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23

23.(3)处于真理

23.(3)处于真理,通过真理关注并倾向于良善的人;因而通向良善的真理的性质。凡人所爱的,他都意愿之,凡人所爱或意愿的,他都以各种方式思想并确认之;凡人以各种方式思想并确认的,他都称之为真理(4070节)。这就是为何当真理变成爱或意愿的事,或说人热爱并意愿真理时,它就变成了良善(5526, 7835, 10367节)。由于爱或意愿是人的真正生命,所以当人只是知道并思想真理时,真理对他来说并不是活的,只有当他热爱并意愿真理,并出于爱和意愿实行它时,它才是活的(5595, 9282节)。这就是真理如何由此,因而如何从良善接受生命的(2434, 3111, 3607, 6077)。因此,真理的生命来自良善;没有良善,真理没有生命(1589, 1950, 1997, 2572, 3180, 4070, 4096—4097, 4736, 4757, 4884, 5147, 5928, 9154, 9667, 9841, 10729节);通过对比说明(9154节)。当真理可以说获得生命时(1928节)。当真理与良善结合时,它就成为人的一部分,因为它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3108, 3161节)。为了真理能与良善结合,意愿必须与理解力一致;只有等到意愿也同意,结合才会发生(3157—3158, 3161节)。

当人正在重生时,真理随同情感的快乐进入,成为人的一部分,因为他喜欢实行真理,这些真理还会带着同样的情感再现,因为真理与情感结合在了一起(2480, 2487, 3040, 3066, 3074, 3336, 4018, 5893, 7967节)。属于爱的情感总是照着生活的功用而附着在真理上。这种情感会与真理一起再现,真理也会与情感一起再现(3336, 3824, 3849, 4205, 5893, 7967节)。除了与属于爱的情感一致的东西外,良善不承认任何东西为真理(3161节)。真理通过相一致的快乐和愉悦被引入(3502, 3512节)。对真理的一切真正情感都来自并取决于良善(4373, 8349, 8356节)。良善巧妙地进入并流入真理,有一个良善与真理的结合(4301节);这就是真理如何拥有生命的(7967节)。

由于属于爱的情感总是照着生活的功用而附着在真理上,所以良善承认自己的真理,真理承认自己的良善(2429, 3101—3102, 3161, 3179—3180, 4358, 5807, 5835, 9637节)。结果就是真理与良善的结合(3834, 4096—4097, 4301, 4345, 4364, 4368, 5365, 7623-7627, 7752-7762, 8530, 9258, 10555节)。真理也彼此承认,并相互聚集在一起(9079节)。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天堂的流注(9079节)。

良善是生命的存在,真理是来自这良善的生命的显现;因此,良善在真理中拥有其生命的显现,真理在良善中拥有其生命的存在(3049, 3180, 4574, 5002, 9144节)。因此,每种良善都有自己的真理,每个真理都有自己的良善,因为没有真理的良善是不存在的,没有良善的真理也是不存在的(9637节)。此外,良善从真理获得自己的形式和品质;相应地,真理是良善的形式和品质(3049, 4574, 6916, 9154节)。因此,真理与良善应该结合在一起,以便它们能成为某种事物(10555)。因此,良善始终处于与真理结合的渴望和努力之中(9206, 9495节)。对此的一些说明(9207节)。相应地,真理也努力与某种良善结合(9206节)。结合是相互的,即良善与真理结合,真理与良善结合(5365, 8516节)。良善作用,真理作出反应,但是出于良善作出反应(3155, 4380, 4757, 5928, 10729节)。真理视自己的良善为始和终(4353节)。

真理与良善的结合如同人生命从幼年时起的相继阶段;他先是科学地吸收真理,然后是理性地吸收真理,最后把真理变成他生命的一部分(3203, 3665, 3690节)。它也像一个孩子:先成孕,住在子宫里,然后出生、长大,最后变得智慧(3298—3299, 3308, 3665, 3690节)。它还像种子和土壤(3671节),像水与饼的关系(4976节)。人对真理的最初情感并非纯正的,但随着他被完善,它被洁净(3040, 3089节)。然而,非纯正的良善和真理可用来引入纯正的良善和真理,后来前者则被丢弃(3665, 3690, 3974, 3982, 3986, 4145节)。

