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21

21.(1)出于邪恶

21.(1)出于邪恶陷入虚假的人;非出于邪恶陷入虚假的人;因而来自邪恶的虚假和非来自邪恶的虚假。虚假种类繁多,事实上和邪恶的种类一样多;邪恶和由此而来的虚假,其源头有很多(1188, 1212, 4729, 4822, 7574节)。来自邪恶的虚假,或基于虚假的邪恶是一回事;反过来通向进一步的虚假或次要虚假的来自虚假的邪恶,或基于邪恶的虚假,是另一回事(1679, 2243节)。从一个虚假,特别是如果它被当作第一原则,会流出在一个连续序列中的虚假(1510—1511, 4717, 4721节)。有来自爱自己和爱世界的欲望的虚假;也有来自感官谬误的虚假(1295, 4729节)。有宗教的虚假,有无知的虚假(4729, 8318, 9258节)。有包含某种良善的虚假,有不包含良善的虚假(2863, 9304, 10109, 10302节)。还有被歪曲的事物(7318—7319, 10648节)。一切邪恶都有伴随它的虚假(7577, 8094节)。伴随着爱自己爱世界的欲望的虚假是真正的邪恶之虚假;最坏的虚假种类便来自它(4729节)。

邪恶是沉重的,本身就有坠入地狱的倾向;但这不适用于虚假,除非它来自邪恶(8279, 8298节)。当从天堂坠入地狱时,良善就转变为邪恶,真理转变为虚假,因为这就像是进入一种稠密和不洁的大气中(3607节)。来自邪恶的虚假看似迷雾和污水笼罩着地狱(8137, 8146, 8210节)。地狱里的人所说的话是来自邪恶的虚假(1695, 7351—7352, 7357, 7392, 7699节)。那些陷入邪恶的人,当从自己思考时,不能不思想虚假(7437节)。关于来自虚假的邪恶的详情(2408, 4818, 7272, 8265, 8279节);关于来自邪恶的虚假的详情(6359, 9304, 10302节)。

一切虚假都可能被证实,当被证实时,就看似真理(5033, 6865, 8521, 8780节)。因此,在确信某种事物之前,要先查看它是不是真的(4741, 7012, 7680, 7950, 8521节)。尤其要小心谨慎,不要在宗教的事上确信虚假,因为这会导致虚假的说服,死后,这种说服仍会粘附在人身上(845, 8780节)。虚假说服的危害性何等之大(794, 806, 5096, 7686节)。

只要人陷入邪恶,良善就无法流入真理(2434节)。人陷入邪恶,并由此陷入虚假到何等程度,良善和真理就远离他到何等程度(3402节)。主最小心谨慎的,是防止真理与邪恶联结,来自邪恶的虚假与良善联结(3110, 3116, 4416, 5217节)。亵渎就是由这种混杂产生的(6348节)。真理消灭虚假,虚假消灭真理(5207节)。只要怀疑的态度占主导地位,真理就无法被深入接受(3399节)。

举例说明真理是如何被歪曲的(7318节)。为何恶人被允许歪曲真理(7332节)。恶人通过把真理转向并应用于邪恶而歪曲真理(8094, 8149节)。如果真理被用于邪恶,这种情形主要是通过谬论和外在表象发生的,那么可以说它被歪曲了(7344, 8602节)。邪恶被允许攻击真理,但不允许攻击良善,因为它们能通过各种解释和应用而歪曲真理(6677节)。出于邪恶被歪曲的真理违背真理和良善(8062节)。出于邪恶被歪曲的真理在来世臭不可闻(7319节)。关于歪曲真理的详情(7318—7319, 10648节)。

