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74.现在说说我的经历。我已上千次看到,天使是人的形式,或就是人。我和他们就像世人与世人那样交谈;有时与一位,有时与数位;从来没有发现他们的形式与人的形式有任何不同。有时我为发现他们是这样子而感到惊奇。为免得这一切被说成是一场错觉或幻觉,我蒙允许在完全清醒,或拥有我肉体的所有感觉、处于知觉清晰的状态下看见他们。我时常告诉他们,在基督教界,人们对天使和灵人处于如此盲目的无知,以至于以为他们是没有形式的心智,甚至是纯粹的思维;对他们没有任何概念,以为他们是含有某种生命力的缥缈无形之物。除了一种思维能力外,他们没有将丝毫人性归于天使,故以为天使因没有眼睛而看不见,因没有耳朵而听不见,因没有嘴巴或舌头而不说话。
对此,天使回答说,他们知道,这种信仰是许多世人所持有的,在学者当中尤其盛行;令他们惊讶的是,甚至在神职人员当中也是如此。他们说,原因在于:作为领袖并首先捏造关于天使和灵人的这种观念的学者出于外在人的感官印象思想他们;那些出于这些,而非内视和植入每个人的普遍观念思考的人只会捏造这种观点,因为外在人的感官印象只理解属于自然界的东西,不明白超越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因而不明白灵界的任何事物。关于天使的这种虚假思想便从这些作为向导的领袖蔓延到其他不独立思考,反而接受领袖思想的人那里。那些首先从别人那里形成自己的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当成自己的信仰,然后以自己的理解力来看待它的人无法轻易从中退出,因而大多数情况下默许认可它。
天使还说,信仰和内心简单的人则对天使没有这种观念,而是认为他们是天上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因学问而熄灭从天上植入他们的东西,也不理解没有形式的任何事物。由于同样的原因,在教会,无论雕塑还是绘画,天使总被描绘为人。关于从天上所植入的东西,他们说,这是流入处于信仰和生活的良善之人的神性。
注:人若非被提升至外在人的感官印象之上,就没有多少智慧可言(5089节)。智者的思维超越这些感官印象(5089, 5094节)。当人被提升在这些之上时,他便进入更清晰的光,最终进入天堂之光(6183, 6313, 6315, 9407, 9730, 9922节)。古人知道如何从这些东西当中提升和退离(6313节)。
4493.“于是,他们就给凡出他城门的所有男丁都行了割礼”表对外在事物的接受。这从“给所有男丁行割礼”和“出他城门”的含义清楚可知:“给所有男丁行割礼”是指唯独在外在事物上被引入那人民,即雅各后代的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中(参看4486节);“出他城门”是指背离古人当中的教会教义,如刚才所述(4492节)。由于所表示的是对他们自己教义的背离和对外在事物的接受,故经上两次说“凡出他城门的”。但经上没有像在其它地方那样同时说“他们进城门”,因为“进”表示对教义的接受,对外在事物的背离,而此处描述的是反面。
有必要说一下此中是何情形。上古教会成员,也就是哈抹和示剑及其家族所属的余留,具有与古教会信徒完全不同的心理构成和天生性情。因为上古教会拥有一个包含完整性的意愿,而古教会的信徒则没有。正因如此,主能在上古教会成员当中经由意愿,因而经由内在途径流入;但在古教会信徒当中则不然,他们里面的意愿已经被摧毁了。不过,主流入他们的理解,因而经由外在途径,而非内在途径流入,如前所述(4489节)。经由意愿流入就是经由爱之良善流入,因为一切良善属于心智的意愿部分;而经由理解流入就是经由信之真理流入,因为一切真理属于理解部分。当主使古教会的信徒重生时,祂便在其理解部分形成一个新意愿。因为良善与真理被植入上古教会成员心智的意愿部分(参看895,927节),但被植入古教会信徒的理解部分(863, 875, 895, 927, 2124, 2256, 4328节)。新意愿是在心智的理解部分里面形成的(928, 1023, 1043, 1044, 4328节)。主与居于人中间的良善之间存在一个平行,但主与居于人中间的真理之间则没有(1831, 1832, 2718, 3514节)。因此,相对于上古教会成员,古教会的信徒处在模糊中(2708, 2715, 2935, 2937, 3246, 3833节)。从这一切明显可知,上古教会成员具有与古教会信徒完全不同的心理构成和天生性情。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属上古教会的人是内在人,没有敬拜的外在形式;而那些属古教会的人是外在人,具有敬拜的外在形式。因为前者通过内在事物如同白天在阳光下那样看外在事物;而后者通过外在事物如同夜晚在月光或星光下那样看内在事物。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天上,主向前者显为一轮太阳,而向后者却显为一轮月亮(1521, 1529-1531, 2441, 2495, 4060节)。前者就是前面所解释的那些被称为“属天”的人,后者则是那些被称为“属灵”的人。