此外,人通过真理被引向良善,没有真理不会被引向良善(10124, 10367节)。如果人不学习或接受真理,良善就无法流入,因此,人无法变得属灵(3387节)。良善与真理的结合照着知识的增长而发生(3141节)。每个人都照着自己的能力接受真理(3385节)。

属世人的真理是科学(3293, 3309, 3310节)。科学和知识就像容器(6004, 6023, 6052, 6071, 6077节)。真理是良善的容器,因为它们是良善的接受者(1496, 1900, 2063, 2261, 2269, 3318, 3365节)。

良善通过一种内在途径,或通过灵魂流入人,而真理通过一种外在途径,或通过听觉和视觉流入人;它们在他的内层被主结合在一起(3030, 3098节)。真理从属世人中被提升,并被植入属灵人中的良善;真理就这样变成属灵的(3085—3086节)。然后,它们由此流回属世人,属灵良善直接流入属世人的良善,但间接流入属世人的真理(3314, 3573, 4563节);对此的一些说明(3314, 3616, 3576, 3969, 3995节)。简言之,真理与良善在人里面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取决于他在生活上处于良善的程度和方式(3834, 3843节)。对属天人来说,结合以一种方式实现;对属灵人来说,则以另一种方式实现(10124节)。关于良善与真理的结合,以及它如何实现的详情(3090, 3203, 3308, 4096—4097, 4345, 4353, 5365, 7623-7627节);以及属灵良善如何通过真理形成(3470, 3570节)。

