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2.(2)处于真理,但未处于良善的人;因而缺乏良善的真理的性质。缺乏良善的真理本身不是真理,因为它们没有生命;真理的全部生命都来自良善(3603节)。这意味着这些真理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8530, 9154节)。只在记忆中,而不在生活中的真理和良善的知识会被这种人误以为是真理(5276节)。如果人只为了出于爱自己爱世界的理由而认识并承认真理,那么真理不会归给他,或变成他自己的(3402, 3834节)。为了真理和良善本身而承认的真理会归给人(3849节)。没有良善的真理不会被主接纳(4368节),也不拯救人(2261节)。处于没有良善的真理之人不属教会(3963节)。他们也无法重生(10367节)。主若不通过良善,就不流入真理(10367节)。
关于真理与良善的分离(5008—5009, 5022, 5028节)。真理若没有良善是何性质,若来自良善又是何性质(1949—1950, 1964, 5951);关于这个主题的一些对比(5830节)。没有良善的真理是乖戾的(1949—1951, 1964节)。在灵界,它看上去是坚硬的(6359, 7068节),也是尖锐的(2799节)。没有良善的真理就像冬日之光,在这光里,地上的万物都处于休眠状态,无物产生;但来自良善的真理就像春夏之光,在这光里,万物都开花结果(2231, 3146, 3412—3413节)。当从天堂流入时,这种冬光会转化为浓浓的黑暗;那时,那些处于这些真理的人就变得盲目和愚蠢(3412—3413节)。
那些将真理和良善分离的人在黑暗之中,他们不知道何为真理,并陷入虚假(9186节)。他们从虚假堕入邪恶(3325, 8094节)。他们所陷入的错误和虚假(4721, 4730, 4776, 4783, 4925, 7779, 8313, 8765, 9224节)。圣言向他们关闭(3773, 4783, 8780节)。他们不留意,甚至看不见主所说关于爱和仁,因而关于良善的一切话(1017, 3416节)。他们不知道何为良善,因而不知道何为天堂之爱和仁爱(2471, 3603, 4136, 9995节)。在来世,那些知道信之真理,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会滥用真理以获得权力;他们的性质,以及在那里的命运(4802节)。
神性真理把人判入地狱,而神性良善把人提入天堂(2258节)。神性真理令人恐惧,神性良善则不然(4180节)。从真理受审判是什么样,从良善受审判是什么样(2335节)。
10249.“给亚伦和他的种,直到他们的世世代代”表所有接受从主发出的事物,因而正被祂重生的人。这从“亚伦”的代表、“种”和“世代”的含义清楚可知:“亚伦”是指神性良善方面的主(参看9806, 9946节);“种”是指那些从主而生,因而正在重生的人,因为那些正在重生的人就被说成是“从神生的”,以及“神的儿女”,就从人抽象出来的意义而言,“亚伦的种”表示那些从主发出、因而人在重生时所凭借的事物,也就是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世代”是指从前者或它们,如同从其父母那样发出的其它良善和真理,以及这些其它良善和真理的衍生物。因为就圣言的内义而言,“世代”表示属灵的世代,也就是信和爱的世俗代(参看10204节提到的地方)。
由于亚伦在代表意义上表示主,所以“亚伦的种”尤表那些在主的属天国度的人;“世代”表示那些那些在主的属灵国度的人;因为在众天堂,爱与信之良善与真理从主而生并发出,如同这些世代从亚伦而生一样。“种”、“那些生出的人”和“世代”表示那些爱主信主的人,在抽象意义上表示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清楚看出来,仅从中引用以下经文,以赛亚书:
我必领你的种从东方来,又从西方招聚你。(以赛亚书43:5)
这话论及雅各和以色列,雅各和以色列在内义上表示教会,包括外在和内在,他的种是信之真理和仁之良善。
同一先知书:
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在你的种上,将我的福浇灌在从你而生的后代身上。(以赛亚书44:3)
“在种上”和在所生的“后代身上”表示在那些属于教会的人身上,因而在那些属于教会的事物,就是良善和真理,或仁和信上,因为这些构成与人同在的教会。又:
以色列一切的种都必因耶和华而荣耀。(以赛亚书45:25)
此处的意思是一样的。又:
耶和华若以祂的灵魂为赎罪祭,必看见祂的种。(以赛亚书53:10)
这话论及主,那些从祂而生,因而已经重生的人就被称为祂的“种”。又:
你要向左向右突破,你的种必得列族为业。(以赛亚书54:3)
此处的意思是一样的。
耶利米书:
看哪,日子将到,我要把人的种和牲畜的种,播种在以色列家和犹大家。(耶利米书31:27)
这些话对人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除非他们知道“以色列家”和“犹大家”表示什么,“人的种”和“牲畜的种”又表示什么。那些思维没有超越字义的人会以为这些话的含义是:人和牲畜要在以色列和犹大繁殖增多;但这样的含义根本不包含教会的任何神圣事物。相反,在这节经文中,“以色列家”表示属灵教会,“犹大家”表示属天教会;“人的种”是指这些教会的内在良善,“牲畜的种”是指它们的外在良善。“牲畜”表示对良善的情感(参看9280节提到的地方);当提及“人和牲畜”时,它表示内在和外在的良善(7523节)。
同一先知书:
天上的万象怎样不能数算,海边的沙怎样不能斗量;我必照样繁衍大卫的种。(耶利米书33:22)
诗篇:
我与我所拣选的人立了约,向大卫起了誓。我要建立你的种,直到永远;要建立你的宝座,直到代代。(诗篇89:3, 4)
“大卫的种”不是指作为他们先祖的大卫的后裔,因为他们并未繁衍到如此大的程度,他们也没有那么大的重要性,以至于要像天上的万象或海边的沙那样繁衍。相反,在这段经文和在其它经文一样,“大卫”都是指神性真理方面的主。所以“他的种”表示那些已经从主重生或出生的人,在抽象意义上表示这些人从主所获得的事物,即信之真理和仁之良善。“大卫”表示主(参看1888, 9954节)。
又:
必有事奉耶和华的种要归于主,数算到下一代。(诗篇22:30)
以赛亚书:
他们的种必在列族中被认识,从他们所生的在众民中间也是如此。(以赛亚书61:9)
此处“种”表示那些已经重生的人,因而表示那些属于教会,并且拥有教会在自己里面的人;因而就从人抽象出来的意义而言,表示那些构成一个重生之人,或构成与此人同在的教会的事物,即来自主的信和仁。
启示录:
龙向妇人发怒,去与她其余的种争战,就是那守神诫命,为耶稣基督作见证的。(启示录12:17)
“龙”表示那些就要企图摧毁此后主要建立的教会之人;“妇人”表示该教会;那些属于“她的种”之人表示那些拥有对主的爱和信之人,他们已经从主获得这爱和信。但就反面意义而言,“种”表示那些反对教会所拥有的事物,因而沉浸于邪恶和由此而来的虚假之人,在抽象意义上表示邪恶和虚假;如以赛亚书:
祸哉!犯罪的民族,行恶的种!(以赛亚书1:4)
同一先知书:
巫婆的儿子,奸夫的种子,你们岂不是悖逆所生的、虚谎的种类呢?(以赛亚书57:3, 4)
又:
作恶者的种必永不提说。(以赛亚书14:20)
