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属天的奥秘》摘录
20.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都与良善和真理,或邪恶和虚假有关;那些合乎神性秩序,并照之发生的事物与良善和真理有关;而那些反对神性秩序的事物与邪恶和虚假有关(3166, 4390, 4409, 5232, 7256, 10122节)。因此,人里面的一切事物都与理解力和意愿有关,因为理解力是真理或虚假的接受者,意愿是良善或邪恶的接受者(10122节)。如今很少有人知道何为真正意义上的真理,因为很少有人知道何为良善,而事实上,一切真理皆来自良善,一切良善皆通过真理实现(2507, 3603, 4136, 9186, 9995节)。
有四种人:
(1)出于邪恶陷入虚假的人;非出于邪恶陷入虚假的人。
(2)处于没有良善的真理的人。
(3)处于真理,通过真理关注并倾向于良善的人。
(4)出于良善处于真理的人。
让我们来逐一详细说明。
4823.“她又怀孕生了一个儿子”表邪恶。这从“儿子”的含义清楚可知,“儿子”是指真理,以及良善(264节),因而在反面意义上是指虚假,以及邪恶,不过是由虚假所产生的邪恶。这种邪恶本质上是虚假,因为它来源于这虚假。事实上,凡出于虚假教义行邪恶的人也会行虚假;不过,这虚假已在行为中实现,故被称为邪恶。头生的表示虚假,由此表示邪恶;这一点从此处关于次子的陈述明显看出来,即:“俄南便遗种在地,免得给他哥哥留种”;“俄南所作的在耶和华眼中看为恶,耶和华也就叫他死了”(38:9,10)。在此也明显可知,这邪恶由虚假产生。此外,在古代教会,次子表示行为中的信之真理;因此,次子在此表示行为中的虚假,也就是邪恶。这个儿子就表示邪恶,这一点从以下事实也可以看出来:长子珥这个名字是他父亲,或犹大起的;而次子俄南这个名字是他母亲,就是书亚的女儿起的,这可见于原文。因为在圣言中,“(男)人”表示虚假,“女人”表示其邪恶(参看915, 2517, 4510节)。“书亚的女儿”表示邪恶(参看4818, 4819节)。因此,珥这个名因是他父亲起的,故表示虚假;俄南这个名因是他母亲起的,故表示邪恶。因为这样前者可以说是父亲的儿子,而后者可以说是母亲的儿子。
在圣言中,经上常提及“(男)人和妻子”,以及“丈夫和妻子”。当提及“(男)人和妻子”时,“(男)人”表示真理,“妻子”表示良善;在反面意义,“(男)人”表示虚假,“妻子”表示邪恶。但当提及“丈夫和妻子”时,“丈夫”表示良善,“妻子”表示真理;在反面意义上,“丈夫”表示邪恶,“妻子”表示虚假。这个奥秘背后的原因是这样:在属天教会,丈夫处于良善,妻子处于该良善的真理;而在属灵教会,男人处于真理,妻子处于该真理的良善。这二者之间的实际关系过去是这样,现在仍是这样,因为人的内层已经经历了这种颠倒。这就是为何在圣言中,当属天良善和由此而来的属天真理是论述的主题时,它们被称为“丈夫和妻子”;而当属灵良善和由此而来的属灵真理是论述的主题时,它们被称为“(男)人和妻子”,确切地说,被称为“男人和女人”的原因。由此,以及由这些话本身可知,就圣言的内义而言,所论述的是哪种良善和哪种真理。
这也是为何各个地方早已阐述了婚姻代表良善与真理,并真理与良善的结合的原因。此外,婚姻之爱也来源于良善与真理的这种联结。在属天人当中,婚姻之爱来源于与真理联结的良善;而在属灵人当中,则来源于与良善联结的真理。婚姻还实实在在对应于这些联结。由此可见,父亲给长子起名,母亲给次子,以及三子起名蕴含什么;这一点从原文清楚看出来,即:父亲给长子起名,是因为长子表示虚假,母亲给次子起名,是因为次子表示邪恶。
3603.“你必从你颈项上折断他的轭”表示这时,结合将通过良善实现,或说良善将成为实现结合的手段,真理将成为良善之真理。这从“从颈项上折断轭”的含义清楚可知,“从颈项上折断轭”是指释放。因为“颈项”表示流注和联系,因而表示结合;而“颈项上的轭”表示阻塞和切断(参看3542节);因此,“从颈项上折断轭”表示从这种阻塞和切断中释放,因而表示通过良善结合。它还表示真理成为良善之真理,因为当不再有任何阻塞和切断时,良善就会流入,并与真理结合。