属天的奥秘 #10227

10227.“将提献

10227.“将提献物奉给耶和华的时候,富人不可多给,穷人也不可少给半舍客勒”表所有人,无论他们拥有多大的能力,都要同等地将源于良善的真理的一切事物归于主。这从“富人”、“穷人”、“不可多给,也不可少给”、“半舍客勒”和“奉给耶和华”的含义清楚可知:“富人”是指一个富有真理和良善,以及关于它们的认知或知识的人,如下文所述;“穷人”是指一个不富有它们的人,也如下文所述;“不可多给,也不可少给”是指所有人同等地;“半舍客勒”是指源于良善的真理的一切事物(参看10221节);“奉给耶和华”是指归于主,因为在圣言中,“耶和华”是指主(参看9373节提到的地方)。从这些含义明显可知,“奉给耶和华的时候,富人不可多给,穷人也不可少给半舍客勒”表示所有人,无论他们拥有多大的能力,都要同等地将源于良善的真理的一切事物归于主。
  此处的情形是这样:每个人都拥有理解并变得智慧的能力;至于一个人为何比另一个人更智慧,原因在于,他们将构成理解和智慧的一切,也就是真理和良善的一切事物归于主的方式不同。那些将它们都归于主的人比其他人更智慧,因为构成智慧的真理和良善的一切事物都是从天堂,也就是从那里的主流入的。把它们都归于主打开一个人朝向天堂的心智内层,因为这种归于就是承认:真理和良善丝毫不是来自他自己;并且依照这一点被承认的程度,自我之爱就离开,连同它一道离开的,还有虚假和邪恶所造成的幽暗。此人也在同等程度上获得纯真、对主的爱和信,与神性的结合,以及神性的流注和所带来的光照或启示便由此而来。这一切都表明为何一个人可能更智慧,而另一个人不那么智慧;又为何富人不可多给,穷人不可少给,意思是说,所有人都同等地拥有变得智慧的能力。诚然,变得智慧的能力并未同等地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然而,所有人都同等地拥有这种能力,因为每个人都能变得智慧。
  变得智慧的能力不是指利用记忆知识推理真理和良善的能力,也不是指证明你所乐意的任何东西的能力。相反,它是一种观察何为真理和良善,选择适合的,并把它应用于生活的功用,或说在生活中所履行的功能的一种能力。那些将一切事物都归于主的人就能做这些事,即观察、选择和应用;而那些将一切事物都归于自己,而非主的人只知道如何推理真理和良善。除了他们从别人那里所得来的东西外,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只是用记忆的活动,而不是用理性能力看待这一切。他们因无法进入真理本身里面四处观看,故站在门外,肯定他们所接受的任何东西,无论它是真是假。越能熟练运用记忆知识如此行的人,会被世人认为比其他人更聪明。但他们越将一切事物归于自己,因而越喜欢他们出于自己的努力所思想的东西,就越疯狂;因为他们肯定虚假甚于真理,肯定邪恶甚于良善。这是因为他们所获得的光并非来自其它源头,只来源于存在于世界上的幻觉和表象,因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劣质之光;这光被称为属世之光,与天堂之光分离。这光被分离出去的时候,就是浓厚而彻底的黑暗。
  财富和财物(或财宝,财产等)表示理解或聪明和智慧的事物,因而也表示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它们也被称为属灵的财富和财物,这一点从圣言中提及它们的经文明显看出来,如以赛亚书:
  我必罚亚述王自大的果子,因为他说,我所成就的事,是靠我手的能力和我的智慧,我本有聪明。因此我必挪移万民的地界,抢夺他们的财宝。我的手必找到万民的财物,好像找到鸟窝。(以赛亚书10:12-14)
  此处在内义上所论述的主题是那些倚靠自己的聪明,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他们自己,而非来自天堂的人。“亚述王”表示推理,在此表示出于自我聪明的推理(1186节);“因此抢夺万民的财宝和财物”表示摧毁那些构成聪明和智慧之真理的事物。
  同一先知书:
  论南方走兽的预言:他们把财物驮在驴背上,将宝物驮在骆驼的背脊上,运到埃及。(以赛亚书30:6, 7)
  “南方的走兽”是指那些在教会中,从而住在来自圣言的真理之光,然而阅读圣言只是为了拥有记忆知识,不是为了生活的功用,或生活中的有用服务。因为“南方”表示真理之光所在的地方,因而表示圣言存在的地方(3195, 3708, 5672, 9642节);“驴”表示记忆知识,“骆驼”和“埃及”也表示记忆知识。“驴”具有这种含义(参看5492, 5741, 7024节);“骆驼”也具有这种含义(3048, 3071, 3143, 3145, 4516节);“埃及”同样具有这种含义(参看9391节提到的地方)。这些预言必须按灵义来理解,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没有灵义,没有人知道“南方的走兽”,或“把财物驮在驴背上,将宝物驮在骆驼的背脊上”,或把它们“运到埃及”表示什么。
  又:
  我要将暗中的宝物和隐密处所藏的财宝赐给你,使你知道就是我,耶和华。(以赛亚书45:3)
  “暗中的宝物和隐密处所藏的财宝”是指诸如属于天上的聪明和智慧的那类事物,它们向属世人藏起来。
  耶利米书:
  犹大的罪,是用铁笔记录的。我田野的山哪,我必使你的资财和一切的财宝成为掠物。(耶利米书17:1, 3)
  犹大被称为“田野的山”,是因为属天教会的代表在犹大;“山”是指属天教会所拥有的爱(6435节);“田野”是指教会本身(2971, 3766, 7502, 9139, 9295节);“成为掠物”的“资财”和“财宝”是指教会的一切真理和良善,它们将被驱散,化为乌有。