举例说明这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上古教会成员若阅读圣言,无论历史还是预言,不用任何事先的教导或解释就能看到它的内义;并且看得如此充分,以致属内义的属天和属灵事物立刻映入他的眼帘,几乎没有属字义的任何事物。因此对他来说,内义一直处于光明之中,而字义却处于模糊之中。他就像是某人在听别人说话,只听他的意思,不去留意他所说的话。而古教会成员若阅读圣言,离了事先的教导或解释就看不到它的内义;因此对他来说,内义一直处于模糊之中,字义却处于光明之中。他就像是某人在听别人说话,只专注于他所说的话,却不去留意这些话的意思,因此这会失去他。但当一个犹太教会成员阅读圣言时,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他什么也不懂。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内义的存在,还否认它的存在。今天的基督教会成员也是这样。
这一切表明,此处哈抹和示剑所代表的人与雅各的儿子们所表示的人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哈抹和示剑是上古教会余留的一部分,对内在事物感兴趣,对外在事物不感兴趣;而雅各的儿子们则对外在事物感兴趣,对内在事物不感兴趣。这一切还表明,哈抹和示剑不可能接受外在事物,也不可能接受存在于雅各儿子们当中的事物,除非他们的内在被关闭。但是,若这些被关闭,他们将永远灭亡。
这就是哈抹和示剑及其家族被杀的秘密原因,否则这种行为是不会被允许的。但这并不是为雅各的儿子们犯下滔天罪行开脱。他们对这个秘密原因一无所知,并且这也不是他们所关注的目的。各人照各人的目的或意图受审判;在第13节,经上明确说明,他们的意图是诡诈的。当主允许诸如此类的罪行发生时,它就由恶人和那些煽动它的地狱中人来实施。然而,恶人向善人企图并做出的一切邪恶,都会被主转化为良善,此处即是一例,因为哈抹和示剑及其家族都得救了。
9922.“在袍子周围的石榴中间”表由在各个方向上关于良善的记忆知识的更内在特征构成。这从“在中间”、“石榴”和“周围”的含义清楚可知:“在中间”是指更内在之物(参看1074, 2940, 2973, 5897节),因此,“在中间”当论及“铃铛”所表示的对教义和敬拜的倾听和理解时,表示来自更内在的特征;铃铛在其中间的“石榴”是指关于良善的记忆知识(9918节);“周围”是指在各个方向上,如前所述(9920节)。铃铛之所以安在石榴中间,是因为“石榴”所表示的记忆知识是接受者,可以说是持有真理和良善在里面的容器(1469, 1496, 3068, 5373, 5489, 7770节);“铃铛”所表示的教义和敬拜必须由在记忆知识里面,如在自己容器里面的良善和真理构成;教义和敬拜若不是由良善和真理构成,仅由记忆知识构成,就没有丝毫生命在里面。
但由于很少有人明白刚才所说的这一切,即教义必须由在记忆知识里面的良善和真理构成,而不是由缺乏它们的记忆知识构成,是怎么回事,故有必要给出一个尽可能容易理解的解释。外部记忆或属世记忆的一切都被称为“记忆知识”;因为既有一个外部记忆,就是对自然界事物的记忆;也有一个内部记忆,就是对灵界事物的记忆(2469-2494, 2831, 5212, 9394, 9723, 9841节)。铭刻在内部记忆中的事物不叫记忆知识,因为它们是构成一个人生命的东西;相反,它们被称为信之真理和爱之良善。这些就是必须在记忆知识里面的事物。因为人里面有一个外在,被称为外在人;有一个内在,被称为内在人;内在必在外在里面,如同灵魂在它的身体里面。因此,内在人里面的事物必在外在人里面的事物中,因为外在以这种方式拥有一个灵魂或生命在里面。所以,如果内在事物或内在人的事物不在外在事物里面,外在事物里面就没有灵魂,因而也没有任何生命。由于爱与信之良善是内在的,故可推知,外在事物必须拥有这良善在自己里面,记忆知识知识也必须如此,因为如前所述,记忆知识是接受者,可以说是内在事物的容器。因此,教义和敬拜必须由包含在接受者或容器里面的那些事物构成;它们不会住在空虚或缺乏内在之物的接受者和容器里面。由此明显可知当如何理解教义和敬拜的一切方面或事物必须源于关于良善的记忆知识的更内在特征,这些特征由金铃铛要在石榴中间这一吩咐来表示。
此外,要知道,既有关于良善的记忆知识,也有关于真理的记忆知识;居于这一层的真理又可以成为接受良善的容器;因为信之真理是爱之良善的容器。关于这个主题的说明,可参看前面关于记忆知识的阐述和说明,即:记忆知识是属于属世人里面的记忆的事物(3293, 3309, 3310, 4967, 5212, 5774, 5874, 5886, 5889, 5934节);内在人通过记忆知识被打开(1495, 1548, 1563, 1895, 1940, 3085, 3086, 5276, 5871, 5874, 5901节);记忆知识是使人们变得智慧的一种手段,也是使人们变得疯狂的一种手段(4156, 4760, 8628, 8629节);记忆知识是真理的容器,真理是良善的容器(1469, 1496, 3068, 3079, 3318, 5489, 5881, 6023, 6071, 6077, 6750, 7770, 8005, 9394, 9724节);记忆知识服务内在人(1486, 1616, 2576, 3019, 3020, 3665, 5201, 5213, 6052, 6068, 6084, 9394节);当记忆知识,就是属于外部记忆的事物变成生命的一部分时,它们就从外部记忆中消失了;但依然铭刻在内部记忆中(9394, 9723, 9841节);处于植根于仁之良善的信之真理的人能被提升到记忆知识之上(6383, 6384节);这被称为被提升到感官层之上(5089, 5094, 6183, 6313, 6315, 9730节);当一个人死亡时,他会将记忆知识,也就是属于外部记忆的事物带入来世;但那时它们会处于休眠状态;以哪种方式处于休眠状态(2475-2486, 6931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