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22.(2)处于真理,但未处于良善的人;因而缺乏良善的真理的性质。缺乏良善的真理本身不是真理,因为它们没有生命;真理的全部生命都来自良善(3603节)。这意味着这些真理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身体(8530, 9154节)。只在记忆中,而不在生活中的真理和良善的知识会被这种人误以为是真理(5276节)。如果人只为了出于爱自己爱世界的理由而认识并承认真理,那么真理不会归给他,或变成他自己的(3402, 3834节)。为了真理和良善本身而承认的真理会归给人(3849节)。没有良善的真理不会被主接纳(4368节),也不拯救人(2261节)。处于没有良善的真理之人不属教会(3963节)。他们也无法重生(10367节)。主若不通过良善,就不流入真理(10367节)。
关于真理与良善的分离(5008—5009, 5022, 5028节)。真理若没有良善是何性质,若来自良善又是何性质(1949—1950, 1964, 5951);关于这个主题的一些对比(5830节)。没有良善的真理是乖戾的(1949—1951, 1964节)。在灵界,它看上去是坚硬的(6359, 7068节),也是尖锐的(2799节)。没有良善的真理就像冬日之光,在这光里,地上的万物都处于休眠状态,无物产生;但来自良善的真理就像春夏之光,在这光里,万物都开花结果(2231, 3146, 3412—3413节)。当从天堂流入时,这种冬光会转化为浓浓的黑暗;那时,那些处于这些真理的人就变得盲目和愚蠢(3412—3413节)。
那些将真理和良善分离的人在黑暗之中,他们不知道何为真理,并陷入虚假(9186节)。他们从虚假堕入邪恶(3325, 8094节)。他们所陷入的错误和虚假(4721, 4730, 4776, 4783, 4925, 7779, 8313, 8765, 9224节)。圣言向他们关闭(3773, 4783, 8780节)。他们不留意,甚至看不见主所说关于爱和仁,因而关于良善的一切话(1017, 3416节)。他们不知道何为良善,因而不知道何为天堂之爱和仁爱(2471, 3603, 4136, 9995节)。在来世,那些知道信之真理,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会滥用真理以获得权力;他们的性质,以及在那里的命运(4802节)。
神性真理把人判入地狱,而神性良善把人提入天堂(2258节)。神性真理令人恐惧,神性良善则不然(4180节)。从真理受审判是什么样,从良善受审判是什么样(2335节)。
3402.“凡沾着这人和他女人的,一定得死”表示不可透露或公开神性真理和神性良善,甚至信也不可直达它们那里,或说不可通过信靠近它们,因为如果它们遭到亵渎,就有永恒诅咒的危险。这从“沾着这人和他女人”和“一定得死”的含义清楚可知:“沾着这人和他女人”是指靠近以撒和利百加所代表的神性真理和神性良善;此处之所以首先提到真理,其次提到良善,是因为论述的主题是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他们能玷污、甚至亵渎的,是真理,而不是良善;这就是为何经上说“人和女人”(915, 2517节)。“一定得死”是指永恒的诅咒,也就是属灵的死亡;这诅咒或死亡是由亵渎造成的,亵渎是此处论述的主题。
按照主的旨意,由于永恒诅咒的危险,任何人都不可以进入良善和真理,也就是进入对它们的承认和情感,除非他能留在其中(参看3398节)。前面(50, 571, 573, 798, 1740, 2284节)数次阐述和说明,良善和真理的情况是这样:一个人越沉迷于邪恶和虚假,与他同在的良善和真理就越撤退到一个内在位置;这意味着与他同在的天堂天使越退后,与他同在的地狱魔鬼灵就越靠近,反之亦然。对一个陷入邪恶和虚假的人来说,良善和真理、因而天使的远离并不明显,或说他不会注意到这种远离,因为那时他确信邪恶是良善,虚假是真理;这种确信来自他对它们的情感和由此产生的快乐。在这种状态下,他不可能意识到良善和真理已经远离了他。当一个人失去了对良善和真理的情感,也就是不再以它们为快乐,反而对属于爱自己和爱世界的事物产生情感,也就是唯独以这些事物为快乐时,就说良善和真理,或天使远离了他。
拥有良善和真理并不是仅仅知道它们,或把它们保持在记忆中,挂在嘴边,而是从心里对它们拥有情感。当对良善和真理的情感源于利用它们获得名声或财富的欲望时,任何人都不会拥有它们。在这种情况下,打动他的,不是对它们的任何真正情感,而是名利;他将良善和真理变成获取名利的手段。在来世,这些人所知道、甚至所宣称的良善和真理会从他们那里被夺走,而其生命所来自的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则留了下来。由此可见良善和真理是怎么回事,即:任何人都不允许以情感和信仰靠近它们,除非他能留在其中,直到生命结束;但亵渎它们的,是那些不能被阻止靠近它们的人。
3834.“拉班带女儿利亚来送给雅各,雅各就与她同房”表只有与外在真理情感的结合。这从“利亚”的代表清楚可知,“利亚”是指对外在真理的情感(参看3793, 3819节)。把她“送给雅各”明显表示诸如婚姻那样的结合。此中情形是这样:人若感受到对内在真理的情感,也就是渴望知道主国度的更多内在奥秘,那么一开始不会与这些奥秘结合,尽管他知道它们,有时也承认,并且似乎相信它们。因为世俗和肉体的情感仍然存在,这些情感使他接受并似乎相信这些奥秘。但这些情感越存在,内在真理就越无法与他结合。只有对源自良善的真理的情感和对良善的情感才能将这些奥秘附着在他身上。人越被这些情感所打动,更多的内在真理就越与他结合,因为真理是接受良善的器皿。
事实上,主规定,除了纯正的情感外,诸如一切内在真理的属天和属灵真理不可与其它任何情感结合。因此,对源自良善的真理的普遍情感先到来,而被植入其中的真理无非是普遍真理。真理的状态与良善的状态完全一致,也就是说,信的状态与仁的状态完全一致。例如:恶人有可能知道主统治整个天堂,也可能知道天堂在于相爱和对主之爱,以及凡在天堂者都凭这些爱而与主结合,并接受那里的智慧和幸福。恶人甚至确信所有这一切都是真的。但信之真理仍不会与他们结合,更不用说爱之良善了。从生活就能知道这些是否与一个人结合,就像凭果子能认出树一样。对恶人来说,这种情形就像无籽的葡萄。当被埋在地里时,无论土壤多么肥沃,它们会分解为纯粹的肥料。这种情形还像夜间的幻火之光,太阳一升起就会消失。蒙主的神圣怜悯,后面会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