  同一先知书:
  你因倚靠自己所做的和自己的财宝,必被攻取。(耶利米书48:7)
  此处“财宝”也表示教会所拥有的教义事物和认知或知识。
  又:
  有剑临到它的马匹、战车和在它中间混杂的人群!有剑临到它的宝物,使它们被抢夺!有干旱临到它的众水,使它们乾涸!(耶利米书50:37, 38)
  这些话是针对迦勒底人的,迦勒底人是指那些处于没有内在的外在敬拜,因而口头上声称相信圣言的真理,而心里却弃绝它们的人。“剑”表示与真理争战的虚假(2799, 4499, 6353, 7102, 8294节);“马匹”表示理解力(2760-2762, 3217, 5321节);“战车”表示教义事物(5321, 8215节);将要被抢夺的“宝物”表示教会的真理和良善,它们将通过应用于爱自己爱世界的邪恶而被扭曲和毁坏;“有干旱临到它的众水,使它们乾涸”表示剥夺和毁灭信之真理,“水”表示信之真理(参看2702, 3058, 3424, 4976, 8568, 9323节)。
  谁看不出字义并不是这些话的真正含义?因为这些措辞,即“有剑临到马匹、战车和混杂的人群,临到宝物”“有干旱临到众水,使它们乾涸”,里面有何神圣之物,或有何天堂、教会之物,或有何意义可言呢?从这些,以及圣言的其它一切事物可以清楚看出,有一个不同于属世之义的属灵之义在每个细节里面,没有属灵之义,圣言不可能被称为圣,并且在很多地方是无法理解的。
  又:
  住在众水之上大有财宝的巴比伦啊……(耶利米书51:13)
  “巴比伦”表示那些拥有圣言,并由此拥有教会的一切良善和真理,却将它们用于自我之爱,从而亵渎它们的人(1326节)。这种事也由巴比伦王的行为来代表,即他掠夺神殿的金银器皿,用它们饮酒,赞美金银所造的神(但以理书5:2-4ff)。这解释了为何经上论到巴比伦说“住在众水之上大有财宝”,“水”表示真理,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虚假(2702, 3058, 4976, 8568, 9323节)。这一点在启示录中有更充分的描述,其中(启示录18章)列举了巴比伦的财富,这些财富在那里被称为“货物”。
  以西结书:
  我必使尼布甲尼撒攻击推罗。他必用他的马蹄践踏你一切的街道。人必掳去你的财物,掠夺你的货物。(以西结书26:7, 11, 12)
  “推罗”表示在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方面的教会(1201节);“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表示亵渎和荒废之物(1327e节),当圣言所包含的真理和良善通过错误的运用而成为用来支持爱自己爱世界的邪恶的手段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因为这种情况下,这些爱的邪恶存在于心里面,而教会的圣物在口头上;“马蹄”是指最外在的属世事物,也就是纯粹的感官记忆知识(7729节);“街道”是指信之真理(2336节);“财物”和“货物”是指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
  由于“推罗”表示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1201节),所以在圣言中,凡论述推罗的地方,也会论述各种货物和财富,如在以西结书:
  他施因你多有各类的财物,就作你的客商,拿银、铁、锡、铅来与你交易。大马士革因你多有各类的财物,就与你交易。你以许多财物、商品,使地上的列王富裕。(以西结书27:12, 18, 33)
  同一先知书:
  你靠自己的智慧聪明为自己得了财富;你得了金银收入你的宝库。你靠自己的大智慧增加你的财富。(以西结书28:4, 5)
  这也论及推罗,由此明显可知,在圣言中,“财物”和“财富”表示属灵的财物和财富,也就是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因而是获得智慧的手段。
  在这些经文中也是如此,撒迦利亚书:
  推罗积蓄银子如尘沙,堆起金子如街上的泥土。看哪,主必使它贫穷,将它的财物抛入海中。(撒迦利亚书9:3, 4)
  诗篇:
  推罗的女子,就是王的女儿必向你献上礼物;民中的富足人也必求你的情面。(诗篇45:12)
  这段经文描述的是对真理的情感方面的教会,该教会被称为“王的女儿”,因为“女儿”表示情感方面的教会(2362, 3963, 6729, 9055e节); “王”表示真理(1672, 2015, 2069, 3670, 4575, 4581, 4966, 6148节);这就是为何经上说“推罗的女子必献上礼物”,“民中的富足人也必求你的情面”;“民中的富足人”表示那些富有真理和良善的人。
  何西阿书:
  以法莲说,我果然成了富足,我为自己得了财物。(何西阿书12:8)
  “成了富足,为自己得了财物”并非表示富有世俗的财富和财物,而是富有天上的财富和财物;因为“以法莲”表示教会的理解力,当阅读圣言时,这理解力就获得光照。(5354, 6222, 6238, 6267节)
  启示录:
  你要写信给老底嘉教会的天使说:因为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你是那可怜、困苦、贫穷、瞎眼、赤身的。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启示录3:14, 17, 18)