有些宗教的虚假与良善一致,有些则不一致(9258节)。宗教的虚假若不与良善冲突,就不会产生邪恶,但对那些陷入邪恶的人来说,则不然(8318节)。宗教的虚假不会归于那些处于良善的人,但会归于那些陷入邪恶的人(8051, 8149节)。对那些处于良善的人来说,非纯正的真理,甚至虚假可能会与纯正的真理联系在一起;但对那些陷入邪恶的人来说,则不然(3470—3471, 4551—4552, 7344, 8149, 9298节)。虚假和真理是被来自圣言字义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7344节)。虚假被良善变成真的,并变得柔软,因为它们被转向并应用于良善,并且邪恶被移走(8149节)。对那些处于良善的人来说,宗教的虚假被主当作真理接受(4736, 8149节)。其品质由宗教的虚假塑成的良善若有无知和纯真,以及一个良善的目的在里面,就会被主接纳(7887节)。人所拥有的真理是充满谬误的真理和良善的表象;然而,对于过着良善生活的人,主会把它们调整为纯正的真理(2053节)。包含某种良善的虚假可见于那些在教会之外,因而不知道真理的人,以及那些在一个有虚假教义的教会之内的人身上(2589-2604, 2861, 2863, 3263, 3778, 4189—4190, 4197, 6700, 9256节)。没有良善在里面的虚假对那些在教会之内的人比对那些在教会之外的人更有害(7688节)。在来世,真理和良善从恶人那里被夺走并给予善人,正如主所说的:

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充足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25:29, 7770节)

属天的奥秘 #3367

3367.“耶和华向

3367.“耶和华向他显现,说”表示来自神性的思维。这从“显现”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及主,也就是耶和华时,“显现”是指在祂里面的神性本身。耶和华在主里面,主自己就是耶和华,这在前面多处已经说明(参看1343, 1725, 1729, 1733, 1736, 1791, 1815, 1819, 1822, 1902, 1921, 1999, 2004, 2005, 2018, 2025, 2156, 2329, 2447, 2921, 3023, 3035, 3061节);主越将人身或人性本质与神性合一,与耶和华说话就越如同与祂自己说话(1745, 1999节)。因此,“耶和华向他显现”在内义上表示来自神性。祂所获得的,是思维,这一点从“说”的含义清楚可知,“说”是指感知,也指思考,如前面频繁所示。

属天的奥秘 #3324

3324.“雅各说”