10249a.出埃及记30:22-33.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要为自己取上等的香料,就是最好的没药五百舍客勒,香肉桂一半,就是二百五十,香菖蒲二百五十;桂皮五百,都按圣所的舍客勒;又橄榄油一欣;你要把它制成圣膏油,就是照着香膏配制师的手工合成的香膏;它要成为圣膏油。要用这膏油抹会幕和法柜,桌子与桌子的一切器具,灯台和灯台的器具,并香坛、燔祭坛和坛的一切器具,洗濯盆和盆座。要把它们分别为圣,好成为至圣;凡触着它们的,都要成为圣的。要膏亚伦和他的儿子,使他们分别为圣,可以给我供祭司的职分。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说,这要给我作圣膏油,直到万代。不可倒在人的肉身上,也不可按这调和之法作与此相似的。这膏油是圣的,你们也要以它为圣。人若作与此相似的膏油,把它抹在外人身上,这人要从他民中剪除。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表由通过圣言来自主的光照或启示所产生的进一步的觉察。“你要为自己取上等的香料”表来自圣言的真理连同良善,它们让人感觉愉悦。“就是最好的没药”表对感官真理的感知。“五百舍客勒”表完全或完整之物。“香肉桂”表对属世真理的感知和情感。“一半,就是二百五十”表相应的量。“香菖蒲”表对内层真理的感知和情感。“二百五十”表相应的量和质。“桂皮”表源于良善的更内层的真理。“五百”表完全或完整之物。“都按圣所的舍客勒”表对真理和良善的估价。“又取橄榄油”表主的属天神性良善。“一欣”表足够结合所需的量。“你要把它制成圣膏油”表主的神性之爱的神性良善的一个代表。“就是合成的香膏”表存在于主之人身的每一个部分里面。“照着香膏配制师的手工”表由于神性本身的流注和运作,这神性本身自成孕时就在主里面。“它要成为圣膏油”表神性人身方面的主的一个代表。“要用这膏油抹会幕”表为了代表主在众天堂的神性。“和法柜”表在属于至内层天堂的属天良善里面。“桌子与桌子的一切器具”表在源于属天良善、属于第二层天堂的属灵良善里面,并在服务这属灵良善的良善和真理里面。“灯台和灯台的器具”表在属于第二层天堂的属灵真理里面,并在服务这真理的真理里面。“并香坛”表在源于这些良善和这些真理的敬拜的一切里面。“燔祭坛”表为了代表主的神性人身和总体上对祂的敬拜。“坛的一切器具”表神性良善和神性真理。“洗濯盆和盆座”表与从邪恶和虚假中洁净,以及被主重生有关的一切。“要把它们分别为圣,好成为至圣”表以这种方式在代表性教会的敬拜里面的主的流注和同在。“凡触着它们的,都要成为圣的”表将祂的东西赋予凡以爱和信来接受祂的人。“要膏亚伦和他的儿子”表祝圣以代表主在这两个国度中的同在。“使他们分别为圣,可以给我供祭司的职分”表以代表主的整个拯救工作。“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说”表给予那些属于教会之人的教导。 “这要给我作圣膏油”表神性人身方面的主的一个代表。“直到万代”表在教会的一切事物里面。“不可倒在人的肉身上”表不能将主的东西赋予人的自我。“也不可按这调和之法作与此相似的”表不可有人的努力所制造的仿品。“这膏油是圣的,你们也要以它为圣”表因为它是主的神性。“人若作与此相似的膏油”表由人的狡猾所制造的神性事物的仿品。“把它抹在外人身上”表与那些不承认主,因而陷入邪恶和邪恶的虚假之人的结合。“这人要从他民中剪除”表分离和属灵的死亡。
4925.“看哪,他哥哥生出来了”表良善的真理。这从“哥哥”的含义清楚可知,“哥哥”是指凭良善而具有血缘关系的(3815, 4267节),因而是指良善的真理。良善的真理是植根于良善的真理,或植根于仁爱的信仰。对那些被主再生或重生的人而言,此处在内义上所论述的主题是长子名分,因而是教会内的长子名分。谁是头生的,是仁之良善还是信之真理,这是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在人正经历重生、被作成一个教会期间,良善并未显露出来,而是将自己隐藏在内层人中,只以并未进入外在人或属世人的意识感觉的某种情感显现,直到他重生。而真理却将自己显明出来,因为它通过意识感觉进入并居于属外在人或属世人的记忆。这解释了为何许多人陷入错误,误以为真理是长子,最终甚至以为真理是教会至关重要的元素,并且如此重要,以致被称为信的真理就能拯救人,无需仁之良善。