  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以为教会的一切仅在于赤裸裸的知识,并由此自认为比其它教会优越的教会,而事实上,知识无非是纠正和改善生活的手段而已。因此,人若拥有知识,却不照之生活,就是“可怜、困苦、贫穷、瞎眼、赤身的”;“买火炼的金子”表示从主那里为自己获得真正的良善,“买白衣”表示从主那里为自己获得源于这良善的纯正真理。“金子”表示爱之良善(参看9874节提到的地方);“衣服”表示信之真理(4545, 5248, 5319, 5954, 9212, 9216, 9814, 9952节)。
  耶利米书:
  我耶和华要照各人所行的路,照他作事的结果来报应他。那不按正道得财的,好像鹧鸪收集,却不下蛋;到了日子的中间,他必离开它们,到日子的末了,他必成为愚顽人。(耶利米书17:10, 11)
  此处论述的主题是那些为自己获得知识,却看不到它的任何用处,只是为了使自己变得富有,也就是成为知识的拥有者之人;而事实上,它们应该致力于生活。这一切由“好像鹧鸪收集,却不下蛋”和“不按正道得财”来表示。
  路加福音:
  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33)
  人若不知道“所有的”在内义上是指属灵的财富和财物,也就是源于圣言的认知或知识,就不可能有其它任何观念,只是认为他若要得救,就必须失去所有财富。然而,这并不是这些话的意思;“所有的”在此表示由人自己的聪明所产生的一切,因为没有人能凭自己变得智慧,只能凭主或主的东西;因此,“撇下一切所有的”表示不将任何聪明或智慧归于自己;凡不这样做的人都无法被主教导,也就是“作祂的门徒”。
  由于“所有的”、“财富”、“财物”、“银”和“金”表示构成聪明和智慧的事物,所以主还将天国比作“藏在田里的财宝”(马太福音13:44);祂说,他们“要为自己积攒不能锈坏的财宝在天上,因为财宝在哪里,心也在那里”(马太福音6:19-21; 路加福音12:33, 34)。
  那些不知道“富人”表示那些拥有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因而拥有圣言的人,“穷人”表示那些没有这些知识,然而却渴慕它们的人之人,不可能有其它任何观念,只会认为在路加福音16章中,那个“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的财主和“被放在他门口”的穷人是指这些词一般意义上的富人和穷人。但在这个比喻中,“财主”表示拥有圣言的犹太民族;他所穿的“紫色袍”表示真正的良善(9467节);“细麻布”表示真正的真理(5319, 9469, 9596, 9744节);放在门口的穷人表示那些在教会之外,没有圣言,却渴望天堂和教会的真理和良善之人。
  由此也明显可知,“富人”表示那些拥有圣言,因而拥有神性真理的人;在路加福音马利亚的预言中也是如此:
  神叫饥饿的得饱美物,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加福音1:53)
  此处“饥饿的”是指那些在别处被称为“穷人”的人,因而是指那些没有食物和水,因而又饿又渴,想要食物和喝的之人,也就是那些不知道良善和真理,却渴望它们的人。在圣言中,“食物和水”表示良善和真理(9323节);“饥饿”和“口渴”,因而“想要食物和喝的”表示对它们的渴望。
  别处的“穷人(经上或译为贫穷的人、贫穷的、贫寒人)”也表示这样的人,如下列经文:
  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你们的!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饱足!(路加福音6:20, 21)
  路加福音:
  家主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来。(路加福音14:21)
  同一福音书:
  福音将传给穷人。(路加福音7:22)
  马太福音:
  穷人听到福音。(马太福音11:5)
  以赛亚书:
  贫寒人的长子必有所食;穷乏人必安然躺卧。(以赛亚书14:30)
  同一先知书:
  人间贫穷的必因以色列的圣者快乐。(以赛亚书29:19)
  西番雅书:
  我却要在你中间留下困苦贫寒的民,他们必投靠耶和华的名。他们吃喝躺卧,无人使他们惊吓。(西番雅书3:12, 13)
  以赛亚书:
  贫穷困苦的人寻求水,却没有水;他们的舌头因口渴而干燥。我耶和华必垂听他们。我要在山坡上开江河,在山谷中间设泉源。(以赛亚书41:17, 18)
  “寻求水的贫穷困苦人”是指那些渴望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的人;“水”表示真理;“他们的舌头因口渴而干燥”描述了这种渴望;“在山坡上开江河,在山谷中间设泉源”的应许则描述了他们将要拥有的丰盛。由此再次明显可知,天上的事物,就是信之真理和爱之良善,由地上的事物,就是水,山坡上的江河,谷中的泉源来表示;后者构成圣言的字义,而前者构成灵义;圣言凭灵义而为神性,没有灵义,不是神性。
  财物和财宝表示诸如构成聪明(或理解)和智慧的那类事物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对应。在天上的天使当中,一切事物都看似闪耀着金、银、宝石的光芒;这是由于他们所拥有的对真理的聪明理解和对良善的智慧洞察。因为天使所拥有的内层或内在能力通过对应于这些内层或能力的物体以这种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此外,天堂之下的灵人当中照着对来自主的真理和良善的接受状态也有一种财富的表象。
  