3324.“雅各说”表示真理的教义。这从“雅各”的代表清楚可知,“雅各”是指属世真理的教义(3305节),或也可说,是指那些处于真理教义的人。这几节直到本章末尾论述了优先权,即:这种优先权是属于真理,还是属于良善?换句话说,是属于真理的教义,还是属于良善的生活?或也可说,是属于信,只要这信是教义的真理,还是属于仁,只要这仁是生活的良善?当一个人基于属世感知得出结论时,他就会以为信只要是教义真理,就优先于只要是生活良善的仁。这是因为他能感知到教义的真理是如何进入的,却感知不到生活的良善是如何进入的。事实上,前者,即真理,沿着一条外在途径,也就是感官途径进入;而后者,即良善,沿着一条内在途径进入。另外,他以为信是优先的,还因为他只知道既然真理教导什么是良善,那么它就先于良善而存在,又因为人的改造是通过真理并照着真理实现的;事实上,他在良善上被完善,只到真理与这良善结合的程度,这意味着良善通过真理被完善。甚至一个更大的原因是,人能知道真理,也能基于真理思考和说话,并且似乎充满热情地如此行,即便同时他并未处于良善;他甚至相信真理会拯救他,或说出于真理而对拯救很有信心。这些和其它许多考虑使人在出于感官和属世人判断问题时,以为构成信的真理在从仁流出的良善之前到来,或说这真理比这良善更重要。但这一切观念都是基于幻想或谬误的推理,因为它们都是感官和属世人所看到的东西。
良善本身,即生活的良善,是优先的。生活的良善是播种真理的土地本身;这土地的性质决定了种子,也就是信之真理如何被接受。真理的确能先被储存在记忆中,就像种子在粮仓里,或谷粒在小鸟的食道中;但它们不会成为这个人的一部分,除非这土地预备好了。土地如何,也就是良善如何,它们的生长和结实就如何,或说土地,即良善的品质就决定了它们如何生长并结出果实。关于这个主题,可参看前面多个地方的说明。此处将引用这些内容,好让人们知道什么是良善,什么是真理,优先权属于良善,不属于真理。
人们为什么对良善与真理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晰的概念(2507节)。良善沿着一条不为人知的内在途径流入,而真理通过一条为人所知的外在途径而被获得(3030, 3098节)。真理是接受良善的器皿(1496, 1832, 1900, 2063, 2261, 2269, 3068, 3318节)。良善承认自己的真理,能与它结合(3101, 3102, 3179节)。要作出最精细地检查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虚假与良善结合,真理与邪恶结合(3033, 3101, 3102节)。良善为自己创造真理,以便与它结合,因为良善只承认与它一致的真理(3161节)。真理只是良善的产物(2434节)。真理是良善的形式(3049节)。
真理在自己里面拥有良善的形像,在良善里面拥有它所源于的自己的样式(3180节)。真理的种子就植根于源于仁爱的良善(880节)。信若不在自己的生命,也就是爱和仁里面,就决不能存在(379, 389, 654, 724, 1608, 2343, 2349节)。人能从爱和仁注视构成信之教义的真理,但反过来不行;从信而非爱和仁去看,就是在人的自我后面看,并向后转(2454节)。真理照着一个人所拥有的良善,因而照着存在于一个人里面的纯真和仁爱的状态而活过来,或说被赋予生命(1776, 3111节)。信之真理只能被那些处于良善的人接受(2343, 2349节)。那些没有仁爱的人不能承认主,因而不能承认任何信之真理;如果他们公开表明这种承认,那也是缺乏内在之物的某种外在之物,或是某种虚伪的产物(2354节)。没有仁,就没有信(654, 1162, 1176, 2429节)。智慧、聪明和记忆知识都是仁爱之子(1226节)。天使因拥有爱而拥有聪明和智慧(2500, 2572节)。
天使的生活在于仁之良善,天使是仁爱的形式(454, 553节)。对主之爱是主的“样式”,对邻之仁是主的“形像”(1013节)。天使通过对主之爱感知涉及信的一切(202节)。唯独爱和情感拥有生命,或说是活着的(1589节)。那些拥有相爱或仁爱的人拥有主的生命(1799, 1803节)。对主之爱和对邻之爱就是天堂本身(1802, 1824, 2057, 2130-2131节)。主的同在取决于爱和仁的状态,或说人里面爱和仁的状态决定了主与人同在的程度(904节)。十诫的一切诫命和信的一切事物都包含在仁爱中(1121, 1798节)。除非人拥有仁爱,否则信之教义的知识毫无效果,因为教义视仁爱为自己的目的(2049, 2116节)。除非一个人处于良善,否则对真理的承认,因而信仰是不可能存在的(2261节)。敬拜的神圣取决于植入仁爱的信之真理的质和量(2190节)。
