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76.然而,要知道,人无法用肉眼、只能用他里面的灵眼看见天使。因为他的灵就在灵界,而肉体的一切事物都在自然界。同类出于相似性而看到同类。此外,众所周知,视觉的肉体器官,也就是肉眼,太过粗糙,以至于若不借助显微镜,甚至连自然界较小的事物也看不见,更看不见高于自然界领域的事物,如灵界的一切事物。然而,当人从肉体视觉退出,其灵的视觉被打开时,他就能看见这些事物。若主乐意让人看到,这种事立刻就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只知道他正在用肉眼看它们。亚伯拉罕、罗得、玛挪亚和众先知都是这样看见天使的;主复活以后,门徒也是这样看见祂;我同样如此看见天使。众先知因以这种方式看见,故被称为“先见”(撒母耳记上9:9),并被说成是“眼睛睁开的人”(民数记24:3);能使他们如此看见就被称为“开他们的眼目”,如以利沙的仆人,关于他,我们读到:
以利沙祷告说,耶和华啊,求你开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见。耶和华开他的眼目,他就看见满山有火车火马围绕以利沙。(列王纪下6:17)
注:就其内层而言,人就是一个灵(1594节);这灵就是此人自己,因为身体靠这灵活着(447, 4622, 6054节)。
7988.“耶和华的所有军队都从埃及地出来了”表那些处于真理和良善,并仍滞留在那里的人都被带出来了。这从“从埃及地出来”和“耶和华的军队”的含义清楚可知:“从埃及地出来”是指从侵扰当中被带出来并得到释放,“出来”表示被带出来,这是显而易见的,而“埃及地”表示侵扰(参看7278节);“耶和华的军队”是指属灵教会的真理和良善,因而是指那些处于真理和良善的人(3448, 7236节)。真理和良善就是“耶和华的军队(或万军、诸军,万象、军旅等)”,这明显可见于但以理书:
有一个小角从这公山羊长出来,向南、向东、向荣美之地,渐渐成为强大。它渐渐强大,高及天象,将些天象和星宿抛落在地,并践踏它们。并且它自高自大,甚至高及天象之君。因罪过的缘故,有军旅被交付,它将真理抛在地上。我听见有一位圣者说话,圣所与军旅被践踏要到几时呢?祂对我说,到二千三百个晚上和早晨,圣所就才得纠正。(但以理书8:9-14)
此处很明显,“天象”表示真理和良善;因为经上说它“将些天象和星宿抛落在地”,后来又说“它将真理抛在地上”、“军旅被践踏到二千三百个晚上和早晨”,也就是直到主降临。
由于真理和良善是“耶和华的军队(或万军、诸军,万象、军旅等)”,所以在这些经文中,天使被称为祂的“万军(或军队、诸军,万象、军旅等)”:
先知米该雅说,我看见耶和华坐在宝座上,天上的万军侍立在祂左右。(列王纪上22:19)
诗篇:
你们做祂的天使、大有能力,都要称颂耶和华!你们作他的诸军,作祂的仆役,都要称颂耶和华!(诗篇103:20-21)
天使被称为“万军或诸军”凭的是与他们同在的真理和良善。不仅天使被称为“耶和华的军队(或万军、诸军,万象、军旅等)”,就连天上的光体,如太阳、月亮、星辰也被如此称呼。这是因为“太阳或日头”表示爱之良善,“月亮”表示信之真理,“星辰”表示关于良善与真理的知识或认知。这些光体被称为“万象(或万军、诸军,军队等)”,这一点明显可见于创世记:
天和地,以及万象都完成了。(创世记2:1)
此处“万象”表示天上的一切光体;但就内义而言(此处在内义上描述了人的新造),“万象”表示真理和良善。
在诗篇也一样:
祂的众使者都要赞美他,祂的诸军都要赞美祂。日头、月亮,你们要赞美祂!放光的星辰,你们都要赞美祂!(诗篇148:2-3)
“日头”表示爱之良善;“月亮”表示信之真理(参看1529, 1530, 2441, 2495, 4060, 4696, 5377, 7083节);“星辰”表示关于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1808, 2120, 2495, 2849, 4697节)。
“日头、月亮和星辰”之所以表示良善和真理,是因为在天堂,主对属天天使来说是一轮太阳,对属灵天使来说是一轮月亮(1521, 1529-1531, 3636, 3643, 4300, 4321, 5097, 7078, 7083, 7171, 7173节);另一个原因是,天使的居所就像星辰一样放光,正如但以理书中的这些话:
智慧人必发光,如同穹苍的光辉;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如星辰,直到永永远远。(但以理书12:3)
由于天使凭真理和良善被称为“耶和华的军队(或万军、诸军,万象、军旅等)”,太阳、月亮和星辰也是如此;还由于一切真理和良善皆从主发出,故在圣言中,主被称为“万军之耶和华”,也就是“万象或诸军之耶和华”(3448节)。祂被如此称呼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祂代表人与地狱争战。由此可见“耶和华的军队(或万军、诸军,万象、军旅等)”在内义上是什么意思。从埃及出来的雅各的子孙并不是这些军队,他们只是代表他们。这一点从他们在埃及的生活明显看出来,在埃及,他们不知道耶和华,甚至不知道祂的名字,直到摩西从荆棘中间得知祂的名(出埃及记3:13-16);还有,他们和埃及人一样,都是崇拜牛犊的,这从出埃及记32章可以推断出来。而且,他们在旷野的生活也表明,他们具有这种品性:他们无法被领进迦南地。因此,他们绝不是耶和华的军队。