属天的奥秘 #9144

9144.“烧着了荆

9144.“烧着了荆棘”表蔓延至虚假。这从“烧着”和“荆棘”的含义清楚可知:“烧着”当论及由对邪恶的情感所产生的怒气时,是指蔓延,从而点燃;“荆棘”是指虚假,如下文所述。必须先说一说此处是何情形。在一个人里面或说与一个人同在的爱就是他的生命之火(参看9055节)。邪恶的爱,即对自我和世界的爱,就是吞噬的火;因为它们吞噬属于生命本身的良善和真理。这些火构成人之意愿的生命,而这些火发出的光则构成其理解力的生命。只要邪恶的火被关在意愿中,理解力就住在光中,从而能辨别何为良善与真理。但是,当这些火将它们的光倾注到理解力中时,之前的光就被驱散,此人对何为良善与真理的辨别力就变得昏暗。这种情况会随着对自我和世界的爱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而变得更糟;直到最后这些爱扼杀并熄灭一切真理,连同一切良善。

  当这些爱受到攻击时,火就从意愿迸发出来进入理解力,并在那里点起一团火焰。这团火焰就是那被称为“怒气”的。这就是为何当一个人发怒时,人们就说他“火冒三丈”、“发火”、“上火”。这火焰攻击存在于理解力中的真理和良善,不仅隐藏它们,还吞噬它们。此外(这是一个奥秘),当这邪恶之火从意愿迸发出来进入理解力时,后者就从上面关闭,从下面打开;也就是说,在它看向天堂的地方关闭,在它看向地狱的地方打开。

  正因如此,当一个恶人生气发火时,产生火焰的邪恶和虚假就会流入进来。此处的情形就像体内的一根纤维,它若被针尖刺伤,就会立刻缩回去并闭合,从而防止伤口加深,并伤害它根本上的生命。此外,当虚假以可见的形状来呈现时,它显为尖锐之物。一个恶人发怒时的状态也类似于一点火就喷发为火焰的烟雾;因为存在于理解力中的由邪恶所产生的虚假就像烟,怒气就像点燃的烟。它们也相互对应,故在圣言中,“烟”表示虚假,其“火焰”表示怒气,如在大卫诗篇:

  从祂鼻孔有烟上腾;从祂口中有火喷出,连炭也因祂着起来。(诗篇18:8)

  以赛亚书:

  邪恶像火焚烧,吞灭荆棘和蒺藜,点燃森林中缠绕的树枝;因万军之耶和华的烈怒,它们就成为烟柱,旋转上腾。(以赛亚书9:18-19)

  此处“烟”是指虚假,当它被点燃时,就是产生怒气。“烟”是指虚假(参看1861节)。

  由此可见,“火若发出,烧着了荆棘,禾捆、站着的庄稼都烧尽了”表示什么,即:如果对邪恶的情感爆发为怒气,蔓延至属于恶欲的虚假,并吞噬信之真理和良善。凡进行思考的人都能看出,制定这条律法必有某个隐藏在里面,并未显明的原因。因为没有哪个地方会为了火烧着了荆棘,并由此烧尽了禾捆或站着的庄稼而制定一条律法;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而邪恶和怒气之火抓住并点燃欲望的虚假,由此吞噬教会的真理和良善,这却是每天都发生的事。

  “荆棘”是指欲望的虚假,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以赛亚书:

  荆棘蒺藜必长在我百姓的地上。(以赛亚书32:13)

  “地”是指教会;“荆棘蒺藜”是指虚假和源于它们的邪恶。同一先知书:

  至于你们的灵,火要吞灭你们。这百姓要被烧成石灰;又像被割下的荆棘,在火中焚烧。(以赛亚书33:11-12)

  “在火中焚烧的荆棘”是指爆发为火焰并吞噬真理和良善的虚假。

  以西结书:

  必不再向以色列家作刺人的荆棘、使人痛苦的蒺藜。(以西结书28:24)

  “刺人的荆棘”是指属于自我之爱的欲望的虚假;“蒺藜”是指属于世界之爱的欲望的虚假。何西阿书:

  他们的母亲行了淫乱。因此,我必用荆棘堵塞你的道,使她找不着路。(何西阿书2:5-6)

  “道”和“路”表示真理;“荆棘”表示取代真理的虚假。

  同一先知书:

  伯亚文的高地,就是以色列的罪恶,必被毁灭。荆棘和蒺藜必长在他们的祭坛上。(何西阿书10:8)

  “荆棘和蒺藜”表示使敬拜的良善和真理荒废的邪恶和虚假。大卫诗篇:

  他们如同蜂子围绕我,好像荆棘的火熄灭。(诗篇118:12)

  “荆棘的火”表示对邪恶的欲望。马太福音: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马太福音7:16)

  “荆棘上摘葡萄”表示从欲望的虚假中获得信和仁的良善,“葡萄”是指这些良善(参看1071, 5117, 6378节)。

  马可福音:

  有些种子撒在荆棘里,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就不结实;还有那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这话,但这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其它事物上的私欲进来,把这话挤住了,结不出果实。(马可福音4:7, 18-19)

  此处解释了“撒种在荆棘里”是什么意思,因而“荆棘”又是什么意思。在耶利米书中,“撒种在荆棘里”和“收割的荆棘”所表相同:

  耶和华对犹大和耶路撒冷人如此,要开垦你们的荒地,不要撒种在荆棘中!(耶利米书4:3)

  又:

  他们种的是麦子,收割的是荆棘。(耶利米书12:13)

  “荆棘”所表示的欲望之虚假是指支持世俗事物和世俗欲望的虚假;这些虚假比其它虚假更能起火并熊熊燃烧起来,因为它们是一个人所感觉到的肉体欲望的产物。因此,它们也关闭内在人,使得此人在灵魂得救和永生方面完全缺乏智慧。

  约翰福音:

  当主被钉上十字架时,他们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祂头上,当祂被恭喜是犹太人的王,祂说,看哪,这个人!(约翰福音19:2, 3, 5)

  这一切代表那时在犹太教会中,神之真理或神性圣言的处境;即:这真理被欲望的虚假窒息了。“犹太人的王”,正如他们当时所恭喜祂的,表示神之真理。在圣言中,“王”表示来自神的真理(参看1672, 2015, 2069, 3009, 3670, 4575, 4581, 4966, 5044, 6148节);“受膏者”,就是希伯来语的弥赛亚和希腊语的基督,具有同样的含义(3004, 3008, 3009, 3732e节)。“犹大”在至高意义上表示神性良善方面的主,在内义上表示圣言,因而取自圣言的教义方面的主(3881节);这样的冠冕被戴在祂头上之后,主说“看哪,这个人”,祂的意思是:“看看现在教会里的神性真理!”因为“人”是从天上的主发出的神性真理。正因如此,天堂是大人,这是由于流注和对应,如许多章节末尾所示(参看1871, 1276, 2996, 2998, 3624-3649, 3741-3750, 7396, 8547, 8988节)。也正因如此,主的属天教会被称为“人”(参看478, 479节),该教会是犹太人所代表的教会(6363, 6364, 8770节)。由此明显可知“荆棘的冠冕”、祂被恭喜为“犹太人的王”、“看哪,这个人”,以及写在十字架上的文字:“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约翰福音19:19, 20)表示什么,即:犹太人看待和对待神性真理,或圣言的方式,而教会就存在于犹太人当中。当主即将被钉在十字架时,犹太人对祂所做的这一切事,就表示他们的教会在神之真理或圣言方面的状态(参看9093e节)。主就是圣言,这一点清楚可见于约翰福音:

  起初有圣言,圣言与神同在,神就是圣言。圣言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约翰福音1:1, 14)

  “圣言”就是神性真理。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