得救不是因信,而是因信之生活,也就是仁爱(2228, 2261节)。天国属于那些拥有仁之信的人(1608节)。在天堂,所有人都从仁和由此衍生的信而被看待(1258节)。若不通过发自内心意愿良善,没有人被允许进入天堂(2401节)。那些拥有信的人会得救,前提是他们的信包含良善(2261, 2442节)。信若没有植入生活的良善,在来世就会完全消亡(2228节)。如果纯思维的信能拯救人,那么所有人都会被带入天堂;但正因他们的生活阻止他们,所以有些人不能得救,或被带入天堂(2363节)。那些坚持唯信得救观念的人因这种观念的虚假而玷污了真理(2383, 2385节)。信的果子是善行,善行就是仁爱,仁爱就是对主之爱,对主之爱就是主(1873节)。信的果子是源于爱和仁的良善的果子(3146节)。
被称为得救之信的信靠或信心只能存在于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里面(2982节)。良善是真理的生命(1589节)。什么时候可以说真理活过来了,或获得了生命(1928节)。良善从主流入各种真理;但最重要的是,它们应是纯正的真理(2531节)。从主流入的良善和真理的量取决于邪恶和虚假被移除的程度(2411, 3142, 3147节)。只要人受邪恶影响,良善就无法流入真理(2388节)。真理不是真理,直到它被良善接受(2429节)。良善与真理的婚姻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中(2173, 2508节)。对良善的情感构成生活,对真理的情感为生活而存在(2455节)。真理通向良善,从良善发出,或来源于良善(2063节)。
(神性)流注把真理从属世人中召唤出来,提升它,并把它植入理性人中的良善(3085, 3086节)。当真理与良善结合时,真理就变成人自己的(3108节)。为叫真理可以与良善结合,理解力和意愿必须同意;当意愿同意时,结合就会发生(3157, 3158节)。理性心智通过知识或认知获得真理;当真理与良善结合时,真理就变成人自己的;这时,它们属于意愿,为生活而存在,或说以生活为目的(3161节)。真理被引入并与良善结合不是立时的,而是贯穿一生及以后(3200节)。正如光没有热什么都不产生,信之真理没有爱之良善同样什么都不产生(3146节)。没有良善的真理的观念是何性质,它的光在来世是何性质(2388节)。分离之信就像冬光,而源于仁的信就像春光(2231节)。那些在行为中将构成信的真理与仁分离的人不能拥有良心(1076, 1077节)。人们将信与仁分离,并声称信拯救人的原因(2231节)。
在人重生期间,主将良善注入他里面的真理(2063, 2189节)。人不是通过真理,而是通过良善重生的,或说使人重生的,不是真理,而是良善(989, 2063, 2189, 2697节)。在人重生期间,主来迎接他,并使他里面的真理充满仁之良善(2063节)。那些过着良善生活,但没有信之真理的人,如外邦人或非基督徒和小孩子,在来世接受信之真理,并经历重生(989节);关于外邦人或非基督徒(932, 1032, 2049, 2284, 2589-2604节);关于小孩子(2290-2293, 2302-2304节)。人通过对真理的情感重生;当一个人重生时,他出于对良善的情感行事(1904节)。在一个正在重生的人里面,种子只能扎根于良善(880, 989节)。一个重生之人所拥有的光是从仁,而非信发出的(854节)。同样的真理对这个人来说的确是真理,对那个人来说不怎么是真理,而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是虚假;这种变化取决于他们各自的生活良善(2439节)。小孩子的良善,无知者的良善和聪明人的良善之间的区别(2280节)。谁能进入真理的知识或认知,并获得信,谁不能(2689节)。
教会不存在,或不是一个教会,除非教义的真理被植入生活的良善(3310节)。构成教会的,不是教义,而是仁爱(809, 916, 1798, 1799, 1834, 1844节)。教会的教义什么都不是,除非它的成员照之生活(1515节)。信之教义是仁之教义(2571节)。教会靠仁存在,而不是靠分离之信存在(916节)。谁都能从仁爱知道自己是否有敬拜的内在(1102, 1151, 1153节)。就真理而言,遍布全世界的主的教会各不相同,但它通过仁爱而为一,或仁爱把它连成一体(3267节)。如果所有人都拥有仁爱,那么教会将是一个教会,即便教会成员在宗教仪式和教义上各不相同(809, 1285, 1316, 1798, 1799, 1834, 1844节)。如果所有人都视仁,而非信为教会的本质,或最重要的元素,那么教会就会从多个变成一个教会(2982节)。教义有两种,即:仁之教义和信之教义;古教会拥有仁之教义,但如今这些教义是遗失的事物或知识之一(2417节)。
那些没有仁之教义的人对真理何等无知(2435节)。而如今,信却被视为教会的本质,人们甚至看不见,或不留意主那么多次论到爱和仁所说的话(1017, 2371节)。良善作为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表现,高过并优先于构成信的真理,而不是反过来(363, 364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