至于此处是什么情况,这从目前为止的阐述和说明可以看出来。但很少有人明白真理表面的优势和在此期间良善暂时的劣势是什么意思,主要是因为很少有人反思这些问题,甚至不反思这一事实:良善不同于真理(此处会给出一些解释)。此外,那些过着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生活之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良善,因为除了来自这个源头或这种生活的良善外,他们不相信任何良善的存在。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良善,故也不知道什么是真理,因为真理是良善的伴侣,或说真理是从良善生长出来的。诚然,他们从启示中知道良善在于爱神和爱邻,真理在于取自圣言的教义事物。但他们没有照之生活,所以对这良善和真理没有感知,只有脱离感知的知识。事实上,那些正在重生的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良善,直到他们完成重生。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以为真理就是良善,照真理而行就是良善;而事实上,那时他们所行的并不是良善,而是真理。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他就处于以“雅各”和赋予他的“祝福”来描述的状态。但当他到达出于对良善的情感行善的状态时,也就是说,当他完成重生时,就到达以赋予以扫的祝福来描述的状态。
这一点可通过一个处于生命的第一和第二个阶段,之后处于第三和第四个阶段的人所遇到的那些事来说明。在第一个阶段,人仅凭记忆知道包含在圣言中的事物,同样知道信之教义事物。在这个阶段,他还相信,当他从圣言和教义知道许多东西,并能将其中一些应用于其他人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的生活时,自己就是良善的。在第二个阶段,当他长大,更加成熟时,就不满足于仅凭记忆知道包含在圣言和教义中的事物,而是开始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反思它们;他越从自己的思维往这些事物上添加东西,就越高兴。于是,他便出于一种世俗的爱而处于对真理的情感;这种世俗的爱也是他进一步学习否则就会被他忽略的许多东西的一种手段。在第三个阶段,他若在那些能够重生的人之列,就开始思想功用,并反思他为了功用而在圣言中读到,并从教义中吸收的东西。当他处于这种状态时,秩序就反转过来了;也就是说,真理不再那么被置于首位。但在第四个阶段,就是当他重生的阶段到来时,由于现在的状态是完满的(参看2636节),所以他为了生活的良善而热爱圣言和取自圣言的教义事物(也就是真理),因而出于生活的良善而热爱它们。因此,直到此刻一直看似占据第二位的良善现在占据第一位。
良善之所以看似占据第二位,是因为它从至内层隐藏在他的一切情感中。它也不能显现,因为它被在它外面诸如与它不一致的那类事物包围,也就是说,被诸如构成自我荣耀和世界荣耀的那类空虚和毫无价值的事物包围。但这个人重生之后,这些事物就会退去;而从至内层隐藏起来的良善可以说从牢里出来,并进入那些在外面的事物,把真理变成它自己的,也就是使它们成为良善之真理,以这种方式显现。
在此期间,人里面的良善就是某种可以说他并非有意识地意愿,但却存在于他的意愿里面,存在于他思维的一切细节里面,因而存在于他所做的一切事里面的东西。他没有意识到他拥有这种他并非有意识地意愿的东西,因为他感知不到自己里面不是他自己的,也就是不是他所意愿的任何东西。不是他所意愿的东西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东西;另一方面是经由天堂从主那里流入的东西。随着一个人逐渐长大,如果他是那种不允许自己重生的人,那么他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东西就会越来越表现出来,因为他从他的遗传中汲取邪恶,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或使它们适合自己。但对那些正在重生的人来说,并非有意识地意愿,然而却经由天堂从主流入的东西会在成年显现;在此期间,这种活动安排并掌管他们的思维,以及意愿的每一个细节,尽管这种活动是看不见的。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