当秩序翻转过来时向最低之物的一种下降。这从“使者”的含义清楚可知,“使者(或天使)”是指主的某种神性事物或主之神性的某个方面,当圣言提到使者或天使时,他们就表示主的某种神性事物,或其神性的某个方面(参看1925, 2319, 2821, 3039节)。在目前的情况下,他们表示神性真理,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他们被称为“神”的使者,因为当内义上论述的主题是真理时,经上就用“神”这个名,而当主题是良善时,经上就提“耶和华”(2586, 2769, 2807, 2822节)。这就是为何他们在此被称为“神”的使者,尽管紧接着“耶和华”的名就出现在“看哪,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这句话中;因为主题是良善所来自的真理,这真理在此由雅各来代表,如前面频繁所述。“在梯子上,上去下来”在至高意义上表示无限和永恒的联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结合,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进一步解释。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结合不能论及主的神性本身和祂的神性人身,除非同时这些属性被视为无限和永恒的,因为主里面的一切都是无限和永恒的,就存在而言是无限的,就显现而言是永恒的。至此的讨论表明,一言以蔽之,“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又见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表示可以说从最低之物那里开始的一种上升,以及此后当顺序翻转过来时向最低之物的一种下降。
这种上升和下降的性质从前面的阐述和说明可以看出来(3539, 3548, 3556, 3563, 3570, 3576, 3603, 3607, 3610, 3665, 3690节)。本节和接下来的几节经文描述了这种顺序,就是人重生的顺序;但由于教会对这种顺序一无所知,所以就让我来进一步描述它的性质。众所周知,人出生在他父母、祖父母,以及追溯到数个世纪的祖辈的性质中,因而出生在他们逐渐累积的遗传之恶中,以至于就来自他自己的东西而言,他无非是恶。结果,他的理解力和意愿已经被彻底破坏了;他凭自己根本不意愿任何良善,因而根本不理解任何真理。因此,他称之为良善,甚至信以为良善的,实际上是邪恶;他称之为真理,甚至信以为真理的,实际上是虚假。例如:爱自己胜过他人;渴望自己比别人好;贪恋别人的东西;只为自己着想,不为他人着想,除非为了自己的缘故。人凭自己只渴望这些事,所以就把它们称为良善,也称为真理。更有甚者,若有人伤害,或试图伤害被他称为良善和真理的这些东西,他就会仇恨此人,还充满报复的想法。他渴望,甚至寻求毁灭这个人,并以之为乐;他越在自己里面实际强化这类意图,也就是越经常将这些意图付诸实践,就越沉浸于这种行为。
当这样一个人进入来世时,他仍有同样的渴望。他在世上通过实际生活所获得的实际性质继续存在,刚才所提到的那种快乐会被其他人明显感觉到。因此,这样一个人无法留在任何天堂社群,因为那里的每个人都渴望别人比自己好;相反,他不得不留在某个地狱社群,因为那里的快乐与他自己的相似。这种性质在他活在世上时必须根除;但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除非被主通过重生根除,也就是通过接受全新的意愿和由此衍生的全新理解力,换句话说,在这两种官能上变成新的。不过,为使这一切可以实现,他必须首先像小孩子一样重新出生,必须学习何为邪恶和虚假,以及何为良善和真理,因为没有这些知识,他就不能充满或发展任何良善。事实上,他凭自己只承认邪恶是良善,虚假是真理。
为达到这个目的,即把人变成新的,诸如与他以前所拥有的知识或认知并不完全相反的那种知识或认知会被灌输给他,如:一切爱都是从自己开始的;要先考虑自己,然后考虑他人;要向那些表面上贫乏、困苦的人行善,无论他们内心是什么样;同样,要向孤儿寡妇行善,仅仅因为他们被如此称呼;最后向总体上的仇敌行善,无论他们是谁;并且一个人这样做就可以赢得天堂。这些和其它类似概念就是适合他新生命的幼儿期的知识或认知,它们具有这种性质:它们因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他以前的生命,或他以前生命的性质,所以也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他正在以这种方式被引入的新生命。因此,它们是诸如允许凡有助于形成一个新意愿和一个新理解力的事物进入他们的那种概念。它们是最低的良善和真理,那些正在重生的人就是从这些良善和真理开始的。由于这些最低良善和真理允许更内层或更接近神性真理的真理进入它们自己里面,所以人以前信以为真理的虚假也就被根除了。
然而,那些正在重生的人不仅将这类真理当作记忆知识来学习,还当作生活的事来学习,因为他们实践这些真理。不过,他们对真理的实践始于主在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所灌输的新意愿。他们越是乐意接受这新意愿,就越乐意接受这些知识或认知,将其付诸实践并相信它们。相反,他们越不接受这新意愿,他们固然能学习这类真理,却越不将它们付诸行动,因为他们只关心记忆知识,却不关心生活,或说只关心学习它,不关心活出它。
这就是即将取代先前生命的新生命的幼儿期和童年期的状态;而新生命的青春期和青年期的状态是这样:不再关注任何人的外在表现,而是关注他在良善方面是什么样:首先关注他在文明生活中的良善方面是什么样,然后关注他在道德生活中的良善方面是什么样,最后关注他在属灵生活中的良善方面是什么样;这时,他开始拥有良善,并首先热爱良善,从良善去爱这个人。最后,当他进一步被完善时,就注重向那些处于良善的人行善,并照着他们里面良善的品质而提供帮助。最终他以向他们行善或帮助他们为乐,因为他在良善中感受到快乐,在支持它的观念或事物中感受到愉悦。他承认这些支持性的观念或事物为真理;它们也构成其新理解力的真理,而这新理解力是从属于其新意愿的良善中流出的。
他在这良善中感受到快乐,在这些真理中感受到愉悦到何等程度,就对他以前生活的邪恶感到厌恶,对其虚假感到不悦到何等程度。结果,属于以前意愿的事物与属于新意愿的事物分离,属于以前理解力的事物与属于新理解力的事物分离。在这种分离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对知道这些事物的情感,而是对实行它们的情感。因此,他现在明白其幼儿期的真理相对来说是颠倒的,这些真理一点一点地被带回到不同的顺序中,也就是说,它们的相互关系反过来了,以至于起初占据优先地位的,现在占据次要地位。他以这种方式明白,藉着他幼儿期和童年期的真理,神的使者可以说沿着一架从地到天的梯子上升;但后来藉着他成年期的真理,神的使者可以说沿着一架从天到地的梯子下降。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