4622.在来世,蒙福者的居所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并且被建造得如此优雅,以至于可以说是建筑艺术本身的化身,或该艺术的直接产物(关于该主题,可参看前面所描述的经历,1119, 1626-1630节)。这些居所不仅通过视觉,还通过触觉显现给蒙福的人;在来世,一切事物都适合灵人和天使所拥有的感觉能力。因此,他们的居所具有的性质与世人用肉体感官所感知到的物体不一样,而是与来世之人的感官所感知到的物体一样。我意识到,这对许多人来说难以置信;因为他们不相信任何无法用肉眼看见,或用肉手摸到的事物。因此,今天的人因其内层关闭,故对存在于灵界或天堂中的事物一无所知。诚然,他出于圣言和教义会说,有一个天堂,那里的天使都生活在喜乐和荣耀中;但除此之外,他什么也不知道。他的确想知道那里是什么样子,但当被告知时,他还是什么也不信,因为他发自内心否认这类事物的存在。他想知道的原因无非出于唯独由教义所引发的好奇心,而非出于基于真正信仰的任何快乐。那些没有任何真正信仰的人也发自内心否认;而那些拥有这种信仰的人则从各种源头获得关于天堂及其喜乐和荣耀的观念。人人都能凭他所获得的任何知识和理解这样做,即使简单人也能凭他们通过身体感官所感觉到的事物如此行。
即便如此,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以下观念:灵人和天使所享有的感觉远远比世人的敏锐得多;也就是说,他们拥有视觉、听觉和嗅觉,以及某种类似于味觉和触觉的事物,尤其拥有属于情感的快乐。如果人真的相信他们的内在本质是灵,肉体及其感官和肢体仅适合在这个世上使用;而灵及其感官和肢体适合在来世使用,他们无需帮助,几乎自动进入关于死后其灵之状态的观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反思,灵必是那个能思考、有欲求、有渴望、有感情的真正的人自己;并进一步反思,出现在肉体中的一切感觉能力属于灵,仅通过由此而来的流注而属于身体。以后他们还会通过许多考虑和其它证据确认这个观念,以这种方式最终更以他们灵的能力为快乐,而不是以他们肉体的能力为快乐。
关于这个问题,还需要说的是:并不是人的肉体在看、听、嗅、通过触摸感觉,而是人的灵。正因如此,当灵离开身体时,它仍保留自己的感觉能力,和在肉体中时一样。事实上,现在这些感觉要敏锐得多。因为属于肉体的事物相对于属于灵的事物更粗糙,故钝化了这些感觉能力;这些感觉能力甚至变得更迟钝,因为这人将它们浸没于地上和世俗事物中。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灵所拥有的视觉和听觉远远比人在肉体中所拥有的敏锐得多。说来令人吃惊,灵也拥有嗅觉,尤其拥有触觉。因为灵人能看到彼此,听到彼此,摸到彼此。此外,凡相信死后生命的人也能从以下事实推论出这一点: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生命;生命的确切性质取决于感觉的性质。事实上,他会推论出,理解力无非是对内在事物的一种更敏锐的感官觉知,而更高级、更优越的理解力是对属灵事物的感官觉知。这也解释了为何理解力及其对事物的觉知被称为内在感觉。
就刚死后人的感觉能力而言,情况是这样:一旦人死亡,其身体的各个部位变得冷,他就被提升进入生命,同时进入一种包含所有感觉能力 的状态。一开始,他几乎没有意识到他已不在肉体中,因为那时,他所享有的感觉使他有如此想法。但当他发现,他的感觉能力比以前更敏锐了,尤其他开始与其他灵人交谈时,便意识到他在来世,其身体的死亡是其灵生命的延续。我曾与我的两个熟人交谈过,就在他们被埋葬的那一天;其中一位通过我的眼睛看到自己的棺材和棺材架。由于这个人享有他在世上所拥有的一切感觉,所以他和我谈论他的葬礼,而我就在给他送葬的队伍当中。关于他的肉体,他说,他们应该把它扔掉,因为他本人还活着。
然而,要知道,那些在来世的人若不通过某个世人的眼睛,就无法看到世上的任何事物。他们之所以能通过我的眼睛看到,是因为我既在灵里与他们在一起,同时也在肉体中与那些在世上的人在一起(参看1880节)。还要知道,我看那些在来世与我交谈的人用的是我的灵眼,而不是我的肉眼。我看他们看得很清楚,有时比用肉眼看得还要清楚;因为蒙主的神性怜悯,我灵的感官被打开了。
不过,我意识到,那些唯独沉浸于肉体、地上和世俗事物的人,也就是那些以这类事物为其目的的人,不会相信目前我所说的话。因为这种人除了因死亡而消散的事物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概念。我还意识到,那些对灵魂进行大量思考和调查,同时却不明白人的灵魂就是他的灵,他的灵就是活在肉体中的这个人自己之人也不会相信我说的这些话。因为这些人对灵魂没有其它概念,只是认为它是某种像思维,或火焰,或以太的东西,唯独进入肉体的器官形式运作,而不进入那些属于肉体中的灵的更纯粹形式运作;因而认为灵魂是诸如必与肉体一起消散的那种事物。那些因误以为自己比谁都更有智慧、从而夸大自己形像而确信此类观念的人尤其不相信。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