由这一个错误衍生出其它众多错误;这些错误不仅影响教义,还影响生活。如这个衍生错误:无论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只要有信,他就会得救;甚至最坏的人也能被接入天堂,只要他们在临终那一刻宣称他们相信诸如那些属于信仰的事。另一个衍生错误是,仅凭恩典,人人都能被接入天堂,无论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由于抓住这种教义不放,所以他们最终不知道何为仁爱,也不关心它;最终不相信它的存在,因而不相信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原因在于,信离了仁,或真理离了良善什么也教导不了;它越偏离良善,就越使人愚蠢。因为主流入良善,并经由良善赐予聪明和智慧,进而赐予一种卓越能力,以明白并觉察某事是否是真的。
由此可见长子名分是何情形,即:它实际上属于良善,只是表面上属于真理。这就是他玛的两个儿子的出生在内义上所描述的,因为收生婆拴在手上的“染过两次的线”或红线表示良善(参看4922节);“先生出来”表示优先权(4923节);“收回手”表示良善隐藏了自己的能力,如刚才所述(4924节);“他哥哥生出来”表示真理;“你给自己开了一个缺口”表示真理与良善表面的分离;“后来,他弟弟也生出来”表示实际上良善是首先的;“拿染过两次的线拴在他手上”表示承认良善是首先的。因为在人重生之前,良善并不被承认为首先的;此时,他出于良善行事,并出于良善关注真理及其性质。
这些就是包含在内义中的事,内义教导正在新生之人里面的良善与真理是何情形,即:良善实际上占据第一位,而表面上看,真理占据第一位;当人正在重生时,良善看上去并未占据第一位;但是,一旦他重生,良善看上去却明显占据第一位。不过,无需在此进一步解释这些事,因为它们在前面都已经被解释过了(参看3324, 3325, 3494, 3539, 3548, 3556, 3563, 3570, 3576, 3603, 3701, 4243, 4244, 4247, 4337节)。长子名分是属于良善还是属于真理,也就是说,是属于仁还是属于信,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争议的问题,这在前面(2435节)早已说明。
由于就至高意义而言,主是“头生的”,因而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是头生的,因此在代表性教会制定了这样一条律法:头生的是耶和华的;如摩西五经:
以色列人中一切头生的,就是凡开了子宫的,无论是人是牲畜,都是我的,要分别为圣归我。(出埃及记13:2)
你要将一切开了子宫的,并牲畜中头生的,归给耶和华;公的都要属耶和华。(出埃及记13:12)
凡开了子宫的都是我的;一切牲畜头生的,无论是牛是羊,公的都是我的。(出埃及记34:19)
凡血肉中一切开了子宫的,连人带牲畜,都要归给你;只是人头生的,总要赎出来。(民数记18:15)
看哪,我从以色列人中拣选了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一切开了子宫的,利未人要归我。(民数记3:12)
由于凡开了子宫的,都是头生的,所以凡提到“头生的”这个词的地方,经上也说“开了子宫”;以便能表示良善。这个词表示良善,这一点从包含在内义中的细节,尤其从关于他玛儿子的记载明显看出来,即:经上说谢拉用手开了子宫,“谢拉”代表良善,这一点从他手上染过两次的线或红线明显可知(4922节)。此外,经上所说开了的“子宫”表示良善与真理所在的地方,因而表示教会(4918节)。
由于唯独主是头生的,因为祂是良善本身,祂的良善是一切真理的源头,所以为叫不是长子的雅各能代表祂,雅各被允许从他哥哥以扫那里买下长子名分;并且由于这还不够,所以他被称为以色列,好叫他能以这个名字代表真理的良善;因为“以色列”在代表意义上表示经由真理而来的良善(3654, 4286, 4598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